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儿童发展 > 社会性发展

穿上“保护罩”的洋洋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24日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 姚雨齐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78期

洋洋是小班的插班生,在已入园一年的小朋友中显得很特别。入园适应阶段,洋洋哭闹了近两个月,待他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后,我又发现他好像给自己穿上一件“保护罩”,很少看到他和同伴交流。就算老师主动和他聊天,他也是爱理不理。在一次次忽略老师的指令和同伴发出的邀请后,大家也渐渐疏远了他。

小班幼儿大多对社会交往表现出初步的兴趣,并在提醒下能遵守集体规则,但是每个幼儿又是独立的个体,个性不尽相同,我开始观察和思考如何帮助这位班级的新朋友。

   洋洋,你听到了吗

时间:20131113

运动结束了,小朋友拉好火车回教室,洋洋还在摆弄皮球。我提醒他:“洋洋来开火车。”他好像没听到,我的搭班王老师又提醒了一遍:“洋洋回教室啦。”他还是像没听到,我和王老师轮番叫了几次,洋洋才慢慢地跟过来。

我和洋洋妈表达了我的疑惑:“是不是洋洋平时对自己的名字不敏感,还是在家里有别的称呼?”妈妈说:“洋洋在家里也是这样的,会选择性地回应,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出去玩他会马上穿好鞋子。叫他吃饭,他就当做没听见。”为了引导洋洋逐步脱离自我中心,学习按指令行动,我请洋洋妈妈每天早一点送他来上幼儿园,帮老师一起照顾自然角。

第二天一早,妈妈8点就送洋洋到了教室,我领洋洋到自然角,先给他分配一些简单的任务,把喷水壶里的水装满。我有意和他保持距离,让洋洋独立完成任务。但等了好久,他也没从洗手间出来。待我走进去一看,洋洋在水池里玩水,壶里已经装满水,但看起来需要我帮忙盖上盖子。

我向洋洋妈妈表扬了洋洋的点滴进步,建议洋洋妈妈在家也尽量减少包办代替,以简单的口头指令方式让洋洋做妈妈的小帮手。第二天,妈妈告诉我,昨天准备晚饭时,洋洋帮妈妈剥了好几个大蒜头。

 

   甜甜的糖果

时间:2014315

餐前,教师给小朋友讲故事。小朋友们很喜欢,一双双小眼睛专注地看着老师。洋洋并没有听故事,而是扭着身体,摆弄身后娃娃家的“电视机”,虽然过了两分钟转回来了,但是东瞧瞧,西瞧瞧。

离园时,我和妈妈反馈了洋洋的表现,想了解他平时对什么感兴趣。洋洋妈妈告诉我,洋洋经常不理人,但一提起巧克力,洋洋就会来问:“你刚刚说什么?”于是,我组织了一节集体教学活动“甜甜的糖果”。

活动开始,我呈现各种各样的糖果时,洋洋马上直勾勾地盯着糖果,小屁股已经坐不住了,一溜小跑到我面前就要拿糖吃,还用手指指大白兔奶糖说:“这个我吃过的。”到了“说说尝尝”环节,洋洋总能马上说出每种糖果的名称,最后分享时洋洋兴奋极了,剥了一粒又一粒。活动结束了,洋洋问:“姚老师,明天还上‘甜甜的糖果’吗?”

过了一个月,我发现洋洋在集体活动中偶尔会举手发言了。一旦他举手,我尽可能把机会留给他,请他在集体面前发言,即使他的答案有时不尽如人意,我也给他大大的表扬,鼓励他认真倾听,大胆表达。

   过生日

时间:2014415

今天是洋洋的生日,洋洋妈妈为他准备了礼物和小朋友分享,上午我们一起给洋洋唱生日歌,他戴着生日帽很开心,指着妈妈准备的礼物书说:“这是我妈妈买的。”

离园前,我提醒洋洋给大家发书。洋洋拿好一本书,辰辰来到门口,看着他说:“祝你生日快乐!”洋洋笑了,但没把书递过去,辰辰等不及自己拿起一本就离开了,我提醒洋洋:“要把书递给小朋友。”再帮他把手臂伸直,手掌摊开,做出“给”的动作。毛毛回家了,和洋洋说生日快乐!洋洋把书“给”他,毛毛拿到礼物开心极了,马上谢谢洋洋。洋洋的嘴角扬起,也露出了微笑。过了一会儿,看到妈妈来了,他马上奔进妈妈的怀抱急着想回家,我问:“妈妈等你,你自己来送礼物好吗?”他想了想说好的,自己一本一本发给回家的小朋友。

第二天,妈妈告诉我,今天来幼儿园的路上遇到同班的笑笑,笑笑高兴地主动要和洋洋牵手,一起上幼儿园。洋洋一开始有些害羞,后来在笑笑的带动下,两个人你追我赶,一起进教室。后来,洋洋妈妈告诉我,洋洋开始在家里会谈起幼儿园的事情,还能说出几个小朋友的名字了。

 

记录者的发现

 

 

故事一:洋洋在幼儿园常常忽略教师发出的指令或者选择性地回应教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3岁儿童的一个显著进步,就是逐渐摆脱自我中心,学习着按指令行动。为了引导洋洋逐步脱离自我中心,学习按指令行动,教师设置了简单的小任务,让洋洋独立完成。洋洋在入园前,家长一对一地照顾,包办代替较多。因此家园配合,先从简单的事情着手,逐步培养他听指令行动的能力。在教师和妈妈的帮助下,洋洋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小任务。

故事二:洋洋在集体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教师从洋洋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组织了一节集体活动“甜甜的糖果”,洋洋很投入地参加活动,还积极发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洋洋对糖果有特别强烈的兴趣,因此,活动中一反常态,不仅集中注意力,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尝试举手回答问题,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故事三:教师抓住过生日的契机,一起唱生日歌,请洋洋给同伴分发礼物,让其感受被同伴祝福和分享的快乐。性格原因加上洋洋不知道如何与同伴交往,所以在和同伴互动——送礼物时显得手足无措,老师稍稍提示——如何“给”礼物,让洋洋体验到了和同伴互动的快乐。

同行者的声音

 

 

刘耘利(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教师):兴趣是孩子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他们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洋洋之所以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教师所讲的故事不能引起他的兴趣。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找到了洋洋的兴趣所在,并利用这点设计了一节集体教学活动来鼓励洋洋积极发言,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为洋洋之后为数不多的主动发言打下基础。

桑慧慧(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教师):洋洋“不理人”,对一些事物表现得毫无兴趣、不敏感,对同伴疏离等,都可以说明他在从单一家庭环境刚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后的各种不适应。每个小班都会有这么一些孩子,但无论个体间的差异有多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孩子的问题都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姚老师不仅对洋洋细致观察,具体分析,为洋洋创造他所需要的情境,还积极引导家长进行家园共育。从而,洋洋变得快乐、自信了!

杨丽坤(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教师):从姚老师的描述中,我们发现洋洋小朋友是一个自我中心很强的孩子,他会选择性地听取指令,会有一点沉浸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这是托班孩子的特点。孩子进入幼儿园也是他逐渐脱离自我中心的过程。细心的老师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很自然地激发了洋洋参与游戏的兴趣,创设了洋洋与老师、同伴交流的环境,让我们的洋洋一点一点感受到与周围人相处的乐趣。

韩春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洋洋尽管是一个插班生,但他还是一个3岁的幼儿。对于3岁的幼儿,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转换和衔接是其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成长跨越,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所谓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3岁以前,幼儿主要在家庭环境中成长;3岁入园后,幼儿园是幼儿独立面对的一个小社会。因此,很多幼儿在这个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转衔阶段,会出现一些不适应。伴随入园不适应,轻则出现一些问题行为,重则养成孤僻性格,最后导致人格倒退、自我意识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在集体中处于边缘状态。因此,社会化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化的失败是产生反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文中的洋洋就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应。在幼儿园,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面对教师、小朋友时,他不懂得如何回应、如何自治。因此,在老师看来似乎穿上了“保护罩”——与同伴交流少,对老师也爱理不理;最后,洋洋也慢慢离开了大家的视线,被疏远了。

当我们在为洋洋的社会化问题担忧时,小姚老师及时注意到了他的问题,并将其作为观察对象,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帮助洋洋掌握社会规范。儿童掌握社会规范是一个复杂、长期的内化过程。因此,成人帮助幼儿提高社会化程度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

尽管从洋洋的表现来看,是一种漫不经心、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孤立自己的行为,但从观察记录中可以看出是由于洋洋不懂得如何在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与人交往而导致的。于是,姚老师设计了让洋洋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在幼儿园完成一定的社会任务,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设计了活动“甜甜的糖果”,使其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会在集体活动中自治并积极发言;手把手教洋洋如何送礼物,使其学会粗浅的人际交往原则,从而慢慢获得其他同伴的好感和认可。

在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中,姚老师还特别加强家园合作。在这个观察案例中,姚老师在发现问题后,不断地与家长沟通,再不断推翻或验证自己的假设,逐步充分掌握幼儿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地调整教育方案,为洋洋创造各种提高社会化程度的机会。

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在这些学习和练习中,洋洋的社会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他不再运用简单的“不理人”方式来应对,而是慢慢学会根据社会规范、人际交往原则等进行思考和行动,开始建立正常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