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一线随笔

老师,请让我画完好吗?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10日
作者: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 王秋芬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2016年3期

这是大班美术活动“滴水成画”的观摩现场,今天我是配班老师。活动已经进入操作环节,孩子们非常投入,叽叽喳喳地和好朋友说着自己的印染作品,用画笔勾画出一个个充满活力的形象。

大伟和蓓蓓也在思考他们的作品,不过他们的速度好像比别人慢,别组画纸上的形象都快勾满了,他们才勾画了一个。蓓蓓催着大伟:“你快点画呀,不然都让我来画。”“不要催我,让我慢慢想。我觉得这儿是个松鼠,看,这是头、身体、大尾巴。”“真的?”蓓蓓大喜:“对啊对啊,这儿添画耳朵,它面前还有一个松果。”两人边说边慢慢画着,画纸上的形象越来越丰富。

过了一会儿,大多数孩子都画好了,并将作品放到了展览区,而大伟和蓓蓓依然埋头在纸上。蓓蓓催促着:“大伟,可以了,我们也去展览吧。”大伟摇摇头,指着画纸左上角:“这儿我还没想好呢!”

这时,操作区只剩下他们俩人了,执教的宋老师正在对他们招手:“快,把你们的作品送来给大家欣赏吧。”大伟犹豫着,蓓蓓则立刻拿起画纸送到了展览区。我松了口气,终于可以进入最后一个环节了。

大伟一个人站在操作区不动,我去拉他,他甩开我的手,对我说:“老师,我们的画没有画好,还不能展览。”他的不服从让我有点不高兴,想批评他几句,可目光扫到后面的研课老师,又忍住了,蹲下身轻声劝他:“没关系的,你们的画面很丰富,很漂亮。你去介绍一下,待会儿再画,可以吗?”大伟不做声,我便推着他到展示区去。

展示区已经有两个孩子在讲述自己的作品。我对宋老师使了个眼色,想让她接下来请大伟去介绍。但是还没等宋老师有回应,大伟突然上前拿下了自己的画,走到我身边,轻声说:“老师,请让我画完好吗?”

我一阵冷汗,忙扫视一圈。还好,其他孩子没有受大伟影响,依然认真欣赏着同伴的作品。再看看大伟,眼中有坚持,有倔强,还有祈求。我顶到嗓子眼的心因为那份祈求慢慢回落:答应?不答应?答应他,时间就超长了,活动肯定受影响;不答应他,那眼神让我于心不忍。是活动效果重要还是孩子的意愿重要?犹豫几秒后,我还是点了头。

大伟开心地走到操作区,拿起笔继续他的创作。我站在边上扫视活动室,有一群认真交流展示的孩子,还有一个投入创作的孩子。就让他画完吧!

活动结束了,孩子们都拥到大伟身边,他眉飞色舞地讲述着自己的创作设想。他灵动的神态让我的心情也开朗起来,这样的效果好像也不错!

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的推进过程,是一个生态变化的过程,受制于许多难以预料的变数。在这些变数前,教师应该怎么做?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而强制孩子,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今天的活动中,作为配班的我应该是辅助执教老师顺利完成活动展示,但是大伟给了我一个变数。矛盾面前,我选择了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尊重他的意愿让他继续创作。活动后我欣喜地发现,这不影响效果,孩子得到了当前最适宜的发展。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孩子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服从者。只有处理好教学与孩子的关系,活动才能“共赢”,课程才能“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