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一线随笔

磨课的感觉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5日
作者: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幼儿园 方莉华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

大凡中国教师,对“磨课”二字都不陌生——尽管在辞海里查不到这个词。磨课,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术语,磨练着每一位即将经历公开教学的老师。

三年前,因着对文学的兴趣,也出于对自身的挑战,我把自己的领域研究重点从科学转向了语言。也就在那时,我在不是公开教学的时候倾心打造了两节大班语言活动——故事《桃树下的小白兔》和绘本《亲爱的小鱼》。虽说不是公开教学,但这两节课还是有一些背景的。《桃树下的小白兔》的实施最初源于我观摩了几次语言活动和社会活动后的感受。当时我感觉“故事”在语言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雷同,语言教学中的故事无法体现它发展孩子语言的价值。于是,我设计了《桃树下的小白兔》并在班组内进行了展示,意在让故事教学更加凸显语言活动本质的功能。《亲爱的小鱼》源自我动员我班的孩子订阅了《东方娃娃》的绘本。当时的我对绘本很感兴趣,感觉它对孩子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我有两个担心:其一,家长是不是会对我的“动员”心存疑虑,以为里面藏着“猫腻”;其二,书带回家后家长不知如何指导,如果错误地以识字为主,那根本无法凸显绘本的价值。于是,在那年的家长开放日,我向家长展示了我是如何引导孩子读绘本的。实践之后效果不错,我班家长和孩子都对绘本有了极大的兴趣。从功利的角度看,这两个活动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但这不妨碍我有成就感。

201212月,我园确立了“自主发展”的办园特色。因机缘巧合,这两个活动都被我作为公开课在全市进行了展示。就这样,我开始经历“磨课”。因为要凸显自主阅读,我对活动中的一些环节进行了修改。《桃树下的小白兔》添加了小组合作看图讲述,《亲爱的小鱼》把亲子阅读改成了自主阅读。我在这里是用一句话来讲述我的修改的,但事实上我在其中经历了反反复复很多次修改。收获自是有的,比如我对故事教学模式进行了完善和丰富,对文本做了个性化处理,发现了我对情感类文本掌控的优势。但痛苦也不言而喻,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自主”并不是我原本想突出的理念。我感觉本是自由的我被套在了一个圈子里——尽管这个圈子很前卫,也很有价值。我感觉实践很不顺手,也很累。

不久,我园接受了上级领导对特色建设的评估,教学活动展示是规定项目。我承担了其中之一。于是,又一轮艰难的“磨课”开始了。因本次活动是为特色创建开展的,所以我毫无选择地把目标再次定位在了自主阅读上。为了突显这个目标,我在备课时殚精竭力。我尽量用新的眼光来审视活动设计,并对自我做了一些否定,如舍弃一些曾很有创意的举措,包括图标引导、用回形针控制书页等,尽量不以我的“步步为营”为主导,而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等等。但讨论教案时别人对我的评价仍是“以教师为主导”。我觉得很难突破自己,更无法把握“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度。当时感觉脑中很模糊,与平时条理清晰的我大不一样。不过,我仍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教案做了些调整,并恪守一句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实施之后,感觉效果尚可,至少充分发挥了我的个人特色。专家在课后是如此评价的:“感觉你很有文学底蕴,但开放度还不够。”于是,在评估结束后,为了试一试专家建议的成效,我对教案进行了再次修改并付诸了实践。活动之后,我对我的两次实践做出了如下评价:第一次是感受温情,第二次是体验激情。从我个人的角度讲,很难分辨孰优孰劣,可能要站在孩子的立场重新进行价值判断。就这样,我又有了新的计划:我要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同时公开展示我的这两个活动,让更多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评价。也就是说,我将再次承受“磨课”的艰辛。

无意间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人磨课,课磨人》的文章,感到作者真正道出了正在经受磨课历练的老师的心声,于是以它的题记作为我感悟的结束: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互为辨证地存在着的,任何一件事情的存在,都不可能有利无弊或有弊无利,体验就是成长,实践才有收获。为人处事是如此,磨课,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