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一线随笔

孩子 绘本 教师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5日
作者:上海市嘉定区双丁路幼儿园 朱静贤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

从教第二年,带小班

 

班里的孩子非常喜欢揉捏橡皮泥,在点心店我们投放了橡皮泥,并给每色橡皮泥的小盒子上贴上了相应的颜色标签,帮助孩子们将用剩的橡皮泥分送回家。这天当收拾玩具的提示音乐响起时,孝治跑过来向我求助:“朱老师,这个橡皮泥宝宝找不到家了!”原来是咖啡色又混杂着一丝一缕其他颜色的橡皮泥团。

经过观察,我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揉捏在一起,在收拾整理环节却常常为找不到对应颜色宝宝的家而疑惑。

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的典型问题让我想到了李欧·李奥尼的绘本《小蓝和小黄》。《小蓝和小黄》是一部抽象派作品,在这本图画书里,作者用一蓝一黄两个近乎圆形的色块,象征两个孩子——小蓝和小黄。小蓝和小黄是一对好朋友,一起游戏,一起上课。一天,小蓝和小黄开心地拥抱在一起,越抱越紧,结果融合在一起变成了绿……我想,这本绘本对小班初期的孩子认识颜色、感知色彩与色彩之间融合带来的变化,是一个绝佳的载体。于是我在绘本《小蓝和小黄》中截取了一些画面开展了一节集体教学活动。

我将活动目标定为:1.能根据画面和实践理解小蓝和小黄之间发生的事,并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2.初步体验由色彩变化带来的乐趣。孩子们在活动中饶有兴趣地探索着各种新来的“颜色宝宝”,有的孩子沉浸于将各种各样的颜色一股脑地揉捏在一起。当时的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活动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孩子们兴致盎然。

随着活动的结束,小蓝和小黄逐渐淡离孩子们的视线,这本经典绘本孤零零地躺在书架上。

 

从教第七年,又带小班

 

这一次,我将《小蓝和小黄》这本绘本完完整整地带给了孩子们。在共同阅读的第三天,户外运动时,奕玮欢快地跑到我的身边说:“朱老师,我找到小蓝啦!”果果也凑过来说:“朱老师,你看,我找到小粉啦!”……孩子们举着手里的皮球纷纷跑到我的跟前。我关注到孩子们对绘本中的角色产生了兴趣,问道:“那小绿呢?”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指着今天正巧穿着绿衣服的清云说:“他是小绿!”说完,都哈哈大笑起来。

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我照样每天给孩子们读这本绘本。

第七天的早晨,娃娃家里,云瀚对着躺在小床上的娃娃说:“蓝宝宝,我带你去医院吧,你有点咳嗽。”子涵将放在教室中间的小椅子放放好,对伊菲说:“小红,我们去幼儿园学本领吧,要排排坐的,跟小蓝、小棕他们一样。”

我将娃娃家爸爸、妈妈、奶奶等的胸牌换成了蓝色块、粉色块、黄色块等。景怡找来用硬纸板做成的砖块,围了围墙一样的一圈,指着说:“这是小蓝的家。”她坐在围墙内,往一块砖上又垒了一块,说:“这是电视机”。陆续有小朋友进来,她挪了挪地说:“你们看电视吧。”她又在旁边一块砖上垒了一块,说:“我要打电脑了。”梦琪走过来,她赶紧起身说:“宝贝儿,妈妈要去小黄家问黄妈妈借一本书,你在家里哦!

调皮的浩东每天都要拉着我,要我讲故事《小蓝和小黄》。

进入图书角的宝宝,找的第一本书是《小蓝和小黄》。

……

 

我的思考

 

很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看到一本优秀的绘本,常常会快速捕捉绘本中的价值点,来开展一节集体教学活动。我们会截取一些在我们眼里有价值的画面,快速推敲活动目标,以教师的视角向幼儿传递绘本,孩子自我的思考和个性却被生生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放下更多老师眼里的教学视野,这一届的小班孩子在阅读中发展了更多的想象和创造能力,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绘本故事的理解。

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同一本绘本、同一位教师,截然不同的画面让我明白孩子才是阅读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应退后再退后一点,推一把再推一把,让孩子走在前头,在互动与引领中,让孩子们自己去感悟绘本……你看,在完整、重复阅读的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对于绘本的感悟能力、游戏经验、情感体验不断被提升,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远超出了教师所想。

时间也许是一种历练和冲洗,我很庆幸在孩子、绘本、教师三者中看到更多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