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语言教育

文学语言活动中的关键经验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5日
作者: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余珍有     来源:《学前教育》幼教版

张硕老师:

您好!

很感谢张老师愿意贡献出自己的教学活动,供大家讨论分析。张老师围绕文学作品学习开展的活动,是幼儿园一种常见的语言教育活动。在这类文学活动中,幼儿获得的主要是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并尝试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个人想法的文学经验,具体包括乐意倾听优秀的儿童文学语言作品,理解并讨论作品的情节、主要人物和语言结构特点,尝试仿编和创编作品中的部分内容。幼儿在文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经历感知与理解、体验与迁移等几个阶段才能获得对该作品的完整经验。

在设计和组织文学活动时,教师需要重点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经验和语言发展水平的优秀文学作品

 

该活动选择的诗歌《摇篮》以文学的语言展现了儿童眼中的外部世界,在前面三句中,客观的自然现象忽然变成了温馨的家庭情境:空中的星星像睡着了一样,静静地躺在蓝天的摇篮里,白云在她身边轻轻“飘”过,没敢发出任何声响,生怕将星星吵醒……最后一句回到孩子的家。诗歌的结构工整、语言生动,诗歌的内容对于大班幼儿来说比较熟悉,因此理解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根据幼儿文学经验学习的特点设计活动环节

 

虽然不同的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具体环节未必完全相同,但活动环节设计必须遵从幼儿文学经验学习的基本规律。就该活动而言,幼儿需要从感知诗歌开始,在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通过想象还原诗歌表现的画面的基础上,还需要感知、理解和学习作者用语言生动表现自然现象的方法——将“蓝天”“大海”“花园”比作“摇篮”,将“星”“鱼”“花”比作“宝宝”,用“摇”“飘”“翻”“吹”“睡”表现家的温暖(体验的过程)。最后,学习模仿作者的这种方法表现个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迁移的过程)。

该活动设计以“谈话:什么是星星的摇篮”激发幼儿对该作品学习的兴趣,以“讨论:为什么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和念诵诗歌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习和理解诗歌的第一句,通过引发幼儿想象、创编等方式学习和理解诗歌的其他三句话,最后鼓励幼儿通过绘画表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对照该活动环节设计和幼儿文学经验学习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张老师虽然已经注意到让幼儿感受理解和仿编等过程,但对这几个学习过程的理解和处理上存在误区。

首先,让幼儿仅仅感知第一句话就让幼儿讨论,无助于幼儿理解诗歌描述的情境内容,也不利于幼儿对诗歌语言结构特征的把握;其次,文学作品学习中的仿编创编是基于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完整理解后的创造性表达,而非学了第一句就编出第二句、第三句;最后,画出诗歌展示的情境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诗歌内容美的过程,但对作者生动表现这种情境的语言手段的体验明显不够。

 

突出活动的重点

 

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学习不同的文学作品时重点不完全相同,在引导大班幼儿学习《摇篮》时重点应放在体验和仿编上,因此,该活动将目标重点放在创编或仿编而不仅仅是感知与理解上是非常合适的。但是,该活动过程的设计对实现这一重点目标的环节突出不够。

该活动的第三个环节与其说是创编,不如说是通过预测和想象感知诗歌内容,因为诗歌创编是创造性地运用诗歌的结构表达个人的经验,每个幼儿编出来的诗句通常是不同的,而该活动的要求是“编”出作者的诗歌,与诗歌创编的本意不符。

此外,幼儿在学习《摇篮》时可能较难理解每一诗句描述情境的合理性和“白云飘”“浪花翻”“风儿吹”等词语搭配的准确性。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引导,在仿编时幼儿可能会编出如下诗句:“树叶是摇篮,摇着燕宝宝,风儿轻轻吹……”(燕子很少落在树叶上),或者“大地是摇篮,摇着种子宝宝,小雨轻轻下,种子宝宝睡着了”(通常情况下,春天里一下小雨种子就要“醒”来发芽而不是“睡觉”)。

 

注意鼓励幼儿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充分互动

 

鼓励幼儿与文学作品充分互动,目的在于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为幼儿仿编和创编奠定基础。与作品之间互动的方式很多,就该活动而言,教师可以引发幼儿讨论“这四句话中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哪些地方不一样”“为什么蓝天(大海、花园、妈妈)是星星(鱼儿、花儿、小宝宝)的摇篮”“还有谁是谁的摇篮”等,也可以鼓励幼儿观察、想象或绘画等。

建议在修改和调整该活动设计时,考虑如下几点。

第一,将该活动分两次进行,活动一重点放在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诗歌展示的情境和语言表达方式,活动二重点落到仿编诗句,并共同学习大家仿编的诗歌。

第二,引导幼儿迁移作品经验时最初可以只鼓励幼儿仿编一句,且重点放在三个人物的仿编上,在其他内容的仿编时教师给予更多的帮助。

第三,如果幼儿兴趣不减,仿编活动(幼儿说或幼儿绘画后说,教师记录)可以持续到两次活动后的若干天,每天可以和幼儿一起念诵大家共同“创作”的新编《摇篮》诗(将幼儿仿编的诗句加在原诗的最后一句之前)。

第四,在最初仿编时,如果幼儿遇到困难,那么,教师可以进行示范仿编(如“小草-蝴蝶-风儿”),或允许幼儿只替换原诗中某一个人物角色(如将“鱼儿”换成“虾儿”)进行仿编。这样同样可以帮助幼儿学会迁移文学经验。

以上建议只是个人的一些想法,仅供参考。

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余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