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策略的有效性探究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06日
作者:孟飞跃     来源: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将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定位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同时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强调幼儿园数学教育应生活化。
一、什么是数学教育生活化
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从生活中来”,即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操作材料等来自生活,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二是“到生活中去”,即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就是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生活、主题相结合的过程。(因为主题本身就是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的,所以把它放在这里)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者的关系,很显然:“目标、内容”告诉我们的是数学教育学什么的问题,而“生活、主题”承载的是怎么学的问题。首先要知道学什么,然后才有可能去考虑怎么学。所以前者是开展数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抓手;后者是载体、是方法。
目标、内容  —— 学什么
生活、主题  —— 怎么学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就是:将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通过生活化的方式、途径,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数学教育生活化,还需要我们把握:
◆两个前提:
(一)把握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数学活动是跟随着主题的展开而开展的,它更多考虑的是主题的线索,上一个主题中的数学内容和下一个主题的数学内容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如果我们不能把握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那么数学教学就很容易“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那么,幼儿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内容又有哪些?新《纲要》在科学领域的目标阐述中虽然也明确的提到,但是,没有具体的分解,我们老师还是很难把握的。《幼儿思维数学》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清晰地罗列出来。具体而可操作,为我们系统的开展数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二)把握本班幼儿数学发展的实际能力
幼儿思维数学各年段内容,其实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还必须根据此,分析、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在进行有机和随机教育时,要根据幼儿当前的知识水平以及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这样才更有利于帮助幼儿从中获得成功感,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数数”,小班幼儿学习手口一致的点数;中班幼儿学习先目测一部分,再接着数;大班幼儿学习逢双数、逢5数。但是,这些要求在各年龄段不是绝对化的,可以根据幼儿思维的发展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如果小班幼儿手口一致点数速度很快又不跳数,正确率很高,那么可以引导他们学习测数群。如果大班幼儿逢双数总是漏数、出错,可以暂时放低要求,多练习默数的方法,等熟练以后,再尝试逢双数。在把握班级幼儿总体水平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个体差异。
三、生活化策略
(一)创设模拟生活的数学情境   
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借鉴一些常见的生活事件,根据数学内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并创设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可亲身体验的、科学而有效的模拟生活的教育情境,让幼儿与情境中的人、物、事件相互作用,从而建立起连接数学概念与生活的桥梁。
如在《爱整理的小兔》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整理东西”这一生活事件创设成一个教育情境——准备一些杂乱的玩具、水果等物品,让幼儿充当“小管家”,把物品按一定的规律分类整理摆放整齐,从而发展幼儿的分类能力。如果是中大班幼儿,教师也可以创设一个“超市”的活动情境,让幼儿扮演“营业员”,按照玩具、食品、服装、日用品等整理物品,从中学习分类。
《乐乐的一天》这个活动,从一天的排序、到感知幼儿园到家的路线图、到吃鱼顺序的排列、到作画步骤、刷油漆的步骤,就是选取了孩子们每天都会经历的几个生活情境片段,有效地创设了一个与真实的生活情景相关联的数学学习情境。
不仅在集体教学中可以这样做,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同样也可以,如:小班“区分上下方位”的活动,可以用橱柜、床、桌子等布置成娃娃家,让幼儿结合娃娃家的物品摆放,区分并说出“娃娃躺在床铺的上面”“电话放在橱柜的上面”“鞋子放在床铺的下面”“电视放在桌子的上面”。来感知和学习方位。再如:中班“辨别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学习安排做事情的先后顺序,”我们不仅通过《乐乐的一天》这样一个集体性的教学活动,同时还把“进餐”、“喝水”“洗手”等生活情境,以照片、图片的形式,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去操作、摆弄,从而进一步学习排序,并运用于生活中。
生活化的数学情境的创设既可以来源于生活,还可以来源于主题。翻开我们的建构式教材,不难看到,无论是目标的制定还是环节的设计,都体现出了生活化的理念。关于创设模拟生活的情境,在这套教材中,也有很多现成的例子。如,小班上学期“幼儿园真好”的主题中,安排了一个数学活动《幼儿园里的1和许多》,通过在各个活动的场景中区分1个老师,许多小朋友,感知1和许多,通过活动室里的积木、鲜花等常见的物品,感知1和许多;又如小班主题“好吃的水果”中,安排了数学活动《水果的故事》,通过和妈妈一起买水果、把水果放到冰箱、吃水果这些非常生活化的环节,来达到这两个目标。类似这样的情境,既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又和主题紧密结合,那我们就可以直接套用。
在选择或者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时,应注意:
1、有效性生活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不是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一时热闹,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体现在明确的目的性,参与的全体性等方面。
2、真实性:创设的情境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比如在学习对6个以内的物体进行两个序列的对应时,有的老师会设置“我家住几楼”这样的生活情境,对城里的孩子来说,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我们农村的大部分孩子来说,就没有这样的经验,显然是不合适的。
3简洁性:生活情境的创设要简洁明快,直奔主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
4适度性: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都必须创设生活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又运用于生活,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认为是否要创设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考虑,来设计教学过程。
(二)选择生活中的操作材料
幼儿园数学活动与科学探究的操作材料不同,不太需要精密的工具仪器,更多的应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安全的废旧材料,这样一是是节约了教师制作教具的时间和幼儿园的物质资源;二是可以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如:分类活动可以用水果、玩具、日常用品等;学习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可以用盖子和杯子、瓶子和瓶盖、碗和筷子、饮料和吸管等。
数字教学中,可以利用遥控器、电话、手机和人民币等认识数字;可以用扣子、贝壳、花生、石子等学习点数。
量的概念的教育中,可以用水、沙等学习量的守恒;可以选择皮球、小棍、饮料罐、茶叶盒、书本、筷子、笔、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幼儿比较大小、长短、粗细、厚薄等量的差异。
在准备操作材料时,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生活环境来选择相应的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主题寻找有关材料。如在开展“甜甜蜜蜜”这一主题时,可以选择各种糖果;在主题《落叶飘飘》中,可以选择各种落叶。
在材料的选择时同样要注重:科学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三)利用一日生活中的教育机会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幼儿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需要教师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感知和体验。
1、在生活中感知和学习数学。
例如幼儿园盥洗室排队等候的小脚印标记、活动区域人员控制的标记、摆放玩具的标记、值日生分发碗筷等,都是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比较等数学内容的机会;“我是第几组”“我排第几个”等,感知数学中关于“序”的内容;午餐后到户外散步时,可以让幼儿数一数操场上有多少棵树,数一数楼梯有几层台阶;结合值日生、气象记录等活动进行随机教育,如“小明做值日生是哪天?今天是谁做的气象记录,明天该轮到谁了?”等,引导中班幼儿认识昨天、今天、明天以及星期等常见时间单位。
2、将数学教育渗透在其他领域活动和游戏活动中。
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可以丰富幼儿的时间词汇,加深幼儿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体育游戏活动中,通过具体项目的比赛和评比,让幼儿感知时间的“快”和“慢”。
艺术活动中,幼儿要准确辨认物体的形状、大小比例以及空间方位等才能较好地开展绘画、泥工、剪贴等活动。
3、充分发挥家园互动的作用,共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请家长配合,让幼儿运用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衣柜、玩具橱,或到超市购物,运用所学的加减法计算购物的数量和价钱、学做记录等。今天,我们周老师在活动最后,让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绘制自己从幼儿园——家,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图,从而进一步感知生活中的顺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提供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机会
数学是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数学教学不仅要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而且最终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
认识了数字,可以给孩子们编上学号,通过学号来寻找位置、排队等
认识了日历,可以来推算离生日或特定节日还有多少天等等
学会了看时钟就应该有时间观念,懂得自己掌握时间,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去幼儿园等。
《幼儿思维数学》中也提供了很多数学应用实例:
问题:我还能进去玩吗?
问题来源:我要去游戏区玩,还能进去玩吗?
教师分析:幼儿已有经验“一一对应”的数经验
区域活动:在活动区域中,地上设置小脚印,进入活动区域的幼儿脱鞋放在一对脚印上,一对脚印一双鞋子,看着脚印还有吗?能解决“我还能进去玩吗”的问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
(五)还应注意:数学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数学的学习不仅要让幼儿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还要通过数学教学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同其他学科相比最为明显的一个特征。正是鉴于这样的考虑,在《乐乐的一天》中,教师不满足于幼儿只是掌握生活中事情先后顺序的排列,更注重引导幼儿感知、发现事物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吃鱼顺序:数量的递增、递减;画飞机、刷油漆:多少的关系;路线图:正逆的关系),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是开展数学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要有效利用这条途径,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把握幼儿现有发展水平,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选择生活中的材料、利用生活中的教育机会,让幼儿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