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数学教育

利用操作学习优化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12日
作者:李素敏     来源:石家庄市裕华区第一幼儿园

        在我国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模式中,教师习惯于直观形象的演示与讲解,幼儿习惯于被动地观摩与接受,这样做虽然重视幼儿思维形象性,但却忽视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部分明确指出:“要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要尽量创设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求传授给幼儿粗浅的数学知识,而且应培养幼儿初步的数学技能。要提高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质量,打破传统模式势在必行。

        皮亚杰认为:“儿童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正是在摆弄物体或操作实物过程中获得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序列关系以及传递等逻辑关系的理解。皮亚杰的这一观点已成为我国幼儿数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目前,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构建数理知识已成为一种新的数学精神。

        操作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动手操作。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动手操作就是幼儿通过外部的动作来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主体自身动作与数学知识的协调,在摆弄物品的过程中自我发现知识,理解数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操作,利用操作学习提高数学教育的质量,让幼儿在探究、操作中感知数学的兴趣所在,并从中获得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一、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帮助幼儿获得有关数学的感性经验

        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互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积极创作条件为幼儿提供利用多种实物进行操作的机会,使幼儿主动的学习成为可能。同时要注意操作物的直观形象性和可操作性,操作物应是确能动手摆弄、拼拆、移动的,如果只是给幼儿观察,无法动手,也就失去了操作的价值。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应尽可能人手一份,除自制和购买以外,应发挥家长的力量收集利用经济便宜的自然物:种子、竹棍、石子和一些废旧物品等。但是应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安全、卫生等因素。材料的提供应有利于幼儿学习过程的展开,做到:(1)材料的特征应能体现所学概念的属性特点。如分类材料体现能按哪些特征分类;排序材料体现可按什么特征差异排序等。(2)材料应便于幼儿操作,易于引起幼儿操作探索兴趣。(3)操作材料投放过程当中,要照顾幼儿个体差异。投放材料要有层次,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以满足每一个幼儿的需要,开发每一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促进每个幼儿在各自水平上都能获得提高和发展。如分类材料,能力强的可提供干扰因素多的材料,能力弱的可提供干扰因素少的材料;还可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再次分类要求的材料。(4)应准备用于教学过程增添的辅助材料,以便调整学习层次。(5)材料应有足够的量,便于多次有效利用。(6)材料的更换要体现内在的数学逻辑序列,有利于幼儿积累足够的经验和逐步提高。

        二、操作过程中要处理好主体和主导之间的关系,通过良好的师生互动优化幼儿数学教育过程

        教师应从对幼儿的指令操作转向让幼儿主动操作,让幼儿借助对事物的操作,大量增加感性经验,得到对数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操作的观察,发现它们在操作过程中的理解程度,操作活动的步骤,操作材料的使用情况,尤其对那些个性较内向地幼儿,从操作表现中可及时了解他们的实际水平。而对大多数幼儿来说,教师即可及时发现它们操作的成功之处,又可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适时地提出建议,去指导幼儿的操作活动,以激励幼儿的知识变得完善、准确。

       另外,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耐心等待,以满足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的需要。耐心等待,意味着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智慧代替幼儿的智慧;意味着教师要给与幼儿充分的探索操作时间,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在教学活动前,教师通常会预设多个活动环节,安排好整个活动的时间,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然而在活动中有时幼儿会沉浸在探索氛围和与材料积极互动的乐趣中,这时教师可随机调整活动时间,满足幼儿探索的需要,而不是打断幼儿的探索转换为另一个活动环节,教师应适时引导,鼓励幼儿深入探究。例如在《玩水》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准备了各种材料,如:小瓶、杯子、玻璃球、积木、棉花等,活动开始幼儿就将各种材料放入水中玩了起来。教师仔细观察、发现、捕捉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反应,发现有些幼儿乐此不疲地用杯子、瓶子装水倒水;有的幼儿发现棉花最好玩,它放到水里会变颜色,还会慢慢沉下去;有的幼儿发现玻璃球不好玩,它一到水里就掉下去了;有的幼儿使劲按着水里的积木,不想让它在水面上,可是总也不成功。教师应善于观察,适时引导提出能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和提供新材料,以此来满足幼儿渴望学习、渴望发展的心声,多途径的引导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操作过程融游戏于一体,寓教于乐

       操作过程自始至终要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因为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最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来自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由于喜欢表扬而发展起来的好胜心。这两点是幼儿参与学习活动的“双浆”,他们由获得爱、夸奖和快乐而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技能产生兴趣。加上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就可以将“就事论事”地摆弄材料,变为有趣的手脑并用的活动,是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对幼儿进行数量与空间关系的守恒训练时,要让幼儿知道,物体在不增减数量的情况下,改变空间位置或改变外形,不会引起本身数量的变化。为此,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两块同样多的橡皮泥,一块搓成四颗圆球(均等分),一块拍成四块圆形的饼(均等分),把四颗圆球挨拢横排列在一边,把四块饼拉开距离横排列在另一边,让幼儿观察圆球与园饼的数量是否相等,判断圆球与圆饼谁用的泥多,然后请他们再将一块圆饼搓成一颗圆球或用一颗圆球拍成一块圆饼,还可以将圆饼或圆球变成糖或冰棍、水果等等。由于操作具有简单形象的游戏情节,幼儿多次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其兴趣不减,逐步达到了对数量守恒的理解。

        总之,要优化幼儿的数学活动,就要深入研究教师的教法和幼儿的学法,认真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儿童观,并把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秋菊  《在数学教育中发扬幼儿的主体精神》  《学前教育研究》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刊 

2、张文军  《让幼儿主动地学习》 《学前教育研究》

3、王银玲 (编译)    《游戏中心课程》    《学前教育研究》 

4、朱家雄  《从皮亚杰到维果茨基》   《迈向21世纪的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集》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