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家教研究

浅谈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24日
作者:董云虹     来源:天津市东丽区东丽第二幼儿园

人生之路,婴儿起步。家庭是孩子接受初始教育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发展方向和质量。“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洛克。0-3岁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大脑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意识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婴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引导正确的是非观。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

一、我国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既想教育孩子关爱他人,又担心孩子吃亏

不少父母注意到了要培养孩子谦和礼让的关爱品质,就教育孩子谦和,讲《孔融让梨》等故事。可是有些家庭则仅仅在理论上要求孩子礼让、关爱他人,而在实践上却是大力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许多父母生怕孩子在外面吃亏,经常教育孩子,“如果别人打你,你就狠狠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别人打你,你要还手呀!”。父母说的是这样,做的又是那样,孩子困惑,不知怎么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很快孩子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坏毛病。其实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的、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开始做起。

1.从爱护玩具和动植物开始,启迪孩子的爱心

让孩子在他熟悉、亲近的环境中开始受到启迪。对于几个月大的孩子来说,身边那些大大小小的绒毛玩具、布娃娃就好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他们最亲近、自然的伙伴。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和善的态度对待这些玩具伙伴,和他们做朋友。比如,孩子把把娃娃扔到了地上时,你可以这么说:“看呀,你把娃娃摔疼了,快抱起来摸摸它。”等到孩子会走会跑了,带孩子去大自然,看看花儿,听听鸟叫,鼓励孩子给花儿浇花,给动物喂食……孩子在这样的情景中不知不觉地学会关爱他人。

2.通过家庭中的分享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塑造爱心

与别人分享好吃的东西,对别人说些关心体贴的话,不记别人的过错,孩子的爱心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行为模仿和强化而逐渐形成的。从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起,父母就要让孩子学着与别人分享东西。孩子渐渐长大了,可让他给长辈分水果;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品尝帮助他人的喜悦之感。

(二)、我国目前普遍存在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母亲或看护者的思想不重视、认识不到位、行为不规范、方法不得当成为当下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不重视,错过关键太可惜

绝大部分父母对家庭教育的目的、形式、内容等认识较少,他们还认为不需要对0-3岁的孩子开展家庭教育,觉得教育是从幼儿园或者小学开始,孩子只要"吃饱、穿暖、玩好"就可以了。殊不知,在忙碌间,他们错过了婴幼儿教育的关键期。婴幼儿在0-3岁拥有更多的“关键期”,如果错过这些“关键期”实在太可惜。

二、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0-3岁婴幼儿期是人类大脑、语言、精细动作等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强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阶段的婴幼儿具有特殊性,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里完成,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培根。

1.家教的早期性:是婴幼儿人生的起点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它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培根。可见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不可忽视。

2.家教感染性:婴幼儿人生的基点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对于婴幼儿来说,家庭是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对他们发展的影响更具力量。由于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最早期的教育,婴儿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故好的行为和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的对策

婴幼儿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能否解决得好,不仅影响着婴幼儿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学习理论

婴幼儿是国家的未来,年轻的父母是培养婴幼儿的主力军。只有提高年轻父母的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对婴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家庭教育。

1.提高水平和丰富经验

年轻的父母日间上班无暇照顾婴幼儿,抽出整段时间进行育儿知识的理论学习或培训更是不切实际。但如今随着办公的自动化,文字的信息化,交流的便捷化,年轻的父母可在空闲时间浏览摇篮网、育儿网等国内知名网站学习专业的育儿知识,还可与育儿专家进行当面交流,及时解决婴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难题。让理论学习溶于日常生活,让日常生活参半理论学习,使育儿水平稳步提高。

2.利用同龄资源,增加日常交流。

    业余时间可约上年轻的父母一起探讨育儿的难题,分享育儿的喜悦。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身处同阶段的父母们,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育儿经验。如果现实生活中交际范围狭窄的,还可加入一些网络妈妈群,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父母们,会毫不吝啬地与你分享他们的育儿经,也让那些“足不出户”的父母能“走”出去“引”进来。 

(二)、加强实践

1.细心体察孩子认知倾向,启发兴趣

婴儿从出生后,就在使用和锻炼各种感官中显示某些方面的同的认倾向。比如,在对光线、色调、轮廓对比视觉线索和声调强弱、音频、音色等线索方面显示的个体差异的体察?早期的智能倾向需要及时加以捕捉和诱导,使其得到强化和发展成为兴趣。兴趣固然是可以培养的,但在孩子生活早期,父母必须注意:循着孩子先天的禀赋来培养,发挥他们潜能。

2.孩子想做的事情鼓励孩子试着做

孩子本来就是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注意的中心会逐渐从父母转向外界事物,什么都想尝试一下,独立意识大大增强。这时父母要顺应孩子的发展变化,满足孩子的独立需求,鼓励孩子积极探索,让孩子获得乐趣和成功。比如孩子要自己吃饭,哪怕他撒了饭粒或不小心摔了碗碟,也要让他尝试;孩子喜欢玩泥、玩沙,就不要怕孩子弄脏衣服而限制他的探索,同时当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一定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想做的事,要经常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做好”。正是在这些自由自在的反复探索过程中和支持下孩子不断地克服自己认识上、动作上、能力上的不适应、不协调,不断地提高独立性。

3.孩子能做的事情督促孩子坚持做

孩子的独立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也不是孩子学会独立地做几件事就意味着孩子具有了独立性。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它需要对孩子进行反复的强化和持之以恒的引导。因此,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独立技能或表现出一些独立性行为之后,一定要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督促孩子不断坚持、反复练习,最后养成习惯。

“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发生朝令夕改的现象,这就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他觉得世界变幻莫测,不可捉摸,从而挫伤他理解事物的积极性和判断事物的自信心。因此,父母必须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增强科学育儿的教育意识,时刻以理性的言行来克服这种矛盾的教育心理,积极地教育、科学的引导孩子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