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科学教育

科学区角中的“自主探究”

发布日期:2014年11月05日
作者:宋圆圆     来源:哈尔滨市政府机关第三幼儿园

    《纲要》中科学领域的关键经验:一是能提出有探究性的问题,充分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尝试着制订简单的观察和实验方案,搜集和用适宜的方法记录数据和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或小组的解释和结论,乐于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敢于对同伴或教师提出质疑。二是知道通过自主探究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知道事物的真实理论;三是幼儿能在活动区中自主探究、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建构、进行自我的活动,有相对自由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

    在科学领域,我本着“指导幼儿自主探索身边熟悉的事物现象,用简单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深入的科学思考”为原则,以“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实验与操作,搜集、记录信息,思考、解释与得出结论,表达、分享与交流”等探究的方法,让幼儿经历自主科学探究的过程。

    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对周围许多的事物非常感兴趣,总想去看一看、去摸一摸、去探究一下。所以,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实现的,要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能主动与环境互动,教师就应该合理地综合运用区角环境、学习环境、游戏环境的创设来为幼儿科学教育服务;我们就应该不断地更新与调整自己的区角材料、指导策略等,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一、科学区角中的“自主探索”

    《纲要》中提出我们应让幼儿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支持和引导幼儿自发的进行探究活动,让幼儿在自主选择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学习。但之前的科学探索活动都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老师做试验,幼儿模仿,我认为这样的做法正与《纲要》提倡的自主探究是相违背的,因此,我在科学区角里设置了各种供幼儿操作的游戏材料,例如:《小手动一动》、《小魔镜》、《智力大比拼》、《自主探索》、《棋盘类》、《科学王国》等内容。其中《自主探索》的材料是利用一个小桌放置,有三棱镜、哈哈镜、小镜子、放大镜、木块、天平等,孩子们对这些材料很感兴趣,不断的有问题提出:“为什么哈哈镜照起来是这个样子的?为什么小镜子和放大镜摸起来感觉不一样?为什么放大镜能把图片放大,而小镜子却不能?木块这么大这么沉而铁钉这么小这么轻?为什么放到水里大的浮上来小的沉下去?”这正是大班幼儿好问、好探索的年龄特点。我又根据我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把《自主探索》从科学区角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区域,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关注,增加科学领域的材料投放,同时利用记录卡记录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成为追踪卡。在科学区角我们又提供了《神奇的水》、《好玩的磁铁》、《有趣的沉浮》、《奇妙的影子》、《多彩的颜色》等材料,目的让幼儿在材料的互动中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尊重事实、善于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进而培养自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   

    二、科学区角的“多种材料”投放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一天,户外活动时飞飞小朋友拾到一块石头,告诉我要放到水里,看看它是否沉底。这给了我启示“为什么不让幼儿自己来参与实验材料的收集呢?在以往科学区角中材料只是由教师来收集投放,忽视了幼儿主体性地位,在我班的科学活动“沉浮”试验中,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木块、铁钉、树叶、橡皮泥、纸片等材料观察其沉浮变化。于是我提出启发性问题“哪些东西可以放在水中,他们放在水中会怎么样?”问题提出后,孩子们想到了很多东西,第二天纷纷带来了鸡毛、塑料兜、螺丝钉、宣纸、布条、毛线、各种玩具等,活动区中的材料一下子丰富起来。幼儿对于自己搜集来的材料有极大的兴趣,同时也感知不同材料的特性。使幼儿对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学会了爱观察、爱收集,扩展了视野,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中更加高兴的学习。

    三、充分利用“区角”再现自我探索

   “区角”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境,在区角中幼儿可以再现自我探索的过程。例如:在“认识苹果”这一活动中,我在区角里提供了整体的、横切开的、竖切开的、削好皮切成小块的、各种颜色的、不同味道的等多种样子的苹果,指导幼儿先从外表整体感知苹果的特点:看一看,苹果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样子的?有哪些部分组成?先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用鼻子闻一闻是什么气味的;用嘴巴尝一尝,是什么味道;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感知苹果的特点。然后指导幼儿观察看看横切的苹果,有什么新的发现,看看苹果的里面是什么样的,再指导幼儿观察看看竖切的苹果等等,这样让幼儿掌握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到内观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区角给孩子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培养孩子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使自主探究再现。

    四、记录卡使探索更“顺利”

    记录是幼儿自主探索历程与认识发展真实客观的呈现,它是幼儿自我探索学习,建构知识经验的见证,是表达个人发展与建议的依据。一次,科学小实验“神奇的磁铁,”我先让孩子们猜一猜带来的材料哪个是磁铁的好朋友?然后再一一的进行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想。当说猜想结果时,由于材料的数量多,有的小朋友把猜想与试验的结果混淆了。这就出现问题了“怎样让孩子们和同伴知道我的实验结果呢?”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我们商量用记录卡的形式增添到“神奇的磁铁”科学实验中。幼儿把食物绘画在卡上,然后以数字的形式记录猜想和实验结果。在活动后的评价中,幼儿拿着自己的实验结果。清楚地向大家说明现象,问题解决了,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于是,我把记录卡相应的投放在所有需要记录的小实验旁,渐渐的我发现不是每个实验都适合记录卡的记录,例如:“沉浮”,幼儿在记录什么能沉、什么能浮时需要绘画,记录卡的形式就不适合。于是我又提供了对部分内容的绘制和白纸等以便适合不同水平的幼儿。活动中,我还发现部分幼儿不会记录或记录的不清晰,为了便于幼儿呈现自主探究的结果,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记录的材料,记录方式体现了个性化,体现幼儿的不同水平、能力。这样的形式既体现了教师的个别教育也使幼儿大胆尝试在自我探究时学会自我发展的过程。

    五、同种材料的“多元性化”

    正是区角中的材料引发了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幼儿也正是因为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实现着研究性学习。例如:教师提供了“小镜子”、“放大镜”、“哈哈镜”三种材料。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照来照去,体会着不同的用途,兴趣很浓。随后,我又提供“凹凸镜”、“反光镜”、“小镜成像”、“万花筒”、“三棱镜”等内容,不断的刺激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发现现象易于描述,这样能大大的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同种材料的多元化,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活动、自由联想和自由探索的机会,幼儿即能主动参与,又能在活动中提高操作技能、掌握科学知识。幼儿在感兴趣的自主操作活动中学习。操作过什么就对什么有经验,在不断对同种材料的自主探索中提高自主学习和整体发展。

    六、把握“随机教育”促进自主学习

    在科学区角的日常活动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契机,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捕捉,并对幼儿进行随即科学教育,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例如:有一天,在科学区角中操作的所有孩子都停止了活动,而趴在地上围在一起看什么,原来孩子们在观察一只小蚂蚁,我很自然的参与到他们的观察中:“蚂蚁是什么颜色的?它有什么本领?等等。”很多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激烈讨论,第二天,我在区角中粘贴了许多有关蚂蚁生活习性、特点的挂图,投放了蚂蚁的标本,孩子们对蚂蚁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在之后的活动中我又引发了孩子们对昆虫界的广泛探索,从而满足了他们求知的渴望。看来幼儿的自主探究会引导老师进行随机教育,我们要有一双明锐的双眼,抓住教育兴趣的火花,引导幼儿的自主探究,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还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纲要》中科学领域的关键经验与内涵,就是从幼儿时起,要引导他们从探索身边的事物与现象的活动和游戏中,获得科学知识与科学经验,培养探索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高度尊重事实的科学思考方法。引导幼儿体验科学对人们生活环境的影响,激发他们对创造的热情和对自然与环境的关爱与尊重。本学期,我班从科学领域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自主探索、尝试。我认为:科学区角中环境材料的投放很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是否能引起幼儿的自主探究,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究让我们有了对幼儿的深入了解,对学科的整体把握,对教育教学策略的随机灵活运用,这样才能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创设有趣的情景,提供合适的材料,采用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促进幼儿的自主探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