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主题教育

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16日
作者:刘洁     来源:山东龙口市实验幼儿园

一、主题教育活动产生的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与发展,“给孩子终身有益的东西”这一教育理念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那么哪些东西能使幼儿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对孩子来说是有益的?有益的东西又应以什么形式给孩子?这就涉及到了如何把握课程改革、如何选择教育资源、如何实施教学计划、如何反思教育行为等问题。近年来,我园围绕上述几个问题作了积极的探索,确立了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主线的课程网络教学。

 其一,源于幼儿教育的大氛围
     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瑞吉欧教学、方案教学、项目教学的名称屡屡见诸于报端,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幼儿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在近十多年幼教改革成就的基础上,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版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认真学习、解读纲要后,我们体会到,《纲要》全文贯穿了“开放教育”、“发展适宜性教育”、“合作教育”、“生活教育”等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提出,幼儿教育过程不再单纯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机械记忆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好奇心,让幼儿乐于观察、乐于尝试、乐于体验、乐于合作,形成师幼积极互动的过程。这就向传统的教育模式发起了挑战。上至国家基教处、中央教科所、各地方幼儿教育部门,下至省、市、区幼儿园,都在努力探索着,寻找着适合的幼儿教育模式。
    其二,源于孩子的发展需要
    在探讨的过程中,老师们认为,现在的幼儿已经完全不等同于80年代、90年代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越来越宽,求知欲越来越强,而且越来越不喜欢被老师、成人束缚。现有的课程模式与幼儿的发展已经不能适应,就像一个紧箍咒,套着孩子们。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孩子聪明多了,但也调皮多了。我们觉得,这不能怪孩子,孩子发展的总体水平提高了,而我们的教学模式却还原地踏步,到了改革的时候了!所以,如何在先进的创新课程模式与现有目标课程模式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一直是我们在努力的。在实践过程中,受方案教学、生成课程的影响,我们找到了“主题教育活动”。

二、 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原则
   主题活动强调教师应尊重满足幼儿的需要,鼓励儿童与环境发生有意义的互动,为了保证幼儿能在快乐中获得充分地发展,我们在日常的各项活动中遵循了整体性原则:

1、一日活动的整合。幼儿的学习活动蕴涵在生活、游戏活动中,提倡教师抓住生活和游戏中的每一个教育机会,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把幼儿的一日活动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例如:小班的所有教育目标都是依靠游戏化的一日生活来实现的。尤其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们在学期最初确立《3岁幼儿的生活适应和基本生活能力的初步发展研究》为小班实验课题,设立了《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主题活动。

2、各个领域的整合。虽然每一个领域都有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但事实上,幼儿在参与任何一个活动时,都不可能获得某一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主张以幼儿的具体活动为载体,使幼儿在多领域综合性地发展。具体体现在我们的教育活动已经由单一的领域活动转化为综合性教学。大班幼儿在《探讨多种途径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课题中,取得初步成果。大班的主题活动《爱惜粮食》设计思路就是来源于季节,这是一个预设主题,教师在整个活动的设计中,很自然地渗透了有关社会、科学、语言、健康、艺术各领域活动内容,力求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表现力都得到一定提高,这个活动更想注重情感的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爱惜粮食的情感、表现自我的情感等等。

3、环境与教学内容整合。幼儿园给孩子的环境应该是有潜在教育价值的,我们的环境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废旧材料,由学期初的简简单单丰富至学期末的琳琅满目,幼儿的口语发展内容、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均在这里体现。

三、主题教育活动的组织

1、围绕目标,确定主题

我园将教研组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教育内容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给孩子的,每周五中午教研活动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制定主题活动计划。

我们在选择主题时始终把幼儿的发展和需要放在首位,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拥有相关经验的、能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内容,这些主题一般是由年级组讨论决定。
    2.集思广益,构建网络

主题确定以后,该主题内应设置哪些内容?内容的容量、深度如何把握?我们解决这一问题,一般分三步:

第一步:收集信息。此阶段是教研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列出自己曾经看过或听过的与主题相关的所有事件,同时全方位查找相关资料。

第二步:整理信息。在广泛收集了某个主题的信息之后,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分类、整理有效信息,删掉重复内容或无效信息,并初步构建主题网络。

第三步:规划网络。针对拟定的主题网络进行讨论与分析,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融知识、能力、情感为一体,集教育目标、活动内容、实施途径于一身的网络结构图。其实,所谓的“主题网络”无非是给教师一个机会来集思广益,发挥创造力、想像力和主导作用,尽可能多地把与主题相关的内容、活动、概念排列出来,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中班《可爱的小动物》这一主题,第一步是把自己所能想到的活动都围绕着主题列出来:既有通过各种途径让幼儿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特征的《小兔找太阳》《蜗牛》等活动,也有通过艺术、健康、语言等活动让幼儿抒发关爱小动物的情感教育的《小牧民之歌》《小动物揪尾巴》等活动,还有调查、探索、研究的《动手找原因》等活动。

3、集体讨论,形成方案

主题网络建好之后,教研组就着重制定主题活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哪些是需要通过正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哪些是只需通过平时渗透就能够达到目的的,以及这一主题该选择哪些教育资源,采取什么样的教学形式,运用哪些教学方法等,这些都是开展主题活动的关键环节。

主题网络是由许多与主题有关的子题编制而成,在实施过程中,网络可以根据儿童生成的内容而扩散,将主题网络中的子题扩大,编织成一个类似蜘蛛网的主题网络。   

这些子题生成的方式大致有三种:
    (1)教师预设。
      预设,其实就是由教师基于对总体教学目标的理解,以及对孩子已有经验、能力水平的了解和对孩子潜在水平、兴趣的预测对主题提出一系列的假设。如: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或接触铅笔、蜡笔、水彩笔、毛笔等,他们喜欢摆弄各种笔。因此,教师设计了《我和笔交朋友》主题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笔的用途、特性及来历,比较、分析其演变,感受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从而深刻体会“我们和各种笔都是朋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笔。”选材来源于幼儿生活,易于幼儿接受。    

(2)自发生成。
     生成课程的主要来源,是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它的内容大多从幼儿的兴趣与困惑中衍生而来。如幼儿园的自然角经常会吸引一些孩子观察,有一次,中二班小朋友对其中的鱼产生了兴趣,小脑袋扎到一起津津有味地探讨着,鱼缸里住着河鲫鱼、泥鳅,为什么没有带鱼?最后发展到争论:哪些鱼是咸水鱼,住在海里的?哪些鱼是淡水鱼,住在河里的?由此生成了一个关于“鱼”的主题。
     (3)师生互动。
      有时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幼儿又产生了新的兴趣点;有时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能发现孩子更需要什么 ……如果教师能不失时机地支持幼儿扩展主题,帮助幼儿提出问题,把教育目标有机地融合到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将有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如,在大班主题《妈妈的节日》中,孩子们给自己的妈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礼物:画给妈妈的漂亮作品、手工制作的小饰品等等,孩子们的表现不尽相同,从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孩子对母亲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老师反思到这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于是又组织了一次活动,创设了“我的妈妈好辛苦”的情景,录制了妈妈在家里忙忙碌碌的实况,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妈妈的辛苦,从而真正激发了每一位幼儿的爱心,家长们看到孩子们变了,寄来了表扬信,打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电话。

4、实践反思,完善主题

教研组群体设计的教学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因此,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就成了我园教研的另一活动模式。

我们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实施主题活动后的体会,反思每一个主题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提出改革教学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以指导下一轮的教学实践。如:中班的主题活动《伞》,教师设计了“伞的认知”,让每一个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了伞的外形特征、品种、作用等等,本以为很完美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在年级组的观摩活动结束以后,大家研讨时,有一位教师提出:该不该或者说可不可以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伞的来源,即伞的发明者,这下,大家七嘴八舌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

“要让孩子们知道第一把伞是谁造的!”

“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要让孩子们也想像一下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伞。”……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讨,大家开始重新设计活动,增加了《鲁班造伞的故事》《想像画—我发明的伞》《讲述—我是小小发明家》等活动环节,知识广度的扩展、知识面的增宽,使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得到真正的开发和培养;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掌握新的知识不是首要的,最主要的是要让幼儿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和活动的兴趣;教师要拥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教育机智;有反思教学行为的能力。

四、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   

1、做好准备
    首先在进入主题之前,教师要了解有关知识,寻找与主题相关的适合幼儿阅读的书籍、图片。如中秋节主题时,教师们先查找有关中秋节的来历、月饼的一些种类及制作方法等资料。
     其次,与家长沟通,让其了解主题目标和准备开展的活动,说明需要配合的有关事项。如《春游》主题中,我们请家长为幼儿准备适合出游的鞋帽、轻便的衣服,并要求家长协助教师做好心理准备工作;还要联系好所要参观访问的单位,确定路线、时间,并请对方作好相关准备。   

2、引导探索
   幼儿对主题发生了兴趣之后,就会产生许多问题,这时,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幼儿带着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去探索。如在《可爱的家乡》主题中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去了解家乡的过去。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经过一番讨论、商榷,他们决定在成人的帮助下去寻找家乡的过去:有的去采访老人,有的去询问家长及亲朋好友,有的通过翻阅书籍来获取答案,有的则搜集照片进行对比等等。幼儿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资料搜寻等多种途径了解了家乡过去的面貌。在新旧面貌的对比中,爱家乡的情感慢慢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而且他们的交往、实践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状态是积极的主动的。
    3、鼓励表现
    在孩子的参观调查、资料搜集后,幼儿有了一些感性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幼儿希望用各种方式表达表现对周围世界的各种体验、认识,这时教师便为幼儿创设条件,鼓励幼儿大胆表现。如在参观我们周围的环境后,幼儿认为环境不美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行为不美。如何杜绝这些行为的发生呢?他们认为要加强宣传,于是孩子们开始积极准备做宣传工作,有的编宣传语“救救地球”“做个文明人”“请爱地球”等,有的画宣传画“给地球洗个澡”,“扔垃圾进筒”,有的讨论宣传画的张贴地点。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表现对交通工具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每一次探究活动,幼儿都会留下许多活动的痕迹,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活动的照片、家长帮助记录的语言文字等。我们适时的把这些痕迹展现出来,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成果,体验自己的成功。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同时我们也更加了解孩子。
    五、主题教育活动的阶段性思考
    在实施主题活动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主题活动着眼于幼儿的终身学习,是幼儿喜欢并且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一种课程模式。但是,由于实践的时间还不长,该模式的实施操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的反思与分析。
    1.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意义:
    (1)良好的口语发展
      在主题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放置于特定的背景中加以整合,使独立的个体经验相互交融进行交流,从而不断形成新的经验和体验,改变了以往孩子谈每一样事物都是零零碎碎、一点一滴的现象,幼儿的词汇量、语句表达、语言思维有了质的改变。
    (2)和谐的个性发展
      以往教师统一安排活动,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幼儿的手与脑,限制阻碍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在主题活动中,师生共同建构主题网络,共同收集所需资料,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生活环境;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方式,借助于不同的材料进行自由表现与表达,使每个幼儿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满足了幼儿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使每一个幼儿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3)开放的思维培养
      虽然主题活动的过程由教师策划、参与,但其根本上是以儿童为出发点而展开的。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协助者、记录者、引导者,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是活动进展的立足点,教师允许幼儿以民主的方式参与活动,通过相互合作、解决争议、共同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让幼儿在认知情感上获得接受挑战的机会。因此,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得以在最大程度上充分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记忆力、分类概括、思维的敏捷性、观察力、注意力等各种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2、对园本课程构建的反思与分析
    (1)建立完整的具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刻不容缓。
    (2)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存在差异。从观念到实践,终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们往往在活动后的反思中,想到了应该怎么做。
    (3)教师自身的素质尚须提高。在活动中,老师们感觉到,自身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关于物理、地理、天文等方面的。在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她们重新捧起了初中的、师范里的书籍,开始关注以前没有兴趣的事物。
    (4)家长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还不统一。
      家长的家教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是有一部分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轻情感、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深切的感受到幼儿园课程是幼儿的,也是教师的;幼儿园课程应该是建构的,变化的;幼儿园课程更应该是整体的、生活的、游戏的。在不断的实践与研讨中,我园富有特色的园本课程已逐步建构出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变得更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