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课题研究

幼儿园教育:理论的错读、误用与实践的纠结、无奈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31日
作者:朱家雄     来源:华东师大

错读和误用幼儿教育理论,会导致幼儿园教育实践频频出现乱象。在较大范围内,要求幼儿园不得使用教材,特别是不得使用幼儿用书,有些地区甚至动用行政手段禁止幼儿园使用这些书,结果导致诸多负面现象的产生。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出现的这种乱象,致使幼儿园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编制和设计“属于自己的课程和教材”(或教案,或教育活动等),以期适合幼儿的发展和需要,但结果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相反,许多教师自行设计的课程和教育活动成了无益于教育、教学,甚至有害于教育、教学的东西。

有教学,就会有教材

有教学就会有教材,教材是与教学“绑定”的,也是与教师“绑定”的。教材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比如课本、练习册、活动操作手册、故事书等,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称为教材,计算机网络上提供的学习材料也是教材。广义的教材不一定是装订成册或正式出版的书本。

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教科书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教科书除学生用书外,几乎无一例外地配有教师用书,很多还配有练习册、活动操作手册以及配套读物、音像带等。

即使幼儿园教育再有别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幼儿园教师也是教师,幼儿园教师也在教学,因此,幼儿园教师是否要运用教材本是一个无需争论的问题,只是幼儿园教师使用教材进行教学,会有一些不同于其他教育机构教师的特点。

教材的编制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有许多基本要求,但是所有教材都有一条最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不得有错”。这条底线就如食品的底线一般,那就是“不准含有害物质”,任何有悖于这条底线的食品都在禁止范围,没有任何商榷余地。教材的这条底线是任何教育职能部门制定和实行课程和教材政策的“警戒线”,是任何教育督导和评估部门实施督学和评估的“基准线”。是任何出版、发行教材的管理、运行部门的“责任线”,是任何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责任和良心。超越这条底线的任何教育行为都要受到谴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也不例外。

除非幼儿园真的没有教学,而仅仅只有幼儿自己的本体性游戏,否则,幼儿园是无法回避教材问题的。事实上,在我国,没有一所幼儿园的教师是不在进行教学的,因此如若不使用有关部门出版的教材,就只能使用教师自编的教材。

从这样的逻辑出发,幼儿园使用教材的问题就不再是“该不该使用教材”的问题,而是“使用什么样的教材”的问题了。

用“不得超越底线”的要求来考量“使用什么样的教材”,会使问题变得非常简单:在大范围内,面对大量的幼儿园教师,使用经由专家们精心编制、通过教育管理部门严格把关的并由专业出版机构承担相关社会责任的幼儿园教材,其超越“底线”的可能性最小;相反,放手并鼓励幼儿园教师自己去编制、没有经过教育职能管理部门审查、没有任何相关社会担当的幼儿园教材,其超越“底线”的可能性最大。

这本来应该是最基本的思考,是最有社会责任感的思考,不幸的是,这样一个无需争论的问题被一些所谓的理由“绑架”了。

有个理由是“教材市场混乱,各销售环节产生腐败,因此必须整肃”。这种说法“因噎废食”,将两件不相干的事情硬是凑在一起,反而可能让人质疑整肃者的动机。其实,这个问题恰恰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放弃管理而引起的。在我国不少地区,由于政府有关部门严格管理包括幼儿园教材在内的教材,因此并没有发生这类现象。

有个理由是“买教材就是乱收费。家长承担不起,会引起社会不良反响”。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其实不然。经由物价部门严格核价的教材,对当今我国一般老百姓来说远不是难以承受的负担,在居民教育经费的支出中往往只占微小的部分。应该看到,经由精心编制和出版的幼儿用书和操作材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学习一般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舍此,教师和家长有可能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而得不到好的效果。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对于部分经济上确实有困难的家庭,政府可以给予补贴,甚至为他们“埋单”。

还有个理由是“幼儿园教育应该以儿童游戏为主,而不该以知识传递为主。教师应该有个性,有创造,不可千篇一律地使用同样的教材”。这种说法毕竟还是承认了幼儿园存在教学,虽然不是以教学为主。既然有教学,就会有教材,教材就要合乎要求和标准,就不可以超越底线。事实上,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幼儿园教师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教学,甚至将教学放置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成为研究者,但是只有少量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研究者,要求所有教师去做只有少量有能力的、可以部分摆脱教材约束的教师所能做到的事情,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幼儿园教育现场发生了一些什么

笔者在不少地区看到在幼儿园不得使用教材,特别是不得使用幼儿用书的规定下所发生的情况,听到不少幼儿园教师和园长为此而发出的声音,还接收到不少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发来的信件,现将相关内容归纳如下:

教师忙于编写自己的教材,设计与别人不一样的活动,整日愁于、忙于准备“无米之炊”。

不少教师组织“自编自导”的教学活动,但由于缺乏基础,缺少规范,没有经过审查,所以存在太多的错误。

由于教材未经严格编制和审查。不少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造成教学过程没有章法。

由于不得使用经由严格编制和审查的幼儿操作性材料,幼儿要么因为没有材料而降低了学习的有效性;要么因为随意使用操作性材料,缺少了学习的安全性;要么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家长花费更多的钱财,“偷偷地”去获取教材的“替代品”。

广大教师和园长无奈地抱怨,“敢怒不敢言”。

教师培训者埋怨无法实现培训目的或体现培训实效,这是因为在许多情况下对教师的培训应该是与课程、教材联系在一起的。

部分幼儿园教育理论工作者产生了心理冲突,对现状采取回避的态度。

由此笔者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我国幼儿园教师的现状(特别是在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幼儿园教师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能与取消幼儿园教材相匹配吗?

对于我国大量的弱势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是给他们学习材料好,还是不给他们学习材料好?

当今我国在大力举办幼儿园的过程中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家长也花费了大量的资金,这些钱财大都花费在“理想化”的硬件建设上了,而包括幼儿园教材在内的软件在幼儿园教学上的功用却是最根本的,难道这样的花费是不应该的吗?

不要走极端

幼儿园教育不依赖于教材,这是将某些教育理论和理念演绎为幼儿园教育而提出的主张,这样的主张虽然强调幼儿园教育应以儿童自主的游戏活动为主,但是并不完全拒绝教师的教学。应该看到,这样的理论、理念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即要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价值相一致,要与教育资源和条件相匹配,要与师资状况相符合。应该看到,即使采用这样的主张,只要不走极端,也并不必然演绎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取消教材的结论。

指导幼儿园教育的理论和理念并非只有一种或数种。近些年来,许多权威的研究已经表明,在语言、数学和科学等领域,“儿童在学前阶段能够学习的东西要比我们已经了解的更多。”“在没有任何一种课程或教学模式被证明是完美的情况下,幼儿接受精心策划、课程目标明确又能整合各个领域学习的优质早期教育,将使他们更多更好地学习技能,为适应下一阶段学校教育的复杂要求打好基础。”“早期教育方案为儿童提供各种不同的课堂结构、思维过程和话语模式,儿童就能为进入小学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这样的思考,也许更适合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情况,有助于我们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思考,虽然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应该依赖于教材,但是至少不会认同幼儿园应该取消教材,恰恰相反,会认同应该为幼儿及教师设计、编制和提供有品质保证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2][3]芭芭拉·鲍曼,等,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美国国家研究院早期教育委员会研究报告)[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