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事业发展 > 幼儿园管理

游戏材料的演变记——从汽车城到逛逛动物园

发布日期:2014年06月04日
作者:张瑞芬     来源:上海市中福会托儿所

本学期,我们托班年级组的将“婴幼儿行为观察”作为教研重点。在寻找落脚点时,我们先把视野落在了游戏材料的提供和调整上,确定了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思考如何调整材料促进幼儿发展的研究重点。

我曾在上一届的托班活动观摩活动中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男孩非常专注地在一张小桌子前,用吸铁石在玩开小车。当时我很诧异,托班孩子也能这么玩吸铁石啊!在惊叹之余,心里想着要是人数能多一点,孩子会玩起来就更带劲。

这学期自己带托班了,上次观摩时小男孩玩吸铁石的场景一直在头脑中挥之不去,我想动手制作游戏材料,但又不知从何入手。

 

在第一次研究讨论中,我们讨论了现有吸铁石玩车游戏材料的优缺点:其价值在于汽车材料一直是熟悉和喜欢的材料,用吸铁石玩车,加入探索,十分有价值,但是其问题是,由于材料不够大,最多只能两名幼儿同时游戏,不能满足托班幼儿进行平行游戏的愿望。由于地方小,情景性也不够丰富,不利于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玩法比较单一。因此我们将材料调整的重点确定为:扩大游戏平台,提供幼儿平行游戏的机会;丰富游戏情境,增加游戏的趣味性。由张瑞芬老师进行了第一次尝试。

第一次尝试:汽车城

调整1:由小变大

在新材料的设计中,我们保留了这个游戏的精髓部分:运用磁性原理开动汽车。而对材料的大小进行了调整:将小马路变成了透明的高架路,幼儿可以站着开汽车,也可以躲在高架路下面开动汽车。托班孩子喜欢钻爬,躲猫猫之类的游戏,而且根据我们的观察,托班孩子更喜欢选择与大动作相关的游戏。于是我们将大动作发展融入到这个开汽车游戏中去。

 

游戏材料变大了,孩子在游戏中的动作也多了,可以站着,可以跪着,还可以爬来爬去。尤其在下面控制小车的跪站姿势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一开始有的孩子跪不稳,会摇摇晃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孩子们明显下肢力量增强了,还能跪站着往前走。这一调整使幼儿在控制小车时,不仅精细动作得到发展,下肢的大动作也得到了锻炼。

但同时我们又发现了问题,原来长长的磁性棒只适合站着玩的姿势,幼儿在下面玩时,长长的小棒由于角度的问题就很难控制住小车;而且,幼儿在下面玩时,路面上的有些建筑物看的不是很清楚。于是我们觉得有需要进行调整了。

调整2:磁性棒的微调

我们将长长的磁性棒变成了捏在手里的短棒。磁铁的位置也做了调整,便与幼儿更好的找到磁铁与小汽车的磁性接触面,能更灵巧的控制小车。

  调整3:路面建筑物的调整

托班幼儿经常会动作伴随语言,他们在开汽车时经常会说:“我的汽车开到XX去。”为了给与幼儿更直观的刺激,激发他们开口说的愿望,我们就在路面上加了许多建筑物,有医院、学校、警局、公园、加油站等。并且在马路的反面也贴上了相应的建筑物标志,以便幼儿在下面也能清楚地看到相关建筑物的标志。有了这些建筑物孩子们在玩的时候情景更丰富了。

 

调整4:坡道的增加

玩了一段时间有幼儿提出高架上的车要开下来,还有幼儿在游戏中就直接凭空用手“呜”开下来了。发现幼儿有了这一经验和需要,我们就觉得在材料上要给与幼儿支持。于是,我们在高架的一边装上了一个坡道,可以连接地面和高架。有了坡道的支持,孩子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用汽车玩磁铁游戏经过上轮改进后,空间大了,参与的孩子多了,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孩子一起开心地玩,成为了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区之一。

但是由于操作平台位置较高,虽然锻炼了孩子们的腿部力量和动作,但是也造成了幼儿与操作板上方的游戏情境的距离感,难以融入情境。

由此,我们把第二步的研究重点确定为,加强材料与游戏的互动,让幼儿能置身情境中玩,置身情境中说。于是,由金宇清老师开始了第二次尝试。

 

第二次尝试:从汽车城到逛逛动物园

让孩子能与我的材料互动起来(身在其中地玩;乐在其中地说)。有了这个宗旨,我首先考虑把张瑞芬的“大场景”下移,让孩子在操作时能看见场景;其次考虑孩子能自己走进场景,与场景融为一体。

 

调整1:改变场景

要增强游戏的情境性,需要创设一个能融入、反映幼儿生活经验的即熟悉、感兴趣又有开放性的游戏场景。结合到当下孩子们最喜欢的主题——动物,我把用磁铁玩车的情境创设从汽车城中的马路商店改变成主题更突显的逛逛动物园。孩子们听说要开动物园了,都从家里带来许多仿真动物,有鳄鱼、恐龙、大象……。我呢,也制作了许多迷你型汽车,设想着孩子们能自己走着或开着车去逛逛动物园。我还提供了一些穿裙子或裤子的人偶和班级小朋友的照片,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相片贴好用来游戏。制作过程中,我们老师也非常期待想去动一动,玩一玩。

 

 

调整2:改进工具

   回想陈捷老师班的孩子,由于是小桌子,孩子手的距离就可以操作了。张瑞芬的大场景,孩子是在底下自由的走动,手拿吸铁石也可以自由操作。而我的材料是大桌子,孩子是坐在桌子的四周,相对操作桌,孩子手的距离就显得太短了,他们无法来回自由的“走动”。怎么办?需要什么辅助物呢?经过讨论,尺是最佳的工具。在尺的一头,放上一块吸铁石,孩子就能自如地摆动,想去哪就去哪。

 

活动中的观察与反思

   游戏开始了,我发现,游戏的情境性增强后,有效地增加了对孩子们呢的吸引力,每个孩子都来到这里尝试。我观察到孩子们有几种玩的情况:

第一种是开心地来,能长时间玩的孩子,人数不多。大概45个。

第二种是开心地来,但不停地需要老师帮助的,人数占好多,有时我都忙不

过来帮助。

第三种是开心地来,但玩一会儿就放弃走了的,占好多人数。

第四种是开心地来,也开心地在玩的。不过你仔细去观察,他吸着在走的人

物或车并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吸着同伴的。   

我困惑了,为什么这么多孩子走了离开,难道是孩子们不喜欢吗?不是!从他们开心的来可以知道,孩子们喜欢动物园,喜欢玩吸铁石。那孩子们为什么高兴地来,失望地走?是什么阻碍了他们玩呢?从吸着人家的东西在走,我开始了解到,托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他们的目测力、方位感还尚未成熟,这种看不见的摸索,对我班多数孩子来讲,太难!难度太大!

既然挑战度太高,那我就放低难度,让这种看不见的摸索变得看得见。

 

   调整3材料的调整

于是我把全kt板不透明的场景变成半透明的场景:马路的一半KT板割去,替换上透明的塑封纸,让那些毫无目标胡乱找寻的孩子,可以从上面,透过透明物就能看见自己的尺、自己的吸铁石,帮助他们尽快获得成功感。调整以后,每个孩子都能坐定下来开心地游戏了。

 

演变的后续

用吸铁石玩车的操作材料的原理保持不变,孩子身在情境之中,可以玩相互交流,相互追逐的游戏。但操作的主题可以随着孩子们经验的发展而变化,今天是动物园,下次可以是一个小社会,有商店、幼儿园、超市、小区等,贴近孩子的生活场景,让孩子带着自己和伙伴走进这个小社会,期间孩子的行为规范、语言交往,教师都可以去间接地了解,去引导。

从磁铁玩具游戏的演变中,我们深深感到,教师只有细致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充分了解幼儿兴趣,随机适宜调整材料,才能真正满足不同孩子的游戏和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