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社会教育

开启幼儿合作的智慧之门

发布日期:2014年06月04日
作者:游婷婷     来源:江苏省姜堰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合作是一种素质,幼儿的合作意识教育是幼儿教育工作中的必备要素。合作对于幼儿来说,就是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自动配合,分工合作,协调分配,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而现在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不一样,不会协商,不会分工和交流,平时发生矛盾时常用攻击性的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求助老师,而非同伴之间相互帮助解决。几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呢?

一、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合作意识,认识合作的必要性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许多活动需要幼儿之间的协作,相互帮助才能完成。幼儿在活动中是否产生与人合作的意识,是否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是否愿意去寻求合作,主要取决于在实践活动中,是否心底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简单说就是幼儿是否知道这件事需要合作。意识指导实践,也同时产生于实践。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会碰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产生了问题便会去寻求解决的方案,若没有老师的指导,而只是个体意见,杂乱无章,往往不能使活动成功完成,幼儿便形成了对自身个体的不信任感。这就促使此时所有人尝试着寻求帮助,而建立相互间的一种合作,对于该项活动的解决方案的产生也许会更有效,合作意识此时便顺理成章地诞生了,而这种意识往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形成,幼儿的思维远远没有达到成人的思维程度,需要教师及时地进行教育指导以使幼儿的思维能够产生合作意识,下面就提供的几种教学思路:

1.自我实践意识的觉醒。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很多事情都是自我实践发展而来,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现今各类材料的合成使用,都是在自我实践的前提下试验成功。幼儿的意识合作培养,首先必须要让幼儿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利用其亲身体验成功和失败的心态刺激对比来实现。当幼儿在这样的对比下,自我实践往往趋向于成功的心态,由此,可对幼儿进行平衡动手能力的教育活动中,就如何搭建积木拱桥举例,搭建拱桥涉及到几块积木搭建次序的先后和形状构成问题,其中一位幼儿盲目地去搭建积木,别的幼儿在旁帮着出谋划策,却不被采纳。多次尝试后的失败使幼儿很沮丧,此时,教师应及时地引导他观察自己没有成功的“作品”,让他知道失败的原因所在,那是因为没有听取其他小朋友的意见,也许参照别的小朋友的意见,这个拱桥早就屹立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听取、接纳其他小朋友的意见,共同商量如何选择理想的合作方案,并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尝试。当幼儿取得成功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讨论成功的原因,让他们明白,同伴之间互帮互助,在合作中能够学到更多的本领,使得合作意识在幼儿脑海中产生萌芽,由自我实践去感知合作的需要,意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2、先进事例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先进例子或榜样在群体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方法的先进性示范作用,有精神的带动促进作用,实现点对面的完善作用,一个勇敢的士兵可以振奋一个部队的士气,一个先进的生产工人可以带动一条流水线的效率。这样的原因可以理解为人的社会性属性,人与人是相互关联的,能够相互影响,提倡的当然是正面的促进性作用。将这样的作用引申到在一个班级中的幼儿来分析:在教育活动中,常有一些小实验需要幼儿协作努力,教师要细心留意并及时发现活动中幼儿的动作细节,找出合作意识强,表现出合作行为的幼儿上台做示范,以此带动其他幼儿之间的合作。举例来说,曾做过这样一个活动,要求幼儿两人一组在规定的极短时间内进行绘画着色练习,需要一个人着色,一个人观察实景。大部分幼儿独揽这两个工作,只有明明和婷婷一个看景指挥一个埋头着色,完成了任务,其他的幼儿则是着色的乱七八糟,或是不全,或是不对,通过这样的示范作用,幼儿看到了分工的方法的有效性,在人社会性属性影响下激发了进取心,在此项活动中纷纷进行效仿,其后的活动中,幼儿更多地也会去尝试合作。此时幼儿已经形成合作意识,为达目标,会潜意识地要求合作。榜样的力量由此体现出来,一个幼儿的行为能够给整个班级的幼儿带来示范作用,促进活动的成功。

二、培养幼儿的合作技巧,让其乐在其中

幼儿光有合作意识,愿与同伴合作,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在合作时往往还会出现不知道怎样合作, 或不善于合作的现象。当合作意识产生后,便要去指导实践活动,其中关键就是意识指导的正确与否,这就要求对合作技巧进行培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合作的技巧便是促成活动成功的利器。每个人都有藏在内心对成功的渴望,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表现在幼儿身上就是对于活动任务的完成,幼儿在完成后自我实现感是其最大的乐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让幼儿能通过合作体会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者说是乐趣。

1.培养自我分析和相互辨析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发现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布置了一个活动后,让孩子各自观察,接着再让同一小组的孩子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当一个孩子发言时,其他孩子在旁边叽叽喳喳不愿意倾听,发言的孩子也只是一味地自己说下去,他们在意的是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其潜意识中交流的目标是教师,没有明白发言时个人思想的交流,经验的分享。就拿讨论小马过河的例子来说,班上的幼儿刚开始只是对老师阐述自己的想法,整个课堂气氛很死板,很单调,老师于是就发问:“对刚刚发言的小朋友的话有什么想法没?”将话题转换一下,幼儿们便会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时才会激发幼儿们对相互发言的关注,从而产生了一场真正的讨论,“小马胆小”,“小马不聪明”“小马怕妈妈”之类的想法,稚嫩却突显了幼儿们的思考,有自我的想法并对他人的想法进行思考辨析。

2.培养其相互协作和共同协商的能力。在搬沙袋砌堡垒的活动中,需要幼儿分为两个团队去搬沙包堆堡垒,数量越多,高度越高的团队获胜,幼儿们很有团结精神,你帮我,我帮你,忙得热火朝天,到最后,沙包数量到是多,但没堆砌到一定的高度,幼儿疑惑:我们合作得很好,为何没有成功?这时,教师可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演练一下幼儿们的错误操作,在关键步骤停顿,询问幼儿原因,共同探讨操作错误的原因,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技巧。让幼儿明白讨论协商的作用,找出正确的协作方法。

3.培养幼儿感恩和相互信任的意识。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感恩是合作的延续,要使幼儿从小树立小组活动时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比如,盲人寻宝游戏,一个孩子用声音引导其他被蒙着眼睛的孩子行进至目的地,被蒙着眼睛的孩子只能靠声音前行,对引导的孩子要绝对地信任,前后要互相帮衬着才能到达目的地,实验做得相当成功,他们在无助的感觉中,最后能够前行到目的地,激发一颗感恩的心,增强对伙伴的信任感。

三、创造合作的环境,开展需要合作意识的活动,为幼儿提供锻炼合作能力的机遇和条件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很多都是幼儿集体活动,教师应该适时地让他们去形成小组进行活动,以此激发其合作意识下的言行。实践出真知,给予了实践机会,让幼儿们习惯于面对问题时考虑到合作,能够积极地去面对,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合作技巧,提升合作能力。

单纯的合作意识的灌输或技巧的指导,成效甚微,幼儿的思想处于萌芽期,利用有效的活动设计,将教学内容渗透进去,在幼儿思想深处播种,才能将合作二字植入幼儿脑中。平时的理论学习或是实践活动,存在着许多需要运用到合作的小地方,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去发现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当然解决问题的前提就是合作,让幼儿的合作技能在反复的尝试中得到提高。单纯的理论讲解对于幼儿来说很大程度上难以接受,参与到活动中去,是幼儿最乐意去接受的方式。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倾向于对幼儿进行案例讲解,便宜省事,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幼儿无法在真实地操作环境中体会合作,遇难而退,给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素质教育提倡在真实有效地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指导,例如:在科技小制作“衣架称”中,幼儿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和工具后开始制作,当用棉线穿过纸杯上的洞时,有些幼儿遇到了困难,如:牙签太细,戳的洞太小;棉线粗不容易穿等,这都是阻碍幼儿制作的障碍,我看到后,马上说:“两个小朋友能否互相帮助一下呢,看看能不能解决?”我的话音刚落,部分幼儿就开始寻找同伴的帮忙。当幼儿通过几个人的合作,拿着制作好的衣架称给我看时,我知道他们已经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做出合作。实践证明,教师人为地设立困难,有意让幼儿尝试,并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合作的方法,并从中体验合作的美妙心情。教师应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在与同伴的合作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体验快乐。

四、家园携手,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幼儿的教育在幼儿园中受师资力量影响,好的师资力量是一所幼儿园引以为傲的资本,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幼儿需要的师资力量来源于何处,当然是来源于其家庭成员。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和言语对于幼儿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展示给幼儿积极的言行举止带给幼儿的影响也同样是积极的,就合作能力而言,我们幼儿园教师尽可能的通过家访和家长座谈,树立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与能力的重要性理念,转变其教养观点,并指导家长在家里为幼儿树立合作的榜样。如爸爸烧菜,妈妈在旁帮忙洗菜、切菜;妈妈煮饭时,爸爸在旁打下手,为幼儿提供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家长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使幼儿失去合作的兴趣。因此,家长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对于生长环境不具备合作行为示范的幼儿要积极带动家长、幼儿和教师的互动,创造合作行为形成的机会,实现家园共建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幼儿的合作意识来源于多方面,需要我们教师包括家长在平时的活动中进行有效地引导和培养。而合作的行动则来源于实践需要,活动课程要素的有效地设计,对于幼儿合作技能的产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对我们教职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积极地去完善教学技能,提高知识素养,园丁要让每颗花朵都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姜晓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26.

[2]李怀星,雷红云.幼儿师范课程改革的导向与实践[J]. 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84- 85.

[3]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苏]马卡连柯.儿童教育讲座[M].诸惠芳译.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10

[5]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6

[6]李道佳, 郭晓琴幼儿素质教育[M]. 沈阳: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 19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