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美术教育

回归自然 走向生态 ------谈利用农村自然物开展多元美工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4年04月09日
作者:李丽丽     来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街道中心幼儿园

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农村有金黄色的麦杆、五彩缤纷的种子、不知名的野花野草、以及各种树叶、树枝、根,为农村幼儿园美工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各种资源,我认为幼儿园的美工活动应当是和幼儿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和周围的大自然息息相关,让农村的幼儿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发现美,并用这些来装扮自己的生活。农村幼儿园和城市的相比,由于经济方面的差别,不能满足幼儿美工所需的各种漂亮的彩色手工纸、香香的橡皮泥等,但农村有城市所没有的触手可及的树叶、泥巴、沙子-----这些宝贵资源不仅可替换前者,而且比前者更具有生命力,近年来,我们在长期的日常农村美工教学中,挖掘农村本土资源,以具有乡土气息的农村自然物为切口,开展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美工活动,实现美工教学从学科本位到成为幼儿主动创造活动的转变,以五彩缤纷的农村生活为背景,探索适合农村幼儿园的美工教学出路。

一、             解读自然思维畅想

1.感知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幼儿的艺术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感知。农村的广阔天地带给孩子们视觉盛宴,如春天,让幼儿穿越在林间,摸摸树、采采野花、捡捡石头,在对大自然的多方位感知与观察中,为孩子的美工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有研究表明:幼儿早期具有一种特殊的表象能力——“移觉”。这种能力在以后的青少年期会逐渐减少,成人后几乎丧失殆尽。幼儿利用这种能力来巩固提升物体的表象在幼儿大脑中的记忆。幼儿对大自然的深度感知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库”,可以随时调用和加工,再进行手工创作时时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2.唤起

儿童在幼儿时期,手工创作不是一种对美的表达,也不是对技能的炫耀,而

是他们本能的创造。幼儿手工创作重点是着眼于唤起童心,鼓励儿童好奇心的张扬。因此,我们带领孩子走进农村大自然这个神奇的地方,组织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通过“视”、“听”、“摸”来刺激感官,激发兴趣。如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摸一摸不同质地的物体,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幼儿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3.联想

自然界的景象千姿百态,美不甚收。路边的狗尾巴草、小溪里的鹅卵石、山林里不知名的树都成了孩子们眼中的奇观。在此,教师对孩子的发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利用提问、拓展、借鉴的方式拓展幼儿的思维,引发幼儿联想。如:这颗树的根像什么?你看过哪位艺术家表现过树根?等等。

二、             发现自然尝试创作

1.纹理篇

案例一:他们的图案不一样

在一次田间玩泥巴的手工活动中,孩子们尝试在揉软后的泥巴上画画,一向调皮的凡凡突然叫了起来:老师,你看我的图案不一样。我闻声过去:原来,凡凡在摔泥巴时粘上了一片枫叶,当他把枫叶取下来时,发现留下了一片枫叶的纹理,顿时大家兴奋起来。我于是顺势问:“我们身边还有什么东西也有漂亮的图案呢?”孩子们于是纷纷专注的找起来,“小花也可以”“小石头按一下也有印子”“可以各个方向按”孩子们思路开始拓展了、、、、、、

农村唾手可得的自然物,让幼儿的创作显得得心应手,在活动中,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创作来自于不断尝试,自然物的纹理带给孩子发现、创作的乐趣。于是,基于农村自然物纹理的手工活动被挖掘了出来。

2.色彩篇

案例二:凤凰的颜色很漂亮的

在一次组织收集种子的活动中,大家对收集来的各种颜色的种子感到非常惊奇,他们发现种子色泽非常明亮,而且颜色很多,最后决定用种子粘贴创作图画。小米喜欢鸟,她最终画了一只鸟,并选择了芸豆、绿豆、豇豆、粟米进行了拼贴,不一会儿她得意的拿着作品跑过来:“老师,看,我这是凤凰。”我笑笑说:“为什么是凤凰,不是一般的鸟呢?”“你没发现她的羽毛特别美,还发着亮光呢。”

在农村幼儿园的手工活动中,我们可能不能提供玲琅满目的美工材料,但是,

基于孩子们对自然物的独特感悟能力,她们能汲取自然物斑斓的色彩,结合自己独特的构思,加以美化。于是,在自发与计划的活动中,我们开展了《秋天的蔬果瓶》《稻草与小花》等色彩篇章的活动。

3.造型篇

案例三:看,我们的花篮

在一次春天的郊游时,我带领孩子们采集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大家非常的高兴,将各种野花采集来捧在手里。这是,小莉拿出一张纸,折成了一个小杯子,将她采集的野花插了进去。她看了看自己的创作,顿时高兴起来:“老师,看,我有个小花篮。”孩子们被她的话题吸引,也纷纷效仿,有点折成小帽子状,有的折成扇状、、、、、、过了一会儿,又有孩子提出:“老师我们回教室给花篮装饰一下吧。”

“对于儿童来说,艺术是一种游戏,只有儿童从中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时,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儿童的需要。”农村自然物中有很多造型独特的材料,我们在边游戏中发现创造,开展了《蔬果娃娃》《石头变变变》《稻草人》等造型活动。

三、             自然课堂呼唤童真

1.第一步:构思阶段

构思是幼儿产生制作动机后,在头脑中构图或构思,这个构思包括选择形象、

在头脑中改造所选择的形象、筛选最佳方案,然后付诸于制作过程与装饰。孩子的构思往往来自于对手工材料的不断接触,因此在利用农村自然物创作时,要让幼儿不断摆弄、观察农村自然物,使之了解材料的性质;其次在摆弄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如:这个萝卜有一条细细的尾巴,可以做什么?;另外再摆弄构思阶段,由于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弱,不能很好的表现作品,教师要及时提供支架,帮助孩子解决困难。

2.第二步:设计阶段

虽然经过了构思,但也很少有幼儿胸有成竹。因为幼儿的想象特点是直觉形象思维。所以在设计制作阶段,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引导与支持。首先鼓励幼儿与同伴的相互借鉴,学习经验,其次引导幼儿正确使用工具,促使孩子的构思得以落实;最后还可以提供多种材料帮助幼儿拓展思路,修饰作品。

3.第三步:交流阶段

《纲要》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当孩子创作后,我们更需要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舞台,一方面可以让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交流展示中获得经验,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在这一环节我们利用“我的作品我来说”、“作品展示台”“送给朋友的礼物”等形式,让孩子充分的展示自己,获得他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