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理论研究

家长送幼儿入园动机的调查研究——基于家长游戏观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4年03月19日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邱学青 续润笑 吴卫杰 王春燕     来源:《学前教育》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游戏活动越来越多地受到幼儿园的重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深入教师观念中。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游戏的结果无法量化,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对游戏活动不理解。幼儿园的活动受家长需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家园共育,为幼儿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了解家长的游戏观就具有迫切性。本研究从入园动机的角度出发,探讨家长渗透在择园动机中的游戏观念。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自编问卷《关于家长送孩子入园动机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我国江苏、山东、山西3个省份5个地区的幼儿家长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80份,回收有效问卷518份,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家长游戏观的总体情况分析

 

1.幼儿园是否重视游戏不是家长择园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由图1可以看出,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考虑较多的是教师的素质,其次为距离远近和幼儿园的管理情况,而“是否重视游戏”这一项只有3.3%的家长选择。说明幼儿园是否重视游戏并不是其选择幼儿园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即幼儿园是否重视游戏不能决定家长是否选择此园。由此可见,家长对游戏持肯定的态度,但游戏并不是最重要的,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2.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45.8%的家长认为孩子可以通过游戏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学习,32.4%的家长认为孩子能在游戏中健康、快乐成长,另外12.9%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应该合理划分游戏的时间,孩子不能总是玩游戏,8.9%的家长认为游戏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但是要多教给孩子一些知识。可见,多数家长对游戏持肯定态度,认可游戏在促进幼儿学习方面的价值。

3.游戏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当问及“孩子通过游戏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成长”时,如图2所示,多数家长认为游戏最能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其次是创造力、想象力,很少家长认识到游戏对幼儿倾听表达习惯、规则的掌握、手工绘画能力、收拾整理习惯及身体运动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可见,家长一方面能够认识到游戏对幼儿发展某些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游戏作用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

4.最希望幼儿园设置游戏活动,但更倾向于让孩子在集体教学中学习

研究结果显示,家长最希望幼儿园设置的活动依次是:游戏活动(35.7%)、语言活动(27.4%)、音乐活动(23.2%)。但当问及选择何种学习方式时,较多的家长选择在集体活动中学习(41.9%),其次是在游戏活动中学习(39%),而选择通过调查参观(13.5%)和区域活动学习(5.6%)的家长所占比例较小。

一方面家长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家长虽然认同游戏是一种学习方式,并且希望幼儿园设置游戏活动,但是当为孩子选择学习方式时,更加青睐集体教学活动。

5.教师在游戏中的主要作用是陪孩子一起玩

关于“教师在游戏中的主要作用”,多数家长选择“陪孩子一起玩”(48.15%),其次是“巡视并指导孩子的游戏”(34.93%),选择最少的是“做其他的事情”(1.5%)。一方面,本研究中,虽然部分家长认识到了教师需要在游戏中进行指导,但有63.5%的家长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陪孩子一起玩或者保证孩子安全,可见家长对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认识有所不足;另一方面,只有1.5%的家长认为教师可以在幼儿游戏时“做其他事情”,更多的家长对此持否定态度,希望教师能够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有所作为。

6.评价游戏首要的标准是孩子能体验到快乐

调查结果显示,“气氛轻松愉快,孩子能够体验到快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学到知识和技能”、“教师能够关注到孩子的需要,并给予适当的回应”四项的选择比例依次是31.9%、23.9%、23.2%、21%,各项比例较为接近,但最重要的标准是“气氛轻松愉悦”,而“教师关注和回应孩子”一项的重要程度相对低些。可见,家长对于游戏质量的评价仍旧停留在表面认识,家长更多看重的是孩子的愉快体验,而对于游戏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促进孩子技能的形成、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认识仍然不足。结合上文关于游戏作用的讨论,可以发现家长对游戏作用的认识较为模糊,一方面认可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又将孩子的愉快体验而不是促进孩子的发展作为评价游戏的主要标准。

 

家长游戏观的差异分析

 

1.年龄差异

研究中,不同年龄的家长对幼儿园经常组织游戏活动的看法差异显著。首先,“孩子可以通过游戏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来学习”在各个年龄段的选择比例都是最高的,但其变化趋势随年龄上升而下降,即年龄越小的家长越认为游戏是一种学习方式。而家长对“孩子能在游戏中健康、快乐成长”的看法大致随着年龄上升而上升。30岁以上的家长更倾向于认为“孩子能在游戏中健康、快乐成长”,比例比30岁以下的家长高出近15%。可见,不同年龄的家长关注点不同,30岁以下的家长对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较为关注,而30岁以上的家长更重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

2.学历差异

(1)家长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视程度随学历上升而升高,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反之

对“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获得的能力”的学历差异进行卡方检验,差异显著。对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视程度随家长学历的上升而升高,而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则随家长学历的上升而下降。可见,学历越高,越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获得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越低。

(2)家长对集体活动的重视程度大致随学历上升而下降,对游戏活动的重视程度反之

幼儿可以在“讲故事、数数等集体活动中学习”这一项的大致变化趋势为:随着学历的上升而下降。与此相反,通过游戏学习这一项的变化趋势总体而言是随着学历的上升而上升。初中及以下和中专学历的家长选择“在娃娃家、小剧场等游戏中学习”的比例比其他学历的家长低10%以上,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家长选择此项的比例最高。可见,不同学历的家长对幼儿的学习方式有不同的理解,家长的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游戏观,低学历的家长更倾向于让孩子通过讲故事、数数等集体活动来学习,而高学历的家长倾向于让孩子通过娃娃家、小剧场等游戏来学习。

 

对家园共育的建议

 

1.更新观念,提高对儿童游戏的认识

(1)家长更新游戏观念,全面认识游戏的价值和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

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同情心、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发展。以“娃娃家”为例,幼儿挑选和搬运“家具”、搭建“娃娃家”、与家庭成员及其他人的交往,幼儿之间的冲突、游戏结束时的收拾整理等过程,涉及到身体动作(包括精细动作和大动作发展)、认知(搭家时用什么材料,材料的颜色、形状等)、语言(语言是幼儿与人交往及冲突的媒介)、社会性(幼儿是否愿意与人交往、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情感、产生冲突时怎样解决、幼儿的合作意识等)等方面,以及行为习惯和规则的培养(如收拾整理的习惯、怎样收拾得干净整洁)、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等。另外,教师作为游戏的观察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能够为幼儿的发展搭建支架,促进幼儿更好的发展。气氛固然是评价游戏质量的标准之一,但除此之外,教师在游戏中的观察指导、幼儿产生的学习及遇到的问题、游戏对幼儿的作用等都可以是衡量游戏质量的标准。因此,幼儿园应引导家长更新对游戏作用、教师作用和评价游戏标准的看法,可以引导家长通过阅读一些通俗易懂的学前儿童游戏方面的文章或书籍,丰富认识;也可以引导家长多陪孩子一起玩,在玩游戏中体会孩子的成长。

(2)促进家园沟通,幼儿园多途径提高家长对游戏的认识

有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具备一定游戏发展的知识,那么她就能更好地与幼儿游戏,并提供给适应儿童的、有挑战性的游戏机会。在游戏观方面,幼儿园需要给予家长一些支持和引导,帮助家长提升、丰富对游戏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促进家园沟通,家园共同守护幼儿的游戏权利。幼儿园可以通过开放日、亲子活动等形式,邀请家长观摩幼儿的游戏情况;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举办专题讲座研讨,或与家长针对某一次游戏活动、游戏视频等进行共同探讨,提升对游戏的认识;另外,也可以给予家长一些具体的指导策略和建议,以便家长与孩子进行游戏。

2.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

集体教学活动赋予儿童学习知识、技能的机会,它有利于幼儿习得一些集体生活的规则,有利于培养倾听和表达的习惯,但是集体教学活动很难关注个体差异,甚至有时候会成为教师的“表演秀”,忽视了幼儿的经验和兴趣。而游戏,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玩,是小孩子整个的生活”。游戏能促进儿童认知、社会性、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它使儿童在现实和想象中穿梭,使儿童在游戏中不断形成“情景中的主题和主题中的情景”,即迁移和创造经验。

基于我们的调查结果,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成为同时满足家长和幼儿需要的一种解决方法。教学游戏化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游戏的态度和精神,“尽可能淡化目的,强化手段,看轻结果,重视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儿童的经验,增加一些游戏的因素,发挥儿童的主动性,使教学活动富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