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综述

发布日期:2014年02月19日
作者:周宇健     来源:广州市海珠区为明幼儿园

一、超常儿童的定义

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Terman)用心理测量鉴定天才,把智力测验所得的智商(140以上)作为鉴定超常儿童的决定性指标。为此,他给天才儿童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天才儿童是在智力常态分配中成绩最高的人,是使用和掌握概念能力最强的人中的1%

20世纪70年代,美国联邦教育部根据许多研究的结果,把天才儿童的范围规定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一般智力;(2)特殊学习能力倾向;(3)创造性思维;(4)领导能力;(5)视觉和表演艺术;(6)心理运动能力。只要上述一方面或几方面表现突出优异者都应成为天才儿童。

1978年,美国心理学家任朱利(J·S·Renzullit提出天才儿童概念应包括非智力因素,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特征:(1)中等以上的智力,即指一般能力(如抽象思维、推理、空间关系等方面)的高度发展,也包括特殊能力(如艺术、数学、操作以及领导等方面);(2)完成任务的责任心,强烈的动机;对某个领域的浓厚兴趣、热情、自信心、坚毅、顽强;努力完成任务;(3)较高的创造力,对新事物的敏感,敢冒风险,勇于创新,深思熟虑。他认为天才儿童是由这三方面心理成分的互相作用。

我国超常儿童研究协作组织认为“超常儿童”主要是指智能显著高于同龄常态儿童发展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之所以称呼这类儿童为超常儿童,是基于如下考虑:

1)超常儿童是相对常态儿童而言的,超常儿童是儿童中智慧才能优异发展的一部分,他们与大多数智能中等的常态儿童之间虽有明显的差异性,但又有共同性,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2)超常智能是指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人的聪明才智,它不是天生的。先天素质虽然为超常智能提供了某种潜在的可能性,但需要适合的教育和环境才能成为现实,它是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统一。

3)超常智能是稳定的,但也是发展变化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预测终身的指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超常儿童的智能可能加速超常发展,也可能停滞或甚至后退。这取决于儿童所处在社会环境提供的学习机会,教育条件,本人的个性特点以及主观的努力等多种因素。

由此可见,人们对“天才儿童”、“神童”、“超常儿童”的认识,都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习惯将智力水平很高或非常聪明的儿童称为超常儿童,但是智力只是最关键、最基本的特征,还应该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并且还要创造适合超常儿童发展的条件,使其潜能转化为学业成就。

二、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1、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超常儿童从小就表现出时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对探索事物的积极性。喜欢寻根究底,无休止地问“为什么”。超常儿童的这一特点成为他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动力,促使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各种奥秘,推动着智力和专门能力的发展。

2、感知觉敏锐,观察力强。超常儿童的视觉、听觉辨别能力比较突出,观察事物比一般孩子更准确、细致、敏捷,更能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

3、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一些超常儿童注意既广又能高度集中,特别是对感兴趣的事情。超常儿童多半有良好的记忆力。不仅机械识记出众,而且意义识记也超出一般人的水平。

4、思维敏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水平高。

5、进取心强,勤奋,有坚持性,争强好胜,不论学习或游戏都不甘落后。

三、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须对自己持有积极的肯定性态度,能自我认识,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并积极的发展自我。认识系统和环境系统能保持动态的协调,兼顾自我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人格发展健全,能积极面对现实,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御。超常儿童的智力和创造力是勿庸置疑的,但是智力超常发展不会必然地促进个性和品质的发展,他们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到能够承担各种的失败、挫折,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应该受到关注。因为:

1、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课题,如果这些课题没有在相应的年龄得到解决,就会成为他下一阶段解决新课题的障碍。超常儿童毕竟还是儿童,仍然处于发展的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仍然适用于他们。从“童”方面看,“神童”们本该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穿开档裤,与同伴们一起玩泥巴、拼玩具,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但是“神童”制造背离了他们的成长轨迹,使他们一夜之间就成了大人,要像大人们一样去思考、世故。“神童”们变得不伦不类,找不到自己的心理归属。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中逐步长大后,他们的心理不但没有变得更加成熟,相反,却在大踏步地后退。

2、神童也是儿童,他只是在某一方面有天赋的儿童,在其他方面却没有超越这个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的甚至在个别方面还不如普通的孩子。这是由人的资源总量决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智在某一方面超常,很可能在另一方面超短。“神童问题”的出现并不是过早地开发了孩子的智力,而是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没有同步跟上,比如说社会化和情感上的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等,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自理自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欠缺。  

3、出名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影响也是无法判断的,可能让孩子从小觉得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从而不安心学习眼高手低,而且孩子如果自认是神童,一旦遇到挫折,对孩子的打击又是难以承受的。

4、在中学阶段的超常儿童,各方面的事情都由父母和老师安排,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到了大学阶段的少年大学生,就其身心发展来说是处于少年期向青年初期的过渡阶段,他们虽然进了大学,但由于年龄小,远离父母,缺乏生活经验,在独立生活、自主学习和人际关系上均会遇到许多不适应,使得他们在中学阶段不易被发觉的弱点都暴露出来,产生了复杂的内心矛盾。如:(1)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矛盾,少年大学生渴望成才,又自恃甚高,来到群英荟萃的新集体里,面对重新分化和排队,常常会产生许多心里不平衡,自豪和自卑交织在一起,易产生恋旧和孤独感;(2)竞争受挫和争强好胜之间的矛盾。少年大学生一般经历顺利,在以往的竞争中能保持优胜地位,争强好胜是他们的特点,因此常常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顺利时容易盲目骄傲自大,遇到挫折又容易灰心丧气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无穷的烦恼,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极易陷入过度的焦虑、紧张和沮丧之中,损伤了心身健康,严重者导致了心理障碍。      (3)发展的独立性和自理自控能力差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活领域的扩大,社会角色的变化,少年大学生产生类似成年人的愿望,迫切要求独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及选择参加各项活动。但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识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有限,常会出现一些偏差。

    “神童”的结局并不都看好,好些还不如芸芸众生,其心理问题及时疏导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促进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1、制造优良的家庭教育与和谐家庭心理环境

超常儿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理的家庭教育环境,因为幼年期使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幼儿期所形成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特征亦可能决定其一生的爱和恨,善与恶,欢乐和悲愁,成功与失败。必须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使超常儿童得到爱的满足;家长应向儿童提供充分发展独立性的机会,让他们成为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而不是因为“神童”而给予特别对待;科学的教养方式也是使超常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

2、建立合理的学校教育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教师应帮助神童很快地适应学校和班集体的学习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情绪稳定,形成新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和增强向心力;建立健全良好的班级集体,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不良的集体中,超常儿童本身的特点往往易被一些人误解,或由于年龄小而容易受到大同学捉弄,欺侮。这就可能使超常儿童的个性发展产生偏离;尊重学生长处,培养其学习兴趣,注重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发挥超常儿童的特长;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作息时间,科学地使用大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和文娱生活,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减轻学生负担,消除沉重的精神压力,从提高学习效率方面努力,而不是完全局限在一些基本知识上。

以“神童”为代表的优等生小群体成长在师长赞赏、家长褒奖、同学羡慕的氛围中,其稚嫩的肩膀上无形地承载着学校声誉、师长荣誉、家长期许、自身前程的重负,往往会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区。倘若师长、家长迷醉于教育神话,对此视若无睹,优生自恃、自负、自私的扭曲心理必会不断积淀而造成心理疾患。超常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在对其进行教育的时候,应真正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超常儿童也是儿童。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嘉玮 李淑艳.超常儿童人格因素的调查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

2、查子秀.超常儿童健康成长的主客观条件.《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第2

3、李孝忠.超常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5年第4

4、刘玉华 朱源.《超常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7月第2

5、林仲贤 武连江.《儿童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5月第1

6、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月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