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事业发展 > 历史与现状

未来始于机会与质量——世界学前教育组织第65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发布日期:2013年12月23日
作者:程洁     来源:学前教育

 文/本刊记者  程洁

2013年7月11日至13日,由世界学前教育组织(简称OMEP)中国委员会、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和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承办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第65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浦东隆重召开。来自57个国家与地区的1200余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包括行政管理机构负责人、学前教育知名专家学者和学前教育一线工作者共聚一堂,就“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机会与质量”这一核心主题,探讨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相关重大问题。

基于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国际视野和本土行动的指导原则,本次研讨会通过大会主题报告、专题研讨、个人论文、工作坊、海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围绕“确保起点教育质量的早期儿童教育政策和体系”、“地区适应性早期教育服务模式”、“早期儿童保教质量的评价和支持策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早期学习标准和多样化课程发展”、“幼儿游戏和学习”、“学前教师职业发展”、“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下的早期儿童教育”、“特殊需要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早期综合教育服务”等具体基本问题展开了高级别的国际学术对话与研讨。

 

机会意味着尊重

 

此次大会的主题将“机会”置于“质量”之前,包含着一层深意:儿童的想法和声音必须被纳入学习过程中,甚至纳入社会生活的视野,这是儿童的权利。给儿童机会也是尊重儿童权利的体现。

大会开幕式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掌声并非献给任何一位致辞嘉宾,而是献给一位6岁的中国女孩。但我们相信,不论是出席大会开幕式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主席英格里德·塞缪尔森、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上海市副市长翁铁慧、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麦吉莲等,还是在座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都从掌声里读出了本次会议的精神——尊重儿童。

那是在开幕式的幼儿表演环节,来自上海市徐汇幼儿园的十几位小朋友刚刚整理好队形,准备为各国来宾表演一首《幸福拍手歌》。

不过,负责用英文报幕的女孩刚刚说完开场白,就卡壳了。据带队老师说,她前一天彩排的时候说得很流利,也很精彩。可在如此重大的场合,面对全场1200多位来宾、100多位工作人员,她把所有的英文单词抛在脑后。时间似乎凝固了。忽然,所有人不约而同为她鼓掌加油。可女孩还是没有说出一个单词。大约半分钟后,音响师开始直接播放歌曲前奏,打算跳过报幕环节。倔强的女孩拼命地摇手,旁边的孩子们也开始跺脚,掌声再次响起,女孩急得都快哭了。这时,一位女老师跑上台,蹲在身边安慰她,另一位老师也上来,轻轻地一遍遍告诉她后面的那几句英语台词。

短短两分钟的时间分外漫长,女孩的声音再次响起,虽然没有之前清亮,但还是流畅地完整说出了后面的英文介绍与祝福。台下的成人观众都发出了由衷的喝彩,还有久久不停的热烈掌声。这是在对女孩鼓励,也是在向所有儿童与生俱来的巨大能力致敬。

儿童的发展是值得我们耐心等待的,我们应该给予儿童更多的机会——思考的机会、对话的机会、反思的机会和选择、决定的机会。正如在巴西召开的上一届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大会指出,21世纪的学前教育要为儿童提供生活、游戏、探索及了解周边世界的权利。保障儿童的权利,确保每个儿童都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早期保育和教育,成为本次大会达成的一项共识。

 

质量意味着发展

 

本次大会上,各大洲代表普遍认同的还包括,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不仅对幼儿本身的发展裨益深远,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利益。但如何理解质量的内涵,我们听到了与过去虽相似但不同的声音。

与会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前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英格里德·塞缪尔森教授在主报告中指出,质量不是客观的,而是一个与价值取向有关的主观性命题,可以依据各种不同的评价工具来进行评价。评价质量离不开四个维度,社会层面——社会在资金、课程、教师教育等方面提供了什么;教师层面——教师在早期教育方面的知识、技能及态度;学前教育机构层面——学校环境能够为儿童提供的机会和经验;儿童层面——他们是谁、有着怎样的家庭和早期生活经验。所有四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了早期教育的质量,而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也成为儿童学习和健康的驱动力。

挪威国家教育与科研部幼儿保教处高级顾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世界经合组织)早期保教联合会主席托夫·莫格斯泰德·斯琳德则在主题演讲《强有力的起点——质量很重要》中指出,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利益群体对质量的定义有很大的差别,在进行跨国比较时,应谨慎地给质量下定义;各国都应该设置质量目标,确保以儿童为中心、社会和教育有着协调一致的共同目标。世界经合组织早期保教联合会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确立了五项有利于提高早期教育和保育工作质量的政策杠杆:1.建立质量目标以及设置监控;2.设计与实施课程及标准;3.改进幼儿教师的资格认证、培训和工作条件;4.使家庭和社区参与进来;5.提升数据收集、研究与监测的有效性。

这一系列政策杠杆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早期教育与保育带来的收益需要视质量而定、哪些因素决定质量、哪些政策可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如何才能有效地落实这些政策,核心还是在质量上。她特别以挪威、加拿大魁北克等地为例,指出早期教育与保育带来的收益需要视质量而定,低质量的早期教育与保育不仅不能为儿童带来好的发展结果,反而会不利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更不能为社会带来长远的效益。

在谈到衡量质量的具体标准时,斯琳德主席提醒各国决策者,需要科学确定和理解质量的结构标准,比如更小的小组规模、更高的师幼比;但也要认识到,虽然质量的结构标准是过程标准(师幼关系、儿童在托幼机构获得的经验)的基础,但达到各种结构标准并不一定能够保证保教工作的高质量,比如一所学校的楼宇和硬件设施不代表其质量,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是经由教师发挥的,如何智慧地利用环境对教师而言是很大的挑战,也是衡量质量的重要过程标准之一。

透过这些不同的视角,我们看到尊重以及肯定具有争议的外来的观点的必要,同时还要看到这些观点很可能是我们进行跨文化对话、学习和反思的有价值源泉。

 

聚焦热点:可持续发展教育

 

本次大会给我们提供了众多看待早期学习与发展、早期教育与保育等方面问题的不同视角,可持续发展教育就是其中之一。这延续了2009年以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的关注热点,2010年在瑞典哥德堡、2011年在中国香港以及201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大会都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重要议题之一,中国也一直参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性课题研究。

塞缪尔森教授的主报告《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机会与质量》通篇涉及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介绍了她当选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主席后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而实施的三项世界范围研究项目。

第一个项目是基于世界学前教育组织2010年歌德堡大会的会标进行的,组织世界各地9000余名儿童和300多名教师讨论会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结论是儿童洞察着诸如气候变化、社会和经济不公等世界性问题,并清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儿童对可持续发展概念有着独特的理解。

第二个项目是30000个儿童和教师参与的基于7个原则(尊重、反思、再利用、缩减、重新思考、循环利用和再分配)的项目。

第三个项目目前还正在进行,主要聚焦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代际对话和行动。在大会第二天的分会场讨论现场,塞缪尔森教授和来自捷克的米兰达·拉布希佐娃教授一起汇报交流了该项目的具体进展,包括减少塑料瓶、塑料袋等的生产和使用,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问题等。拉布希佐娃教授介绍,在塑料垃圾成为全球难题的背景下,欧洲的孩子们尝试用塑料瓶、塑料袋等制作生活用品,并与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相联结,开展了时光逆旅(无塑料制品的年代)活动、祖父母参与的废物利用等行动研究,促进孩子和成人了解可持续性发展并思考“为世界做点什么”。如7岁的俄罗斯小男孩伊文说:“我奶奶说现在塑料瓶无处不在,但是她们曾经习惯于生活中不存在塑料瓶。但是我爸爸不同意,他说塑料瓶比玻璃瓶安全,并且能装更多的东西。”孩子们也尝试提出行动建议:“在食品店收银台处应该有一个告示,让人们自带可重复使用的塑料购物袋,或者棉布购物袋。”

如果仅抱着知识和能力的出发点,那将难以理解学前阶段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意义,因为单从案例看,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开展多年的环保教育似乎没有太大差异。

要回答为什么要在学前阶段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首先必须认清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与经济的健康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对地球及资源的尊重有关,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三个相互依赖、相互强化的支柱;同时,个体是能“通过思考和行动来改变世界”的能动者,要“在不牺牲后人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当代人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已有的学校课程,如未来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性别教育、健康教育、环保教育等有着天然的联系。

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涵远大于环保教育。在儿童早期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首先代表着对儿童的尊重,儿童有权利了解与他们休戚相关的事情,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是其中之一;其次,越早开始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越有助于创设可持续性社会。

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技术大学的茱莉·戴维斯教授在采访中向多年来致力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中国幼教同行表达了敬意,同时指出促进儿童了解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为了增加其在环保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还有着和儿童权利相关的更深内涵。第一,给年幼儿童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并去倾听他们的观点;第二,把年幼儿童看成有能力参与可持续发展议题讨论的个体,并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第三,认同儿童作为行动者的意义,承认他们作为积极活跃的社会成员,能够去影响周围的环境。

 

聚焦中国:学前教育进入新时期

 

与可持续发展一样,机会也是本届大会的关键词之一。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7月11日的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实现基本普及的关键时期。普及意味着每个儿童都有获得学前教育的机会。

刘利民副部长介绍,2010年国家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这是中国政府在2000年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后,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而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截止到2012年底,全国共有幼儿园18.13万所,在园幼儿3686万人。近3年在园幼儿的增长量超过2000年~2009年10年增量总和的3倍,同时,全国学前教育3年毛入园率达到64.5%,比2009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这些让中国幼教人兴奋的数字背后是中央财政的鼎力支持。“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投入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2011~2013年,中央财政已投入300多亿元,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农村幼儿园4万所,受益幼儿超过1300万。

7月11日,中国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冯晓霞教授在其题为《中国幼儿教育:在改革中发展》的主报告演讲中,介绍了中国幼儿教育在近30年的发展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她认为,从总体上看,过去30年是中国幼儿教育大发展的时期,也是问题突出的时期。一方面,适龄儿童的入园机会不断增加,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一度成为街谈巷议的社会话题。这种十分矛盾的状况既是原有幼教体制固有问题在新时期的集中显现,也与对改革的复杂性估计不足、改革过程一度缺乏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制度设计有关。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发展和规范学前教育、提升保教质量的文件,我国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7月12日,在大会的专题研讨环节,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国家学前教育办公室姜瑾女士与参会者交流了中国政府为落实政府责任而努力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与实施情况。姜瑾女士介绍了中国政府近年来努力构建宏伟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所做出的努力,比如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极大提升了全国幼儿入园率;通过出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等活动,引导教师与家长科学实施保教计划等。但姜瑾女士也表示,中国学前教育的底子薄、基础差,仍有许多短板和薄弱环节,因此中国政府将提前谋划下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广多地三年行动计划的优质经验,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本次国际研讨会的主题“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机会与质量”正契合了当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诉求。

 

聚焦上海:城市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

 

近年来,中国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上海市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也走在前列。7月12日上午,全体参会人员分组观摩了上海市24所幼儿园和“亲子嘉年华”游戏活动。其中,既有市级示范性幼儿园,也有地处城市边远地区的农村幼儿园;既有0~3岁婴幼儿早教指导中心,也有民办园和中外合作园。作为上海学前教育的代表,它们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展示了富有上海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和机构教育特色,以及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和经验,充分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多元文化共存的特点。

7月12日下午的大会专题研讨中,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先生与大家交流了上海学前教育建设合理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做法。尹后庆先生认为,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需要,上海市政府一直重视和支持学前教育的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根据上海人口的快速变化,上海对学前教育资源的建设进行提前规划和及时调整,每年都要建造30~50所幼儿园来缓解儿童入园的压力,并连续多年将建设幼儿园的工作纳入市政府的重要工作,同时严格要求幼儿园必须严格按照标准配备保教工作人员,保障幼儿的身心健康,科学提升保教质量。

当发言完毕、面对本刊编辑提出的“人口高峰过后,会不会出现园舍、教职工大量富余”的追问时,尹后庆先生虽要赶赴下一个会议,还是耐心地坐下来解释,正如早在2006年研判到新一轮人口出生高峰的来临,上海市面对未来新的人口出生形势,也有了比较完整的准备方案。

尹后庆先生指出,首先,幼儿园的入学年龄是一个弹性门槛,现在规定幼儿必须满3岁入园,未来完全可以利用富余的教室和师资接收年龄更小的孩子;其次,上海一直严格控制幼儿园的班额,现在考虑到人口出生高峰带来的入园压力允许放宽10%,多收了4万名孩子,未来超出班额的情况可以收缩;再次,上海现有规范的学前儿童看护点461个,接纳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近6万人,这部分孩子没有统计在入园率里,未来幼儿园有了富余的学位,可以逐渐把看护点中的孩子吸纳进来;最后,上海市有大量非上海户籍的外来人口,目前正在进行试点,探索非上海户籍人士子女申请就读幼儿园的实施办法——按照父母到上海时间的长短,按积分进行先后排名,而上海市政府一直明确把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对象定为本市常住人口,未来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非上海户籍人士子女申请就读幼儿园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为了实现“让每一位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上海学前教育一直在科学决策、提前行动。

 

本次大会的闭幕式上,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王化敏女士为本次大会结束后卸任主席的英格里德·塞缪尔森女士赠送了纪念品,感谢她多年来为全球学前教育发展做出的贡献;来自中国香港地区的孔美琪女士作为新当选的下一届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主席发表致辞;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致答谢辞。最后,来自2014年世界学前教育组织大会举办地爱尔兰的代表介绍了下届大会的筹备情况,期待明年与大家在爱尔兰再见。

我们相信,参加此次大会的每一位代表都会带着对学前儿童生存现状和学前教育发展现状的清醒认识、对美好明天的期待而离开。尽管幼儿得到的早期教育与保育在世界各地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全球学前教育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虽然近年来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幼儿园数量在增长,接受教育的儿童数量也在增长,但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方面,贫穷和富裕国家之间仍然保持着显著差距。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部,20%最富有的人群和20%最贫穷的人群在接受的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上也存在显著差距。

    我们的未来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