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课程 > 音乐教育

如何培养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发布日期:2013年11月26日
作者:黄丽芳     来源:广州市海珠区为明幼儿园

    音乐是灵魂的养分,它有着调节心情、转换心态、舒缓疼痛及释放压力的神奇作用!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变化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带给人们巨大的压力。因此人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音乐是培养这些的很好方式。

音乐活动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幼儿自身潜在的音乐素养、音乐感受能力和艺术审美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承担着让幼儿初步感受音乐美,从而促进身心发育的重要使命。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他们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呢?

一、首先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幼儿对音乐的爱好与探求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指向性,是幼儿学习入门的导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又是受教师的影响和制约的,可以善加引导。幼儿活泼好动,节奏性活动也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我们常常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表现力,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拍肩膀、拍腿、踏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就像《幸福拍手歌》一样。

同时还可以适当地变换歌词,拍拍肩、扭扭腰、扭扭屁股、哈哈笑等等,这些都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也是比较简单容易掌握的。

还可以适当的时候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感受节奏性活动的乐趣,从而对音乐产生好感。

音乐游戏作为音乐课中特殊的环节,对提高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有很大作用的。因此,每个音乐游戏活动的设计我都非常重视,反复思考游戏的目的和兴趣点,仔细地设计每一个环节,一般的音乐游戏都是围绕教学活动的内容来进行的。                                         

二、用参与来培养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得积极主动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特别是幼儿时期,他们只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干扰。如果想让幼儿积极,就必须有吸引他的东西。

有时候教师做了足够的充分准备,为什么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呢?并不是老师不认真备课,而是老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调动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就会表现出消极状态。在内容、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亲身去体验音乐、感知音乐、聆听音乐,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识,进而让他们投入到音乐中去。

能唱、会跳、会欣赏、会创造,就能在音乐艺术活动中感受音乐、聆听音乐和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将从音乐中的得到的想象迁移到生活中去,从而促进对其他事物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对事情的分析能力。这样一来就不是单纯的能跳、能唱了。

那么,我是如何设计音乐活动的呢?我认为,让幼儿置身在游戏中接受美育是重要的。我国早期教育家冯德全说过:“任何学习内容都可以游戏化,因为儿童本身就处在心理发展的游戏世界。”游戏完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童心本性,幼儿虽然喜欢音乐,但对音乐的兴趣却是不持久和易转移的,因此,我比较注重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举一个我自己的教学案例。我第一次实施圣桑的《动物狂欢节水族馆》活动时,开始导入时幼儿非常感兴趣,但是在第二次倾听音乐时幼儿开始坐不住了,开始乱了。这个时候我拼命维持课堂秩序。第三次看视频时幼儿非常兴奋。整个活动下来,教师得忙着维持课堂纪律,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效果吗?课后,我反思导致这次活动失败的原因,原来在整个活动中我没有设计让幼儿参与进来,只是让他们听了一遍又一遍的音乐。我在这里得到的领悟是:我们应该注重师生合作,以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每个教学活动。

特别是对那些性格比较孤僻的、胆小的、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幼儿,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游戏的形式,根据个人兴趣,多布置给他们一些任务来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是否愿意参加活动,跟老师设计的教学方案有很大关系。在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幼儿的支持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所以,第二次实施这个活动的时候,当幼儿在倾听音乐时,我借助故事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的意境。结果,幼儿不但能认真地倾听音乐,而且理解了乐曲的意境,还能把乐曲表达的主要内容表述出来。在后面的创意再现环节中,我采用了角色扮演游戏的形式,幼儿特别积极地参与,还要求“多玩几次”。

三、从幼儿生活中提取内容素材

选择一个好的内容,选对了内容就等于上好一节课的一半了,选择内容时应该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也应根据本班的状况和接受能力去选择。

音乐内容要有创新,形式要多样化。选择一些具有鲜明特点、简单易懂、节奏明显、有童趣的乐曲,选择幼儿比较熟悉的、日常用到听到的音乐,以便提高他们的兴趣。如《小兔子乖乖》,可以设计成扮演兔妈妈、兔宝宝、大灰狼等;如《狮王进行曲》,可以扮演狮王、小动物等。在不同场合出现不同动作、道具、音乐,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音乐活动直到音乐结束还沉静在音乐活动中,孩子、老师都融入到音乐中,而有的音乐活动没开始多久孩子们便坐不住,开始说话聊天,要么就是“死气沉沉”、“鸦雀无声”。

关键不是学习内容的深浅,而是要看这个内容是不是孩子当前需要的、是不是孩子喜欢的、是不是在他的经验范围之内的、是不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就像如果小班老师给幼儿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可惜不是你》等等,好像不太合适。因此,教师在选材时,要尽量从孩子生活中提取素材。

四、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法

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法,不但容易达到教学目标,而且能活跃你的课堂气氛。幼儿本身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很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要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在上音乐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班的幼儿音乐基础比较差。主要原因是他们对音乐没有兴趣,更不用说去欣赏音乐了。也许幼儿已经厌倦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吧,传统的歌曲教学模式是课堂上教师教一句(或一个动作)幼儿模仿着学一句(或一个动作),教师常常忽视幼儿的主动性,低估幼儿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控制幼儿,没有给幼儿充分的发挥空间、自由活动空间,被过分地突出和强调的是机械的模仿和技巧的训练,幼儿的学习被控制在“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被动接受模式中。音乐教学往往违背音乐教育的规律,忽视艺术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与以幼儿为本的目标不相一致的。所以每一次到音乐室去上课的时候,幼儿的表现都很散漫,缺乏兴趣和积极性,有的时候一节课还学不会一首歌曲,只有少部分幼儿会唱。

后来,我就以故事、情景设置、表演、多媒体教学、游戏的形式展开活动,没想到幼儿很感兴趣,比以前积极了,也愿意参加了,就连班里最调皮的小朋友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

从此之后,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一节课我都会精心设计,不同内容有不同的设计环节,以做到备孩子、备教案、备环境。只要他们愿意学,我也乐意努力去做。

五、给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教学活动中,每个人都要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幼儿也需要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才能积累和扩展感性经验,培养认知和审美能力。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手把手地教,就没有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

还有上思维课程的时候,发现有些内容比较难掌握,要么就是操作卡太多麻烦,教师干脆告诉幼儿答案,而幼儿没有真正的领会。当把材料发回去,幼儿和家长一起完成时,有的家长就反馈说,幼儿没有掌握内容或是知道答案,但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有很多的疑问。

自由发挥就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创设教学环节。我在实践中尤其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尝试。比如日本音乐家成田为三的作品《海滨之歌》,有的幼儿对海滨并不理解。在孩子不知道的情况下,我先让幼儿来讨论他们心目中的海滨是什么样的?有的说是山坡、大树、房子、玩游戏,等等,各种答案都有。我就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音乐,听完音乐之后,我再问问题:节奏是轻快的还是轻柔的?想要表达的是怎么样的心情?听到这个音乐之后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应该是怎样的风景呢?通过这几个问题,幼儿都能想象到海滨的景象了,并且很积极很乐意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但自由发挥并不是说老师放手让幼儿去想,想到什么都可以,没有主题没有目标。那还是不行的,在课堂上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相互交流、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独立地探索获取信息、习得技能、积累经验,进而发展学习能力。这可以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喜好、水平、行为方式独立地接触信息,获得经验,提升认识。

音乐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例如唱歌、朗诵、绘画、舞蹈、讲故事、打击乐器、画节奏等,针对不同的音乐要选择不同的方法。音乐欣赏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和创造兴趣,从而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在主动的学习中教师应该少干扰、少说话、多引导、大胆地放手,给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

六、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而要贯穿于生活中

教师应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将音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如早上应该选择一些活跃轻快的节奏或歌曲,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天的开始是否有好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这一天的活动效果;进餐时,可以选择一些安静轻柔的钢琴曲、纯音乐,缓解幼儿的情绪,这样能更好地进入状态;在队形训练中可播放一些进行曲,方便幼儿找到感觉;午休播放《摇篮曲》使幼儿更快地进入睡眠,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游戏时则播放动感音乐,以便更有气氛,有开心愉快的心情;放学之后,可以布置家庭作业,鼓励家长和老师同步教育。

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会美化幼儿的生活。长期的音乐熏陶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有的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很晚才入睡,在床上很久没有睡着等等问题。其实,家长可以每天用半小时的时间,让幼儿表现在幼儿园学习的知识,家人一起来分享他(她)在当天的收获,比如问他(她)睡前、餐前要听什么音乐,然后和孩子一起倾听。

教师的理论知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要想上好课,首先教师自己要对音乐感兴趣。其次,要有一定的乐理知识。最后,还要善于把自己擅长的运用到教学中去。以免节奏、拍子不对、音不准、对音乐的理解有误等问题。“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素养”,这是许多幼儿教育专家的共识,但不是让幼儿教师达到音乐家的水平。幼儿教师只要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平时的音乐教育就可以了。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基础。由于每个教师接受的音乐教育程度不同,每个老师对音乐的表现方式肯定也是不一样的,应该多加探索。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老师平时应该多学习关于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多实施音乐活动,而且每次活动后都要积极反思,这样才能日益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