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幼儿亲自然情感家庭培养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发布日期:2013年10月24日
作者:王莉 陈知君     来源: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

一、问题提出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儿童的精神家园,它不仅是思维、语言的活的源头,更是美与艺术的源泉。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看见野花就采采,看见池塘就抛石子入水以取乐。这种郊游对于小孩的身心、知识、行为都有很好的影响。[1]幼儿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获得的潜移默化的情感陶冶与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幼儿的活动范围、兴趣爱好,逐渐从大自然转向了室内,从自然物转向了电子产品,其后果便是越来越多的幼儿患上了“自然缺失症”,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诸如越来越多的幼儿体质变弱,躁动不安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开始过分依赖电子产品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与自然的接触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不亚于好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那么就需要认真看待目前儿童接触自然的状况了。[2]本研究旨在调查幼儿亲自然情感的家庭培养状况,即亲自然的地点、时间、内容,以及程度等,并对其背后的成因进行调查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全园小、中、大班级发放913份家长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1分,有效回收率为87.7%其中小班229份、中班265份,大班307份,分别占总数的28.6%33.1%38.3%。同时采取个人访谈和小组座谈的方式,分别对25名来自三个不同年级的家长进行了访谈。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带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情况

1.亲自然地点。

调查显示,家长首选带幼儿亲自然的地点是“公园、植物园或城市绿化带”(累选频数710),其次为“自然风光非常好的地方”(例如,山川、河流、湖泊、江海)(累选频数464),再次为“农村”(累选频数444),最后为“动物园或海洋馆”(累选频数348)。

2.亲自然的时间和频率 

家长带幼儿亲自然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周末”(累选频数677),其次为“寒暑假”(累选频数637),再次为“节日小长假”(累选频数603),极少能做到“每天”带孩子亲近自然(累选频数64)。

当被问及带孩子到大自然中的频率时,55.6%的家长认为自己“时常”带孩子亲自然,29.2%的家长认为自己“经常”带孩子亲自然,14.0%的家长认为自己“有时”会带孩子亲自然,只有1.2%的家长认为自己“偶尔”带孩子亲自然。由此可见,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家长能够做到“经常”带孩子亲自然。

3.在自然中幼儿的表现

在对幼儿在自然中表现调查中,结果显示48.1%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主动探索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38.1%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在成人的引导下,或同伴的陪伴下,可以比较久的探索自然中的事物”,还有13.4%的家长认为孩子在自然中“刚开始很兴奋,过一会儿就不想玩了”,只有0.1%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大自然中“无所事事,觉得比较无聊”。

在对自然物的关注方面,42.7%的家长认为孩子最关注“自然中的动物”,34.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关注“自然中的沙、水、石、泥”,只有19.1%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关注“自然中的植物”,也有4.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怎么关注自然物,还是玩平时的游戏(如,跳绳,父母的手机)”。

对家长在自然中对幼儿的陪伴程度的调查显示,只有22.8%的家长能够“引导孩子玩耍”,43.4%的家长能够“参与孩子的活动”,25.7%的家长只是“在一旁注视孩子的行为”,而还有7.5%的家长只是“偶尔注视孩子,确保安全”。并且发现在陪伴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变化趋势为:从小班到大班,家长的参与程度逐渐降低。

(二)幼儿亲自然情感家中培养现状

幼儿亲自然情感家中培养调查,主要集中在家中“种植的植物”,“饲养的动物”,以及共同“阅读科普书籍,观看科普栏目”三个方面。

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家庭家中都种植植物,只有7.9%的家庭家中并未种植植物。幼儿对家中植物的照料程度分别是,67.4%的幼儿会“偶尔照料”,只有10.2%的幼儿“参与照料的比较多”,还有15.2%6.5%的幼儿对家中的植物“从来不管”或家中未种植植物。

在对动物的饲养方面,37.8%的家庭“曾经养过”,32.1%的家庭“正在养”,10.4%的家庭“还没养过,但打算饲养”,还有19.0%的家庭“从未养过,也不打算养”。

当被问及家长在家中给孩子讲起或共同“阅读科普书籍,观看科普栏目”的频率时,48.8%的家长认为自己“有时”会给孩子讲解或共同学习,27.0%的家长觉得自己可以“常常”做到,还有16.6%的家长认为自己只能“偶尔”做到,7.2%的家长认为自己“极少”这么做。

(三)家长对于幼儿亲自然情感培养的态度

当被问及家长认为孩子亲自然对孩子的发展是否重要时,46.1%的家长认为“极其重要”,49.8%的家长认为“很重要”,并且在对一些具体的亲自然行为的调查中,家长的态度也是非常明确,例如,有94.4%的家长同意自己的孩子“玩泥、沙”,84.3%的家长会同意自己的孩子“踩雨玩”,75.0%的家长会同意自己的孩子“爬树”。这说明家长认为大自然对孩子发展的作用的影响力,还是极为认可的,并对亲自然的行为能够采取接纳的态度。

家长对待亲自然重要性的认识上,通过对开放性回答的重新编码和统计,排名前三的原因分别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其次是对身体健康的考虑,再次是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等,只有极少数家长带孩子亲近自然主要是为了让孩子快乐。

表1 家长带幼儿亲近自然的原因

 

亲自然的原因

累计频数

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358

城市污染大,呼吸新鲜空气,并能锻炼身体

211

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探究精神

164

大自然比书本内容直观、丰富,值得探索

155

培养孩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122

发展良好的性格及人际交往能力

83

亲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68

(四)阻碍家长带幼儿亲近自然的原因

虽然认为亲自然对孩子的发展很重要,但依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家长能够做到“经常”带孩子亲自然,这其中前两位的主要原因便是家长“自己工作忙累,没有时间”和“气候原因(例如冬天太冷,夏天太热,雨雪天气等)”,其次是“孩子要学习各种才艺特长,没时间”以及认为“出去一趟比较麻烦”,最后便是“不知道该去哪儿”,“更愿意带孩子去游乐场,或是儿童剧场”,“户外存在安全隐患”,“孩子身体较弱,出去容易生病”。

影响家长带孩子亲近自然的原因

影响因素

累选频数

自己工作忙累,没有时间

436

气候原因

430

孩子要学习各种才艺特长,没有时间

145

出去一趟比较麻烦

118

不知道该去哪儿

94

更愿意带孩子去游乐园,或是儿童剧场

93

户外存在安全隐患

87

孩子身体较弱,出去容易生病

67

这其中,在气候因素和才艺特长班的选项上,存在明显的年级差异,小班家长考虑“气候原因”更多,而中、大班家长考虑“学习才艺特长”更多。

而通过另一侧面的调查也反映出,大自然并不是最吸引孩子的去处。当让家长按照孩子的喜欢程度为“家里”、“大自然”、“游乐场”、“体育场馆”排序时发现,家长认为孩子最喜欢去“游乐场”,其次为“大自然”,再次为“体育场馆”,最后为“家里”。这也反映出,当幼儿可以自主选择时,他们更希望能够去游乐场,而不是大自然中,这也无形中会影响家长的选择。

四、讨论

(一)家长虽然认为亲自然很重要,但缺乏实际行动

虽然有95.9%的家长都认为亲自然对孩子的发展“极其重要”或“很重要”,但通过对亲自然行为和频率等相关调查,发现家长带孩子亲自然的频率并不高。通过家长访谈发现,虽然家长认为亲自然很重要,但因为其培养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并且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家长也会逐渐将其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很多大班的幼儿家长更愿意带孩子去上特长班,而不是亲自然。更多家长把亲自然的功效,归结于“增长知识”,但对自然在幼儿健康体魄,健康人格的塑造上缺乏重视,缺乏对亲自然培养的紧迫感。

(二)家长对幼儿亲自然培养的支持性策略有待改善

通过访谈,家长们坦言对孩子亲自然的培养最主要因素还是自身的引导。例如,调查发现只有19.1%的幼儿关注到自然中的植物。通过访谈发现,除了植物本身变化缓慢不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有一些植物的高度超出了孩子近距离接触的视线,我们的社会规范限制了孩子和植物的近距离接触等因素外,很多家长本身对身边的植物也经常 “熟视无睹”,并且由于对植物方面的知识水平有限,常常难以回答孩子提出来的相关问题,因此比较回避。

调查发现,成人的引导和同伴的陪伴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和对自然物关注的持久度。访谈中发现,幼儿更喜欢同伴的陪伴,而不是成人的陪伴,除幼儿社交需求的影响因素外,成人的参与技巧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很多家长在参与幼儿的活动中,往往因为安全、卫生等因素,对幼儿的行为加以限制,或是希望幼儿更多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是熟悉的套路探究,限制了幼儿自主性的发挥。

关于家中培养亲自然的调查发现,家长在家中的培养不足。家长普遍能接受的是阅读科普书籍或观看科普栏目,对于种植植物或饲养小动物,家长普遍存在顾虑,主要是因为怕麻烦,不管是饲养动物还是养殖植物,都会为家里的清洁工作增加负担。饲养动物更是担心病菌等问题,并且很多家长也提到了不知道该如何让孩子面对小动物逝去的问题。

(三)家长普遍低估幼儿对自然的适应能力

     调查显示,气候原因成了阻碍家长带幼儿亲自然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超过一半的家长选择了这个原因。访谈发现,家长认为坏天气出行,会增加出行的麻烦,但更多的还是对孩子体质的担忧。小班的家长相对中、大班家长更是对孩子的体质和体力过分担忧,更多选择“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玩,但对自然环境更好的地方,由于路途遥远,出行不便,加之担心孩子生病、体力不支等问题,所以很少去。

在对自然物的接触方面,很多家长承认,出于对安全和卫生的考虑,自己不能很好地放手,对孩子亲近自然的行为造成很多的限制和阻碍。例如,“踩雨”担心孩子弄湿衣裤感冒,“玩泥沙”担心孩子接触细菌,沙子眯眼等问题。

过多的担忧导致过度的保护,致使我们的幼儿缺乏对自然适应力的锻炼,久而久之造成恶性循环。有常带孩子亲自然的家长,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孩子在自然中的适应能力比家长的想象要强大的多,并强调不是孩子不能适应,而是家长过分担忧。

     五、对策与建议

(一)家长应提高对幼儿亲自然培养的重视程度

     亲近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幼儿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和良好的情感体验,它对孩子健康的人格,强壮的体魄,好奇的探究,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卓越的审美力等培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与自然接触就像充足的营养和睡眠一样,对幼儿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会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家长对幼儿亲自然的重视,不能仅停留在意识形态上,更多应当落实到行动,制定规律的亲自然计划,多抽出时间带孩子亲近自然;以更加积极放手的态度,鼓励幼儿在自然中更多的探索和发现;在家中为幼儿提供一些易于观察的植物,以及小动物的饲养,例如,种蒜,养蚕等,并进行定期的观察记录。

(二)家长应提高参与幼儿活动的技巧,并增加幼儿与同伴探索自然的机会

      带孩子亲自然的过程,家长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亲自然而亲自然,就会觉得亲自然是件麻烦事,同时也会失去很多的乐趣,如果能够保有一个童心,和孩子一同去了解、去探究、去享受自然,效果则会大不相同,并且乐趣多多。还可以几个家庭共同出游,增加幼儿与同伴的交流,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探究的深度会增加,对同伴交流的渴望也更加强烈。

(三)家长不应低估幼儿对自然的适应力,并应为其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家长不要过度担忧孩子的自然适应能力,应为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其在适应不同的天气、温度,不要将其培养成“温室的花朵”。三浴课程理念以及日本的耐寒训练等,都为了展示了孩子自身适应能力存在巨大的潜力。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接触更多自然物,幼儿只有对其能够更多体验的东西,才会有更多的探究和发现,过多的限制只会阻碍孩子探究的手脚,局限他们视野。并且在接触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加强城市自然环境的建设

     在调查中也发现,家长对于亲自然的地点存在困惑,有11.7%的家长“不知道该去哪”,还有14.7%的家长认为“出去一趟比较麻烦”,这与我们的城市自然环境建设有很大关系。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一些核心地段更是寸土寸金,越来越多的土地被高楼大厦占据,要更好的亲近自然人们需要去很远的地方,这就为亲自然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这些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例如,德国的森林覆盖率得到了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城市里随处散落着树林、绿化带、公园等,且都没有围栏限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可以非常方便的走进自然。良好的生态环境,会为城市的幼儿提供美好童年的回忆,也会为其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8.页码 525页.

[2]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4.页码88页.

 

 

本文受到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DHA110243)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