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保教活动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2013年10月17日
作者:傅佳慧     来源:江西省政府直属机关保育院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健康(Health)”一词的本义即体格与精神的健全(Soundness)和完整(Wholeness),它与1947年医学专家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宪章中写下的健康定义即“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一样,都包含了健康的生理、心理及其它层面。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我国的儿科医学专家、幼儿心理和教育专家主要从动作、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衡量幼儿的心理健康,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是:动作发展正常;认知发展正常;情绪积极向上;人际关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等问题[1]

 

    二、保教活动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策略的实践探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是幼儿园工作的首位。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并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了当今学前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它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重要标志。通过观察幼儿在园的一日保教活动,来探索一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营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

心理环境是指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态度、情感交流的一种状态。

镜头一:晨间开展体育活动时,丁丁每次都要和小伙伴发生争执有时甚至会发展为打架,他不是抢着拿器械筐,就是要挤在队伍的最前面,不容许任何人站在老师的身边。

镜头二:画画活动刚刚结束,老师正好表扬了佳佳的画,教室里突然传来了佳佳的哭声,原来丁丁把佳佳的画给撕开了一个口子,老师问丁丁为什么这样做,丁丁只是拼命地摇头,不吭声。

镜头三:孩子们正在开心地玩着“老鹰抓小鸡”的游戏,突然,丁丁捂着肚子大哭起来,以为他肚子不舒服,赶紧送他去保健所,结果到保健所门口,丁丁却不肯踏进房间一步,老师问丁丁到底怎么回事,才知道他今天还没有当一回“老鹰”呢!

现象解读:宽容接纳,了解需要

要想教育好幼儿,就必须从了解孩子的需要开始。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也许孩子们是想用他们的举动来引起教师的关注,进而引发教师对他们的认可,从而满足其心理需求。作为一名教育者都要用宽容接纳、耐心倾听的心态和做法来对待孩子,当老师用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善解人意的眼神,就能让他们挥舞着的小拳头慢慢地放下来,异样的举动慢慢消失,躁动的心才能逐渐平静下来。我们才能听见孩子们真心地说出:“老师喜欢我”!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自我实现的快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基本活动中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活动之一。它从社会、艺术、语言、科学、健康五大领域的特点出发,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区域活动中找到自我,树立自信,满足情感需求,学会交往。

镜头一:这是大二班的表演区“星光大道”,来这里游戏的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进行表演。瞧,平日里文静内向的荣荣戴上了一顶牛仔帽,背上了一把小吉他,开心地跟着背景音乐“牛仔很忙”哼唱着,一群小伙伴们坐在“观众席”上用铃鼓拍出了整齐的节奏为荣荣伴奏,荣荣的脸上充满着自信和满足。

镜头二:生活区“好口福餐馆”里,孩子们自信地戴上用报纸折好的厨师帽,穿上工作围裙,用橡皮泥、皱纹纸做成了一道道可口的“小吃”,有“饺子”、“南昌米粉”、“馄饨”等,听,她们在用稚嫩的声音在大声地吆喝:“来一份饺子吧,香香的饺子只要3元钱”、“ ×××,快来尝一尝吧!”、“×××,请进来歇一会儿吧!”。。。。。。

镜头三:美工区“七彩画廊”里,琳琅满目的废旧材料让孩子们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天地。他们时而用水粉颜料在竹筒上绘画,时而用捡来的树枝插在餐巾纸筒里进行插花设计,时而用剪刀灵巧地在广告纸上剪下需要的色块来创作黏贴画,时而用五彩的塑料袋进行制作设计,变成了一件件环保时装,最后,他们将自己的作品都整齐地摆放在区域展示柜中。

镜头四:科学区“小小实验室”,孩子们大胆地拿起“锤子”、“榔头”、“钉子”等工具,在泡塑材料上进行制作,他们有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和小伙伴们合作探索着,不过,请放心,他们使用的是仿真的塑料工具哦!

镜头五:聊天室“悄悄话”区域是孩子们经常光顾的区域之一,在这里没有过多的道具,一把温馨的大伞下面两张可爱的小方桌,六把小巧的椅子,桌上放了一些茶具和小点心,粉红色的皱纹纸做成的飘带为区域隔开了一个独立的空间。来这里游戏的孩子动作都是轻轻的,他们一边喝着水,一边吃着小点心,一边聊着只有自己和伙伴才能听得懂的语言,“悄悄话”区域里不时传来孩子们开心的笑声!

 

现象解读:各取所需,自我实现

心理问题与儿童美好的或消极的自我知觉(即自我意象)及其对他人的知觉、与他人的关系都密切相联。儿童必须应付的困难中有很多是社会性困难:与兄弟姐妹、与同龄儿童以及与老师和父母相处的问题,当然也包括与自身相处的问题[2]。通过开展区域活动,让孩子在一个模拟的社会性区域中去尝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则可以让幼儿逐渐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局限,从而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适合的区域活动,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区域活动进行再现,并运用自己的经验来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根据马斯洛的动机需要理论学说,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区域活动让孩子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验到了团结力量大,在游戏中了解到关心他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快乐的情感体验,在游戏中学会了尊重自己和同伴的想法,尝试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宣泄情绪的同时感受到有朋友是很开心的一件事,从而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自主、学会交往,体验自我实现的快乐,鼓励幼儿学会用现实的态度来看待自己。

 

(三)家园携手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镜头一:晨间入园时,爸爸匆匆把涵涵放在教室门口,从老师手上拿过接送卡,还没来得及和宝宝说“再见”,就走了。涵涵又开始嚎啕大哭起来,嘴里念着:“爸爸不要我了,爸爸不要我了。”过了十分钟,涵涵自己拿着区域牌,开始玩游戏了。快到离园接人的时候,涵涵自己搬了把小椅子坐在门旁边,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门口,只要看见第一个家长不是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涵涵嘴里又开始念着:“爸爸不要我了,爸爸不要我了。”,直到家长来接,这样的情形已持续有几个月了,无论老师怎样的安抚,都无济于事。带着问题我们和涵涵一起聊天,了解到爸爸妈妈最近经常出差,常常很晚回家,爸爸妈妈晚上还要在电脑上工作,每次到爷爷奶奶家吃过饭后,给涵涵洗漱完毕后,爸爸妈妈只是简单地和涵涵说了几句话,就让涵涵一个人独自睡觉。

现象分析:情感缺失,家园共育

涵涵的问题属于情感缺失的一种表现,爸爸妈妈因工作繁忙,很少与涵涵沟通,使她产生了压抑、恐慌、不安、烦躁等心理不适,经过我们和家长的多次沟通,让家长从活动视频、幼儿成长记录册、幼儿绘画作品等途径来进一步了解涵涵的内心世界,提醒家长不能因为工作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家长就通过亲子阅读、亲子体育游戏、亲子制作等活动来增加和孩子亲密接触的时间,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从而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心理问题被认为会对儿童本人(如恐惧性焦虑)、对家庭(如逃学)、有时甚至对社会(如破坏公物)造成不利影响[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要靠每一个人去用心创造,让我们调整心态,正面面对,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幼小的心灵,才能让幸福之花盛开在每一颗童心中!

 

 

 

 

参考文献:

 

[1]顾荣芳.保护幼儿生命 促进幼儿健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2002:108,112

[2][3](英)朱莉亚·贝里曼,戴维·哈格里夫,马丁·赫伯特,等著,陈萍,王茜译.发展心理学与你,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