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儿童发展 > 社会性发展

搭建孩子交往的绚烂彩虹--对一则案例中交往个案的剖析

发布日期:2013年06月17日
作者:许娟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机关幼儿园
一、背景
独生子女环境中的孩子,由于家庭同伴交往的缺失、家庭教育的偏颇、个性的过分自我,导致在集体中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交往问题。而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孩子只有在与同伴、成人的友好交往中,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
涛涛就是这样一个不良交往行为较为突出的典型,以下是笔者对涛涛及其家人回忆和观察记录到的一些场景。
 
二、案例描述
场景一:放学时,涛涛的外婆很生气地对老师说:“昨天我气死了,我们现在教育涛涛不打人,昨天我看丁丁抱着他的脖子弄来弄去,他都不知道还手的,还对着别人笑,这么忠厚老实的,有什么用啊,我气死了,我今天一定要来说——”一旁的涛涛正高兴地喝同伴的牛奶,顺手把牛奶吸管扔到地上,外婆说:“快捡起来。”涛涛不听,外婆大声地呵斥他:“你今天不捡起来,我就打死你。”然后去追打他,涛涛这下边跳边哭然后两人扭成一团,教室里就剩涛涛的哭声和奶奶的打骂声,还有郁闷的老师-----
 
场景二:晨间活动时,老师一边接待家长一边忙着指导几个能力弱的孩子构建,看见凡凡用积木搭建了一个非常棒的作品,正准备表扬时,坐在隔壁的涛涛顺手就是一拳把丁丁的玩具打个稀巴烂,凡凡一下子就哭了。教师看着涛涛,涛涛抬头看见老师制止的眼神,就低下头一个人做着打斗的动作。一早上,同桌的五个小朋友都来告状涛涛把他的作品给打烂了,每次同伴来告状,涛涛只是看一眼老师,继续一个人做着自我陶醉的打斗。
 
场景三:周五是“玩具分享日”,小朋友都高高兴兴地带玩具来幼儿园,涛涛的外婆进来了说:“我们涛涛他不想拿玩具来”,然后就走了。没过一会儿,乐乐就来告状:“老师,涛涛抢我的玩具,我不给他他就咬我。”老师一看,乐乐的手已经被涛涛咬得乌青连皮都破了,涛涛又低头做自己的动作。
放学时,外婆来接涛涛,当老师正耐心蹲下来跟涛涛做单独交流,希望他下次周五带玩具来和同伴交换完,并能够带一块糖果来给乐乐,请乐乐原谅自己今天的行为时,而涛涛的眼睛是东看看西看看,一旁来接的外婆直接插进来说:“涛涛,你嘴巴干不?快去喝水。”老师当时就傻眼了-----
 
场景四:操场上晨检排队时,后面的丁丁看见了队伍前面的涛涛:“涛涛,涛涛-----”大声的叫,涛涛看着丁丁笑,涛涛的爸爸说:“别理他。”涛涛看看丁丁笑了一下,又扭头继续排队伍,拿到晨检牌后自顾自回教室了,丁丁的妈妈一脸不高兴,但没有说什么,后来拉着丁丁的手一边走一边说着什么。
 
场景五:滔滔和妈妈从超市里买好东西上公交车,眼尖的滔滔发现了涛涛和妈妈一人坐着一个位置热情地喊:“涛涛----”滔滔的妈妈看到了,就从袋子里拿出刚买的果冻给涛涛吃,涛涛高兴地接过果冻,涛涛的妈妈没有说什么话,只是笑了笑,两个人继续坐着,车也继续开着——(这件事是我们班另一位家长看到后讲述的)
 
三、反思与分析
问题一:涛涛是个怎样的孩子?
从对涛涛行为和案例的描述可以看出,涛涛可能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交往兴趣和体验的缺失
每次同伴热情地和滔滔打招呼时,涛涛总是没有回应,最多也只是笑笑,如果是一个会正常交往的孩子,一定会积极回应。特别是在晨间排队和公交车上意外地碰到自己的同学,一般的孩子都会很高兴,会高兴的抱在一起或是打闹。由于没有体验到交往的快乐。涛涛在活动中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总是以破坏者的身份出现,得到的是同班的排斥和反感,所以他无法体会到交往的快乐。他仍然是孤立的一个,看见同伴的玩具只会去抢,而“抢”使得涛涛体会到和他人的接触的唯一体验就是被同伴排斥和被老师呵斥。久而久之,涛涛就习惯了自言自语和自我发泄。
 
(二)交往技能和方法的缺乏
语言是最基本的交往方法和技能,孩子通过熟练运用交往的语言来调节自己和同伴的冲突,以求得同伴之间的和平共处,而涛涛在这方面则是比较缺乏的。
每次涛涛把别人的东西破坏了,明知道同伴会告诉老师,但涛涛不会说“对不起”来请求别人原谅,这对于交往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障碍;当老师用阻止的眼神看他时,只会自言自语或始终是一个人做着自我陶醉的打斗动作;当和同伴在一起时,涛涛也不是不想交往的,他看到同伴的玩具好玩想参与,却不会使用交往的语言而只会去抢,抢不到就动手去攻击别人,这是涛涛表现的唯一和同伴的交往方式。
 
问题二:涛涛为什么会这样?
(一)关于家庭的原因:
1、家庭的“过分呵护”,导致良好交往刺激的流失。
百般呵护和喜欢护短在涛涛的外婆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首先,她看到涛涛在和同伴的交往中,涛涛处于“劣势”的地位就心疼了,导致她大发牢骚,觉得自己孩子吃亏了,从这个举动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平时家庭里对涛涛是如何的百般呵护,不忍孩子出现交往中“劣势”地位的存在。
再次,外婆对老师正在批评和教育孩子时的漠视态度和直接介入,让教师的教育功亏一篑。最后甚至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亏,跑到老师这里来变相指责老师,这样的举动只会让老师很被动,从同桌孩子对涛涛的态度:“你拿椅子做到一边去不要玩。”可以看出老师为了避免下次再有这样的事件发生,会无意识地孤立孩子的行动。
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让孩子在幼儿园流失了很多交往的刺激和机会。
 
2、家庭的“冷漠自私”,导致交往情感体验的缺失。
(1)家庭的漠然态度,导致了孩子自我漠然的性格。
从案例中不难看出,涛涛的父母也不善交际,如涛涛的母亲,在孩子的同学热情地和他们打招呼时都不会主动热情的回应,只是笑笑连句“谢谢”也不说,说明她自己也是一个不善交往的人,对待周围总是一种比较漠然的态度。
当丁丁在队伍里大声地喊涛涛时,涛涛能够转过头去友好地微笑,说明涛涛还是愿意与同伴交往的,但涛涛的爸爸在看到丁丁热情和自己孩子招呼时,竟然说:“别理他。”为何如此,老师至今也想不出原因,但这三个字,却挫伤了涛涛交往的积极性,虽扭头但不回应同伴。从丁丁妈妈晨检后的表情可以看出,涛涛爸爸如此的言语,也伤害了她的情感,自然会对涛涛及其爸爸产生交往上的拒绝和反感。
我们是否可以推断,涛涛交往的滞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父母成了他模仿的镜子?
 
(2)家长纵容孩子自私的态度,使孩子无法体验到交往的快乐。
每周五的“玩具分享日”,但涛涛不愿意把自己的玩具带给同伴玩,所以体验不到和同伴分享的快乐。每次涛涛的外婆总说“他不想拿来”,或者说“我们忘记了”,却没有做出正确的引导,还是纵容孩子自私的态度,根本没有意识到和同伴分享玩具对孩子交往的重要性,应该珍惜这样的机会或是尽可能多地创造这样的机会让孩子体验和同伴交往的快乐。
 
3、家庭的“狭小空间”,导致交往机会练习的匮乏。
(1)缺少和父母亲的正常交往机会。在对涛涛进行家访时教师了解到涛涛的父母都是教师,应该都是重视教育和懂得教育的,但父亲是一所高校的领导,每天早出晚归,孩子很少能够看到父亲。母亲在外地工作,一个月回来一两次,每次回来一两天,母亲处于内疚对孩子也是百般宠爱,这些方面让孩子既缺乏父母的关爱也缺少和父母交往的机会。
 
(2)缺乏和同伴正常交往的机会。涛涛不仅缺乏和成人交往的机会,涛涛还缺乏同伴的交往的机会。在对涛涛家进行家访时老师也观察到,涛涛家里玩具非常多,能够一个人非常专注的玩耍,家里为了他能够在家听话和乖乖玩耍,家里给他买了很多的玩具。但是几乎不带孩子到楼下和小区里别的同伴玩,从小孩子都是在外婆的带领下成长的,外婆不喜欢出去,喜欢呆在家里,觉得出去玩太脏太累,而且老人的观念是孩子吃饱穿暖不摔倒就够了,而且怕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所以干脆不带孩子出去,在家干干净净地清爽。
 
(二)关于幼儿园的原因:
1、教师的被动。
当涛涛不停地骚扰同伴时,教师虽然没有直接呵斥和批评,也没更进一步和涛涛沟通并作引导。教师虽然非常地希望能够帮助涛涛积极地改变目前的状况,但因班额及教育时间等原因,孩子出现多频率骚扰行为时只能制止,并未花更多精力去疏导孩子交往欠缺的情结,加上,涛涛家人的态度也使得教师的情绪非常的无奈和被动。
 
2、同伴的排斥。
在涛涛每次去破坏同伴作品时,同伴每次都选择去告状,理亏的涛涛总是出现在被告的一面,频繁的告状率使得同伴习惯性地排斥涛涛。同时,孩子受教师无意识的影响,模仿教师对待涛涛的态度,也极大的伤害了涛涛的自尊心,对待同伴的态度更加恶劣,一系列的恶性循环让涛涛在班里处于“孤立”状态。
 
问题三:我们能做什么?
(一)家园沟通,形成共同教育愿景
1、帮助家长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正确对待孩子的交往。
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父母的价值观念、社会态度、社会行为及对幼儿的教养方式,都直接影响幼儿对交往的态度以及交往行为的发展。所以争取家长资源是关键,我们通过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认识到交往对孩子的重要性以及涛涛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使得家长站到我们教师统一战线来共同帮助孩子克服眼前碰到的问题。
 
2、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交往观,不要怕孩子在交往中吃亏。要孩子交往就会碰到所谓的“吃亏问题”,如果家长没有良好的心态,认为孩子在活动中处于“劣势”的过程就觉得孩子吃亏,其实越是怕孩子吃亏的人,孩子往往会吃很多的亏。
和家长达成一致的“吃亏态度”:做人要能吃亏,过于计较,得失心太重,反而会丢掉应有的幸福;“吃亏”不光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睿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在乎“装傻充愚”的表面性吃亏,而是看重实质性的“福利”。
 
(二)创造机会,帮助孩子体验交往乐趣
1、引导家长积极地为孩子创造和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休息天可以带孩子走进自己的社会圈子,在条件允许下带孩子一起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节假日带孩子外出游玩、做客;鼓励孩子走出家门找同伴玩耍;鼓励孩子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耍和游戏;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和糖果与家里来的客人分享等等。这样的交往,让孩子体验到交往的乐趣,而当孩子体验到交往的乐趣时,他就会喜欢交往,敢于主动交往。
 
2、引导家长为孩子创设交往的冲突并引导孩子正确解决。在交往中,当孩子们一起玩耍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冲突和纠纷,从而出现争执、吵闹、互不相让、甚至打架等现象,而处理这些矛盾是孩子实现社会化必不可少的课程。我们引导家长应理解、支持并允许孩子出现这些插曲,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采取赌气或是报复的心态,其实孩子都是很天真的,没有隔夜仇的,他们一分钟前争吵,一分钟后马上拉手又说又笑的。
 
3、利用“玩具分享日”和“甜蜜分享会”活动让幼儿体验交往的快乐。幼儿园里多开展“玩具分享日”和“甜蜜分享会”活动,充分利用“玩具分享日”和“甜蜜分享会”活动,鼓励孩子带好吃的好玩的来幼儿园与同伴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允许孩子在最开始的时候持观望态度,等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时再引导他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其他的朋友。
 
(三)注重技巧,在小步子和运用中递进
1、教会孩子基本的交往语言。孩子有时候也想和他人玩,但不会具体怎样表达,教会幼儿最基本的交往语言是幼儿交往的前奏,如,在活动中教孩子请求别人时学会“开口说请”:“请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好吗?”,“请你把玩具还给我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好吗?”当碰到别人时要说:“对不起”,经常使用这些语言技巧,孩子就会慢慢受别人的欢迎了。
 
2、让孩子练习基本的交往技能。孩子的交往技能在不断运用中不断地发展的,但在和同伴交往中的一些纠纷我们成人是能够预料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游戏来帮助孩子练习交往的技能。游戏是孩子最喜欢最自然的一种交往方式,我们成人运用游戏的方式故意创设一些纠纷和争执,然后教幼儿如何正确的去对待去解决,让他在真正的纠纷和冲突来临时能够主动运用。“请你把玩具给我玩一下好吗?”“不好”“你给我玩,我下次带更好的玩具给你玩,好不好?”教师和涛涛之间通过游戏的方式练习借玩具,当孩子会对老师使用交往语言时,及时地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耐心诚恳,在感化和体验中和谐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规定:“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我们教师应该有意识的使教师与孩子、同伴之间,建立一种亲切、和睦平等的关系和氛围去感化去和谐。
1、和孩子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当涛涛和同伴有冲突时,不管有多忙,我们都耐心地放下手头的工作和涛涛做沟通和交流。每次都学会蹲下身来、然后握着孩子的手、看着孩子的眼睛问他:“别人打你,你喜欢不喜欢?”“不喜欢。”““那涛涛打别人呢?”“没人喜欢,我不打人了。”“对了,不打人的涛涛大家都喜欢。”然后引导用正确的交往语言和方法。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注意发现和挖掘,能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涛涛虽然不善交往,但他用餐习惯很好,还有就是建构能力非常强,每天第一个把饭吃完,每天搭建的作品非常优秀。所以在午餐时教师经常说这样的话:“瞧,我们的涛涛吃饭多香啊,真是妈妈的好宝宝”,自由活动时经常地和他亲近,经常拥抱他,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喜爱;建构时间请他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孩子搭建作品,让涛涛体会到同伴对他的关注,同时也让其他孩子感受涛涛的友好,自然地接纳他。
 
四、结束语
1、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教育的痕迹会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孩子的身上。孩子的交往技能是在日渐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的,从孩子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家长的教养态度和家庭环境。莫道孩子难教,而是我们这些成人太多的劣习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照了镜子。
 
2、交往能力的提高是需要体验、感受的一个满足心理需求的过程。对于孩子交往力的发展,一定要有体验才能有内化和醒悟,更需要技能和方法,需要具体情境中的指导,具体地告诉孩子该如何去说,去做,让孩子心理得到积极体验,感受交往后的愉悦,同时习得具体的技能和方法。
 
3、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接纳是一切美好教育的开始。有爱,我们就会思考如何理智地去爱孩子;有爱,我们就会再苦再累也要关注孩子的体验;有爱,我们就会创设充满爱的、接纳的环境,以爱为前提,坚持不懈地对孩子进行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才会不断地增强。
 
参考文献:
2、苏霍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海菱《学习郑板桥的“吃亏是福,难得糊涂”》http://seagirlliuhui.bokee.com/543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