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家教研究

2-3岁幼儿父母教养行为调查研究及家庭教育指导建议

发布日期:2013年05月17日
作者:赵红梅     来源:北京大学幼教中心
      一、问题提出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的环境,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首先是在家庭中开始和展开的。在家庭系统的作用下[1],儿童会逐渐从一个依靠本能生活的婴儿发展成一个合乎其社会角色要求、被社会认可和接纳的成员。即使在儿童成年之后,个体各方面的发展仍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家庭是对儿童产生影响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环境,对于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父母是幼儿在家庭中最为重要的亲密照顾者,对于幼儿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0-3岁是父母与孩子相处格局建立时期[9],这一时期父母和孩子建立了怎样的亲子格局,就基本确定了在未来几年乃至一生中父母与孩子相处的关系模式。
 
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后进入的第一个社会系统,今后他们会在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合力的作用下继续发展。幼儿入园前,其父母所提供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入园后的适应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6]是指父母对于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概括。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同时影响着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7],严厉型父母普遍采用打骂批评为主,家长性格急躁,其情绪和言行容易使幼儿产生自卑、退缩、烦躁心理,做事缺乏自信心。对于4岁儿童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2],4岁时儿童的退缩行为,能够预测出其7岁时的消极负性的自我知觉。由此可见,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行为方式,而行为方式继而影响个体日后的自我知觉。因此关注0~3岁幼儿的家庭教养方式至关重要,对个体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总结已有研究不难发现,大多数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关注母亲,较少地关注父亲。研究结果发现,母亲专制型教养方式会间接影响儿童的同伴拒斥[8],母亲的严厉惩罚和情感温暖均与儿童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存在正相关[4],不一致的母亲教养方式会对幼儿好奇心产生不利影响[3]。尽管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但是随着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的剧增,父亲也越来越多参与孩子的教养,父亲的教养对个体的发展也同样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父亲的教养行为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拟在考察幼儿父亲和母亲双方的家庭教养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行为是否存有差异,以及男孩和女孩的父母双方教养行为上是否存有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考察对象为新入园所有托小班幼儿父母。共发放问卷154份,全部收回,父母双方所有条目全部选择后为有效问卷,最终有问卷120份,有效率率78%。幼儿年龄范围在2岁半到3岁10个月之间,平均年龄为3岁4个月。其中男孩67人,女孩53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家庭教养行为调查问卷》。该问卷是通过参考文献,与5名幼儿园教师、2名幼儿园园长以及10位小朋友家长个别访谈(不包含在本研究中)后,总结当今父母教养的常见行为,确定每一个具体条目后自编而成,共计26条,其中第1、23和24条作为干扰检测条目,不进入统计分析,其余23条进入统计分析。
 
问卷中考察了独立性(包含4个条目,其中2个为反向计分条目)、亲密性(包含8个条目)和沟通性(包含11个条目,其中6个为反向计分条目)三个方面,反向计分条目在计分时记为负数。邀请家长在每个条目后的四个选项上选择一项,选用“从不”、“偶尔”、“经常”和“总是”中适宜的选项来描述自身的教养行为,分别记录为1、2、3和4分。
 
      (三)研究过程
首先将编制好的《家庭教养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印制在A4纸上,双面印刷,两面内容完全相同。然后将调查问卷发给所有新入园儿童家长,一面由父亲填写,一面由母亲填写,要求父母双方不得商量,各自独立填写所有条目,问卷上同时收集幼儿的姓名、性别、所在班级等数据信息。最后由班级教师统一收回。调查时间为2012年9月19日至2012年9月24日。
 
      (四)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社会学统计软件包SPSS18.0 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分别计算父亲和母亲在独立性、亲密性沟通性三个维度上的分数,具体方法是将每个维度下涉及的条目进行相加,然后除以所包含的条目数目。例如第一个维度是独立性,共包含四个条目,被试在这个条目的得分计算公式为(第-4-13+14+26)/4。另外两个维度依此类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父亲和母亲教养行为现状
通过对父亲和母亲教养行为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考察出父母教养行为现状。本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了超过50%的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见表1),超过一半的父亲经常让孩子与自己的距离保持在2米以内(51%),并且偶尔决定孩子的穿什么衣服(52%);超过一半的母亲经常决定孩子穿什么衣服(58%),而且总是让孩子做一些利力所能及的事情(60%)。说明在这一维度内,父亲对孩子的穿衣控制较少,物理距离上过于谨慎;而母亲对孩子穿衣控制较多,但更乐于请孩子自己做一些事情。
表1 父亲和母亲在独立性维度内各条目选项百分比(%)

独立性
从不
 
偶尔
 
经常
 
总是
 
 
 
 
 
距离2米以内
0
1
22
11
51
46
27
42
 
 
 
 
决定孩子穿衣
36
0
52
17
8
58
4
25
 
 
 
 
孩子自己点餐
18
9
41
40
31
41
10
10
 
 
 
 
请孩子做些事
1
0
30
2
48
38
21
60
 
 
 
 

 
在与孩子亲密性方面(见表2),超过一半的父亲经常和孩子一起游戏(58%)并且拥抱孩子(53%),但是很多父亲只是偶尔帮孩子挠后背(54%)、哄孩子入睡(58%)以及和孩子坐在一起各自阅读自己的书(50%);也有很多母亲报告说总是和孩子一起坐在餐桌前吃饭(55%),陪孩子洗澡(58%)、拥抱孩子(64%)、亲吻孩子(60%)以及哄孩子入睡(54%),还有母亲报告说经常和孩子一起游戏(66%)。说明在这一维度内,父亲和母亲的分工较为明显,父亲和孩子的亲密互动更多体现在游戏和拥抱,而母亲则更多体现在日常照顾,如洗澡、入睡、吃饭和亲吻等行为上。
 
表2 父亲和母亲在亲密性维度内各条目选项百分比(%)

亲密性
从不
 
偶尔
 
经常
 
总是
 
 
 
 
 
餐桌前一起吃饭
2
2
15
13
46
30
37
55
 
 
 
 
一起游戏
2
0
28
8
58
66
11
26
 
 
 
 
陪孩子洗澡
14
2
46
5
26
35
14
58
 
 
 
 
帮孩子挠后背
12
4
54
20
28
44
6
32
 
 
 
 
拥抱孩子
0
0
8
0
53
36
39
64
 
 
 
 
亲吻孩子
2
0
16
3
49
37
33
60
 
 
 
 
哄孩子入睡
11
1
58
16
24
29
7
54
 
 
 
 
一起阅读各自的书
17
9
50
53
31
37
2
1
 
 
 
 

在与孩子沟通方面(见表3),父亲报告说当自己工作很忙时,从不耐心跟孩子解释后再拒绝孩子(77%),偶尔与孩子发生冲突(70%)、打孩子(66%),或是跟孩子说“不要你了”之类的话,超过一半的父亲经常蹲下来跟孩子说话(51%)、跟孩子说“你很棒”(51%),同时在与孩子他们更多时候是自己在说话(58%),并且喜欢向孩子演示新玩具的玩法;母亲也报告说,从不耐心解释后再拒绝孩子(71%),偶尔打孩子(77%)、跟孩子说“不要你了”,尽管有很多母亲经常跟孩子说“你很棒”,在自己错怪了孩子后,会跟孩子真诚道歉(54%),但很多母亲会经常大声训斥孩子(61%),在与孩子一起时,自己总会不停地说话(52%)。
 
表3父亲和母亲在沟通性维度内各条目选项百分比(%)

沟通性
从不
 
偶尔
 
经常
 
总是
 
 
 
 
 
与孩子发生冲突
24
6
70
91
6
3
0
0
 
 
 
 
大声训斥孩子
0
0
10
7
44
32
46
61
 
 
 
 
打孩子
21
11
66
77
12
12
1
0
 
 
 
 
说“不要你了”
44
36
53
62
3
2
0
0
 
 
 
 
耐心解释后拒绝
77
71
22
27
1
1
0
1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3
1
22
16
51
48
24
35
 
 
 
 
跟孩子说“你很棒”
2
0
17
2
51
41
30
57
 
 
 
 
自己在不停地说话
0
0
4
1
58
47
38
52
 
 
 
 
演示玩具玩法
2
4
34
43
50
40
14
13
 
 
 
 
向孩子真诚道歉
3
0
17
7
39
39
41
54
 
 
 
 

 
    (二)父亲和母亲养育行为的异同性
表4 父亲和母亲养育行为的平均分和标准差(N = 120)

维度
 
 
 
M
SD
M
SD
 
独立性
0.09
0.43
-0.21
0.42
0.40/0.43
 
 
女/男
0.03/0.13
0.44/0.42
-0.23/-0.17
 
 
亲密性
2.70
0.40
0.39/0.41
3.24
0.37
0.38/0.36
 
 
女/男
2.72/2.68
 
3.29/3.22
 
沟通性
0.37
0.28
0.26/0.29
0.45
0.23
0.23/0.23
 
 
女/男
0.40/0.34
 
0.48/0.43
 

      注:M为父母养育行为得分的平均数,SD为标准差。父亲分值范围是独立性-1.5~1.3,亲密性1.8~3.9,沟通性-0.5~1.1;母亲分值范围是独立性-1.5~.8,亲密性2.4~3.9,沟通性-0.2~1.0。
 
男孩和女孩父亲和母亲的养育行为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4。对父亲和母亲在三个维度上得分平均值的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父母在三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独立性维度上t(119)= -6.389,p < .001,父亲的养育行为优于母亲;在亲密性维度上t(119)= 12.488,p < .001,父亲的养育行为弱于母亲;在沟通性维度上t(119)= 3.070,p < .001,父亲的养育行为优于母亲。这一结果说明,父母双方在2~3岁幼儿的养育行为上存有很大的差异性。为进一步判断幼儿的性别是否影响父亲和母亲的养育行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进行了分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男孩和女孩父母双方的养育行为没有显著差异(所有p > 0.01)。
 
       四、讨论及教养建议
     (一)幼儿独立性方面的教养
      个体心理上的独立往往是以身体上的独立为基础的,如同幼儿从独立坐到自由爬行再到直立行走,这些体能上的发展,扩大了幼儿活动的范围,为幼儿探索世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2岁以后,幼儿需要更多的独立空间,如果父母过多将孩子控制在自己的身边,便会隐性地剥夺孩子的探索权利,比对四个国家的跨文化研究结果表明[1],儿童过多地依赖汽车到达各个地方,而不是步行,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比如空间方位等方面的认知。这时父母只要做到眼睛始终不离开幼儿即可,和幼儿的物理距离可以适当扩大,可以通过眼神表情等动作与幼儿互动,使得幼儿勇于独立探索世界。为进一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父母要多给予孩子在穿衣、吃饭、做事等方面自的自主权,让孩子在自理中获得自立,更好适应幼儿园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这一方面,我们建议妈妈要适度放手孩子的生活琐事,让他们有更多机会练习,学会照顾自己。
 
      (二)幼儿亲密性方面的教养
      幼儿与父母从小建立亲密的关系对个体一生都很重要,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个体往往会因为与父母缺乏亲密的感情联结,容易表现出叛逆、厌学、药物滥用等问题。幼儿对成人产生依恋,并建立起感情,往往是建立在朝夕相处的基础上。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和孩子身体接触(如拥抱、亲吻、游戏、洗澡、挠后背以及哄孩子入睡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令孩子感觉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安全感。事实上,母亲并一定比父亲更擅长做这些事情,因此我们鼓励父亲要多多参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生活游戏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感情交流机会,也是学习了解世界的最佳情境。
 
     (三)幼儿沟通性方面的教养
      尽管母亲跟孩子的接触更多一些,但是也更容易表现出大声训斥的行为,这样的教养会对孩子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建议母亲多包容,学会调控自己情绪,多多提示自己斥责对小孩子的效果是很小的,我们需要让孩子了解行为规则,逐渐帮他们养成好习惯。需要特别提醒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长时间工作,尤其是把自己锁在书房里,当孩子渴望父母陪伴时,又不能耐心解释,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受到心理上的冷落和不被重视的感觉,极大地引发孩子的负性情绪。建议父母与孩子沟通中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有些拒绝可能比打让孩子更不舒服。在与孩子交流时,一定要尽力与孩子对话,而不是对着孩子自己在不停的说话,毕竟交流应该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说教。面对新玩具时,父亲要懂得鼓励孩子自己先探索玩法,而不要总是自己先演示,这样很容易让孩子有挫败感,失去兴趣,时间久了,在新事物面前,也会对父母产生依赖,缺乏探索的动力。
 
      参考文献:
[1]Fyhri, A., Hjorthol, R., Mackett, R. L., Fotel, T. N. et al. Children’s active travel and independent mobility in four countries: development, social contributing trends and measures[J]. Transport policy, 2011(18): 703-710.
[2]Nelson, L. J., Rubin, K. H. & Fox, N. A. Social withdrawal, observed peer accep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lf-perceptions in children ages 4 to 7 year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5(20): 185-200.
[3]胡克祖, 杨丽珠, 张日昇. 心理学探新 [J]. 心理科学, 2005, 25(4): 62-66.
[4]李燕燕, 桑标. 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 [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1): 5-9.
[5]苏彦捷主编. 发展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48.
[6]徐慧, 张建新, 张梅玲.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综述研究 [J]. 心理科学, 2008, 31(4): 940-942.
[7]薛慧等.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J]. 中国公共卫生, 1998, 14(4): 212-213.
[8]赵金霞, 王美芳. 母亲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同伴教养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18(5).
[9]赵红梅. 0-3岁宝宝需要怎样的父母[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