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健康教育 > 习惯培养

浅谈小班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成因与对策

发布日期:2013年05月06日
作者:吕雅     来源:浙江省杭州市安华幼儿园
一、问题的提出
小班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他们在幼儿园内的膳食是许多家长普遍关心的话题,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同时幼儿的膳食也是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次放学接待家长的时候,有好多家长都会问到:“我家的孩子吃饭怎么样?”“今天吃什么?”“我们家ⅩⅩⅩ把今天的菜全吃完了没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托小班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同时对幼儿在园进餐是否情绪愉快、营养均衡、姿势正确表现出极大的关心,毕竟任何时候幼儿的健康都是第一位的。小班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平衡膳食,合理的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基本物质条件。但目前有不少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重智力开发、吃得“好”,却轻行为习惯培养的现象,许多幼儿形成吃饭挑剔、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不良饮食习惯,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身体营养比例失调,引起各种营养不良症状,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本班幼儿进餐情况现状分析——以小一班为例
  我班30名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因此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霸道的个性,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多数幼儿在家是成人喂食的,更由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甚至打骂等,更别提良好习惯的培养了。按理说现在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比较高,为了满足幼儿的需要,家长们都是不遗余力地准备各种可口的饭菜引起幼儿的食欲,幼儿的进餐情况应该是比较理想的。可是并非如此。通过开学初对班级30名幼儿家访调查中发现。有40%左右的幼儿自己能够使用餐具进食,但平时还是以家长喂食为主、有30%的幼儿完全由家长喂食,不会独立进餐,只有10%的幼儿才是平时真正会自己独立进餐的,而且30名幼儿中有挑食、偏食现象的占70%。可见,饭菜的优劣与幼儿午餐习惯的差异并不成正比。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通过对幼儿在园的进餐习惯中观察到:除了毛毛、轩轩等四五个孩子能独立进餐外,其余都或多或少需要老师喂,部分幼儿象其其、盈盈等面对饭菜束手无策只会坐等,需要老师多次提醒督促才会吃饭。有好几个孩子吃饭时不好好吃饭,甚至还哭着喊奶奶来、妈妈来,真让你哭笑不得。通过对幼儿日常进餐习惯观察和家访中发现,多数幼儿根本不知道一口饭一口菜和餐时保持“四净”且餐后整理的常规。特别是每天吃好饭教室里的现象真是一塌糊涂,桌上、地上、幼儿衣服上,甚至有的孩子头发上都是饭粒。还有偏食、挑食的现象较严重。
 
三、造成小班幼儿不良午餐习惯的原因
(一)幼儿自身身体状况的影响
有的幼儿患有上呼吸道疾病,不能吃得太快或太猛,否则会发生危险,这样时间一长,这类幼儿进餐就会比较缓慢。有的幼儿患有胃肠道疾病,平时食欲不振、胃口不好,饭量比较小。这类幼儿往往家长都特别注意孩子的进餐问题,冷热总是很讲究,为了让幼儿始终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并保证一定的慑入量,家长就不可能让幼儿自己动手慢慢吃了,时间久了,喂饭就成了习惯。有的幼儿有龋齿现象,牙齿一旦不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咀嚼能力,造成挑食、偏食、吃饭速度缓慢。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1.平时家庭中太过自由的饮食习惯。
现在家庭生活条件优越了,许多幼儿家里堆满了各种零食,家长往往也不会去限制幼儿,只要幼儿想吃又吃得不过量,都会满足他们。但幼儿毕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想吃随时都会吃。一旦零食不断,到了中午该吃主食的时候就没有胃口了,影响了幼儿正常的进餐。久而久之不良的午餐习惯就形成了。
2.家长的过于迁就、溺爱。
如今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健康,生怕孩子长得太瘦弱,营养不良而影响正常地生长发育,总是希望让幼儿尽可能地多吃一些。这种情况在爷爷奶奶带孩子时,往往表现地更加明显。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就允许幼儿边玩边吃或边看电视边吃,有时还变着花样哄孩子吃,而幼儿其实已经吃饱了,他们并不想再吃。这样时间久了,促使幼儿养成了挑食、厌食、偏食、吃饭慢等不良的午餐习惯。
3.家长由于客观原因,剥夺了幼儿锻炼的机会。
有的幼儿其实具有独立进餐的能力,有时幼儿甚至会向父母提出独立进餐的要求,但是父母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满足幼儿的要求。例如:有的父母中午下班有条件自己带孩子吃饭,但时间比较紧张,下午还有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耐心等待幼儿独立地吃完,于是家长就一手包办,把饭菜喂完了事。有的家长觉得幼儿自己吃饭会把衣服、餐桌、地板等弄得一塌糊涂,有时还会用手抓饭,为了避免打扫卫生的烦恼,往往选择喂饭给幼儿吃,觉得这样又方便又卫生,孩子吃得也多。时间一长,这些幼儿就失去了独立进餐的锻炼机会。
4.家长自身饮食习惯的影响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的饮食习惯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科学实验证明:孕妇如果不爱吃某种食物,她生下的孩子不爱吃该食物的概率在63%以上。孕宝宝都如此,何况是幼儿呢?如果家长本身就比较挑食,那么日常生活中就等于在给幼儿做错误的示范,幼儿会认为家长不爱吃的食物一定不好吃,也就自然地拒绝吃该食物了;有的家长还会在幼儿面前谈论某种食物好吃或难吃,这也是在无形中给幼儿以不良的暗示,都会逐渐造成孩子偏食与挑食的习惯。
 
(三)幼儿性格特征的影响
模仿性强是幼儿期的典型特点,在小班幼儿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模仿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同时也可以是自己周围的朋友,有时幼儿之间的相互模仿会更加频繁。偶尔有一位幼儿在吃饭时玩勺子,旁边的幼儿立即就会跟着做。一名幼儿说吃不下了,其他幼儿也会说不想吃、吃不下,这也导致了幼儿形成不良午餐习惯的原因之一。
 
四、培养幼儿良好午餐习惯的有效策略
(一)及时调查和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
  在进行家访与来园接待沟通了解中,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合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如金金小朋友不爱吃蕃茄炒蛋,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原因是他的父母不喜欢吃蕃茄炒蛋,在家里从未烧过这道菜。
 
(二)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习惯餐前洗手
  手接触外界物体最多,最容易受到污染。特别是孩子,由于好动更易将不洁东西上的病毒、病菌附在手上,如果饭前不洗手,就会将手上的细菌吃进体内而生病。因此,洗手对保持皮肤清洁,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十分重要。我按照生活卫生习惯领域目标中的洗手方法进行组织,让幼儿知道洗手的顺序(挽袖、打湿、打肥皂、手心、手背、手腕,用清水洗净,甩手上的水),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有的幼儿干脆玩水、或者肥皂擦的满手都是,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头洗仔细,小手腕别忘记。”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活动,初步了解进餐的重要性和常规。
  小班幼儿理解力差,胆子小,如果一味的说教,易导致幼儿失去学习兴趣,有些幼儿还会故意违背,因此,我采取了故事,游戏与说教结合的形式,使幼儿初步了解进餐的重要性和一些简单的进餐方法。如通过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使小朋友懂得吃饭时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就会造成桌面、地面、身上的不干净。故事《小河马吃饭》使幼儿形象地理解要自己动手吃饭,让别人喂多难为情呀。又如通过情景表演《我会自己吃饭》使幼儿对进餐时身体靠近桌子,左手扶碗,右手拿调羹,调羹舀饭进嘴身体近饭碗等等一些简单常识,并知道调羹的使用,餐具的摆放,天天在一定的时间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在进餐过程中,我经常给幼儿播放一段柔和、安静的音乐,使幼儿能够心情愉快地进餐。并对进餐中保持四净(桌面、地面、身上、小碗内干净)的幼儿贴上五角星或小红花,这样,幼儿的积极性可高了,进餐脏、乱、掉饭粒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四)树立榜样,时刻给幼儿以正确的示范。
教师常常是幼儿模仿的最直接对象,因此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午餐习惯严格要求。好多次我们两位老师都把饭菜端到教室里与幼儿共餐,让幼儿看到自己最信任的老师吃饭多么安静、专注,食物残渣收拾得干干净净,幼儿也会被感染。除了教师亲身的示范外,可以发掘幼儿中表现突出的,及时地给以表扬,为其他幼儿提供可以模仿的对象,这样也满足了幼儿好模仿的欲望。对幼儿来说,身边的伙伴更加真实。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我班有一部分幼儿不喜欢吃茄子,一碰上“红烧茄子”,吃饭就特别慢,调羹在碗里里搅来搅去,嚷着不要吃,面对这一问题,我一方面给他们讲自编的故事“不挑食的东东与挑食的西西”让他们知道茄子对人的好处可多了,一方面故意闻了闻说:“哇,好香”,并作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拿起勺子大口吃起来,并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茄子了,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每次吃饭前,老师都会事先品尝,把很好吃的一面在幼儿面前尽情展现来充分调动幼儿的食欲。
 
(五)通过对不同幼儿个性的分析,因材施教
幼儿的个性不同,教育的方法也各有不同,只有针对性的教育才会有理想的效果。
1.对个性比较自负的幼儿,采取激将法。
有的幼儿如:语菲、琦儿等幼儿的家里知识层次较高,从小就进行了各种特色教育,很注重知识的学习,但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这类幼儿比较自负觉得自己非常能干。教师就可以利用他的这种心理,激励他自己动手吃饭。如问他:你都会说英语,还认识好多汉字,这么简单的吃饭不会,多难为情呀?就知道你肯定不会拿勺的,拿勺可比说人字难多了?这么一说,往往他们会撅起小嘴说,我会,有什么难的!说着就拿起了勺子,嘴里还不停的说着“老师,快看,我会自己吃饭’.就这样通过激将法,很快一份饭菜就吃完了。
2.对个性比较内向的幼儿,采取鼓励法。
有的幼儿像:佩琪、杰杰等幼儿的胆子比较小,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敢与教师交流,他们的适应能力往往会弱一些。对这类幼儿要多关心他们,让他们在午餐时放松心情,鼓励他们大胆地拿起勺子自己吃饭,并告诉他们即使不小心弄脏了桌椅或衣服都是没关系的,只要下次注意就好了。一但他们没有了心理顾虑,往往就能较快的学会自己吃饭了。幼儿能够自己吃饭后,教师要及时表扬或在全班面前请他们几个人玩最有趣的游戏,进行正面强化。
3.对比较天真文静的幼儿,采取诱导法。
每个班级中都有一些年龄比较小,或即使年龄不小也比较天真的幼儿,如:浩然、戚杭杭等幼儿,他们经常会充满幻想,觉得生活中每一件事物都有生命,他们的家长平时和孩子说话也比较有童趣,比较注意引导,对这类幼儿如果只是简单地要求他们手拿饭碗好好吃饭,往往起不到效果,最好的方法是诱导法,以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为媒介,诱导他们自己动手大口吃饭。例如:我们班有一个叫洁洁的女孩,她自己会吃饭但是就不愿意动手。就喜欢老师阿姨天天喂。我知道她很喜欢听童话故事,老是说她是白雪公主。我就告诉她:“你知道白雪公主为什么这么白吗?因为她吃了很多白米饭,你想和她一样白吗?自己吃一口就会变白一点点的……”经过我的一番诱导,李羿洁很乖地自己动手吃起饭来,边吃边说:“我要和白雪公主一样白了。”
4.对比较活泼好动的幼儿,采取游戏法。
喜欢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尤其是活泼好动孩子。我们小班比较顽皮的像:来宇、凯凯等对于这些顽皮好动的幼儿来说,每天不好好吃饭,就喜欢一会玩玩勺子,一会和别人讲话。这些幼儿只要老师把吃饭变得像在游戏一样,就很容易吸引他们参加,自觉的吃饭。那么,如何让吃饭变得像游戏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挖掘每一次午餐中可供游戏的亮点,以此吸引幼儿主动动手吃饭。有一天中午吃的是米饭、肉末蒸蛋,分到幼儿盘子里都是软软的。我觉得今天的午餐质地是亮点,我告诉这些顽皮幼儿:“今天中午,我们的盘子里来了一位勤快朋友米饭和一个懒惰朋友肉末蒸蛋,肉末蒸蛋老是赖在盘子里不愿爬到小勺上,跑到小朋友的嘴巴里去,所以,你们吃好懒惰朋友肉末蒸蛋后赶快再吃上一口勤快朋友米饭,米饭会把肉末蒸蛋赶到肚子里去,让它不再懒洋洋的。孩子们听了,就一口菜一口饭愉快地吃着。
5.座位合理安排法
以前,为了便于老师对幼儿的午餐管理,我把因偏食而吃得特别慢的幼儿都集中在一、二张桌子上,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甚至吃的更慢。后来,我改变了方法,把他们安排在吃饭吃的多又能吃的快的孩子在一起,这样,他们看到自己周围的好朋友吃得这么香,受到感染和鼓舞,渐渐也吃得快,吃得香了。
 6.“打预防针”的方法
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洗好小手,进行餐前等待的时候,我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老师最从小就喜欢吃,你看,我长的多高多聪明呀,想和我一样高一样聪明,那就多吃点”。就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充分调动,吃饭时都相互比着吃,往往都会吃得很香。
7.逐渐加量的方法
有些幼儿从小就不吃某种食物,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如果硬逼他吃,反而让他感到吃饭是件很痛苦的事。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我班的邵启轩小朋友,不吃绿色蔬菜,每次吃有绿色蔬菜时,他都挑出来放到垃圾盆里倒掉。所以开始我给他少盛点,以后逐渐增加,让他慢慢地逐渐适应,不感到很痛苦,现在他已能吃很多的绿色蔬菜了。有的小朋友实在吃不下要求来倒时,我鼓励他并笑眯眯的看着他说:“宝贝再吃一口好吗,(或者二三口)。”这样尽可能让孩子不感到肚子饿。
  
8.物质鼓励法
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小贴画、小卡片等,幼儿最喜欢当小大人,帮助老师做一些小事,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有多能干。于是我抓住幼儿这一心理特点,每天我让前一天吃的快的吃的好的幼儿来帮助老师发勺子,还请吃饭表现优异的幼儿当区域管理员,饭后图书管理员等,充分激发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通过这一系列的物质奖励措施,我班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得到了明显有效的改善。
 
(五)通过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氛围,感染幼儿。
在环境创设时可通过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给幼儿一种的暗示:让幼儿知道该怎样去做。比如:在幼儿餐桌附近张贴正确使用碗勺的图片,在水桶边画上卡通符号提醒幼儿轻轻放下餐具,在水槽边贴上饭前洗手的提示图。还可通过实际行动地及时提醒,在无声中告诉幼儿正确的就餐习惯。幼儿是很容易受他人影响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这一特点进行适时的引导。如:有一个幼儿不小心把饭粒掉在桌上,这时有幼儿会故意学样把饭粒掉在桌上,他们觉得很好玩,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到时候就会是满桌的幼儿在玩饭粒。但教师只要留心每一个幼儿的进餐情况,一旦发现有幼儿掉开了饭粒,及时提醒他拾起来扔掉,这样一来其他幼儿也会受到提醒,注意尽量不掉饭粒了。
 
(六)通过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循序渐进,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良好午餐习惯的培养,仅靠幼儿园一方面进行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限制在幼儿园内就很难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依靠家长的力量,与家长积极沟通与配合,做到家园要求一致,反复练习和巩固。为了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家园同步,我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并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交流寻找原因取得共识,寻求解决方法。及时提醒家长,自身的饮食习惯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鼓励家长在幼儿面前表现出什么都喜欢吃的样子,即使有不爱吃的也不要当幼儿的面拒绝。幼儿在幼儿园内基本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但通过与家长沟通中发现,幼儿在家中还是存在着许多喂食、偏食现象,我们经常请家长如实如实反馈幼儿在家进餐情况。每周五一次根据反馈进行讲评,表扬进餐家园一致的幼儿,这样使许多孩子有了一定的压力和竞争心,很快改善了在家的进餐情况,许多家长都说“吕老师,小孩到底还是上学好,现在吃饭可省心多了”。同时向家长介绍一些良好的喂养方式,并鼓励幼儿在家中就餐的表现应与幼儿园中就餐的表现一致,在就餐前向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不是过分迁就,满足幼儿一些不合理的想法。一旦幼儿有了些许进步,教师和家长都要相互沟通,及时有效地给以积极肯定和赞扬。良好午餐习惯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需要循序渐进,家园长期配合,共同培养。
 
经过近半年的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我对本班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在幼儿全部都能独立进餐,每一个幼儿都能较干净的吃完自己的一份饭和菜,不剩饭菜,并掌握了一些进餐方法,从而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食堂里的阿姨也常表扬我们小班吃饭最乖,每天吃得最干净,剩饭菜是幼儿园最少的班级。家长也非常满意自己孩子的进步,都说孩子在幼儿长胖了,变得更健康了。总之,对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有趣、直观、形象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那肯定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使幼儿的身心进一步得到健康的发展。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而小班幼儿的午餐习惯更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幼儿的身心健康。我国思想家陶行知也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在小班阶段就注重良好午餐习惯的培养,对幼儿会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作者:万钫《幼儿卫生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12月
[2] 作者:陈幸军《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6月
[3] 作者:余霞“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早期教育》2008年7月第3期

[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