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如何让宝宝在同伴中受欢迎

发布日期:2013年03月07日
作者:赵红梅     来源:北京大学幼教中心 
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小伙伴儿,发展心理学家把这些年龄或成熟水平相仿的儿童或青少年称为同伴。调查结果表明儿童2岁时一天中有10%的时间跟同伴交往,4岁时有20%的时间,在711岁时则超过了40%,到了青少年阶段,同伴交往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一大块儿。尤其我国的儿童和青少年大部分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同时城市中的孩子多是生活在较少交往的塔楼里面,因此孩子的同伴交往,基本都是在幼儿园和学校里与同学之间的交往。
近来追踪研究结果表明良好同伴关系的缺乏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比如学校适应不良、药物滥用以及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为了得到同伴的喜欢,不仅个体自身需要努力,有时候父母也需要竭尽全力帮助孩子摆脱同伴的拒绝。
因此同伴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伙伴,为儿童提供心理支持、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有趣味性,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进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如何让孩子在同伴中受欢迎,老师和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孩子产生与同伴交往的意愿
案例描述:有些宝宝不愿意与同伴交往,即使在外边,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动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当同伴主动找到他时,他也采取“回避政策”。
分析对策:这类宝宝不愿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首先是缺乏交往动机,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各种需要几乎是无条件满足,而且总有人陪着玩游戏。当宝宝总有人陪伴在身边时,他们难以产生找同伴游戏的动机。还有些宝宝只愿意与成人交往,是因为成人总让着他,要知道孩子与成人之间是“垂直关系”,而与同伴之间则是“平行关系”,因此在与同伴交往,儿童需要协调、商量,甚至还要想办法解决冲突,因此为了“省事”,孩子往往喜欢与成人交往。对于这类宝宝,父母应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断乳”。要求家庭不要以宝宝为中心,当宝宝有了一定的独立能力时,就应给他一个简单的时间表,让他明白,家庭成员有聚在一起的时候,也有各自工作、游戏的时候,彼此之间不能互相干扰。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产生同伴交往的动机,而且能更好的促进其独立性发展。同时实践研究证明,及早进行这种训练,也有助于缩短宝宝刚入幼儿园时产生的“分离焦虑”时间。
其次是有过交往失败的经历。有些宝宝由于有过负面的交往经历,比如被同伴欺负过,而不愿意再与同伴交往。他们采取回避的方法,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对于这类问题,父母应细心观察,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负过,父母不妨直接带领孩子与同伴交往两三次,为宝宝“壮壮胆”,当宝宝学习到交往技能,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后,父母就可以撤了。
最后可能是宝宝个性的原因。有些宝宝由于受遗传或自身个性特点影响,比较内向,不愿与人打交道,而只喜欢与物打交道。对于这类宝宝父母可以引导,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父母要尽可能引导宝宝与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则孩子就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途径。年龄较小的宝宝(大约在3岁以下)不愿交往是正常现象,因为这时他们还处在“单独游戏时期”或“平行游戏时期”。但3岁以后,宝宝应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父母应从以上方面寻找原因。除此之外,父母应考虑“自闭症”的可能,不要讳病忌医,要及早带孩子到专业机构去治疗。
二、培养宝宝与同伴交往的胆量
案例描述:有些宝宝害羞、胆小,想与小朋友交往却不敢交往。比如,想交换玩具却不敢说,让父母带着交往等等。
分析对策:造成宝宝不敢交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首先是宝宝缺乏交往经历和经验,宝宝对于没有经历或经历少的事情总怀有恐惧心理;其次是不自信。因此,除了多带宝宝进行同伴交往外,比如经常带孩子到楼下院子里玩,到有孩子的邻居家串门,与朋友一起带着孩子出门游玩等,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可以首先让孩子与比他们年幼的同伴交往,因为年龄的优势会为他们带来能力的优势。当孩子在与较小宝宝交往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交往经验、建立起自信时,他们就逐渐敢于交往了。宝宝在3岁左右出现不敢交往的情况比较多,因为这时他们正处于想交往又不会交往的阶段。但随着交往经验的丰富,他们会变得乐于交往,如果还不敢交往,那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教授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技能
案例描述:有些宝宝愿意交往,也敢于交往,却由于采取了不适宜的交往行为而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
分析对策: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被欺负。有些宝宝总被一个或几个孩子欺负,他们不敢反抗,只有回到家里向父母诉说,父母既心疼又生气,但常常不知怎么办才好。此消彼长是一些事物存在的规律,这个规律也同样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当一个宝宝欺负另一个宝宝而没有遭到反抗时,他就会逐渐胆大起来,更加强化了欺人的行为。其实,宝宝最初的欺负行为都是尝试性的,当这种行为遭到反抗时,他一定会收敛一些。因此,当宝宝第一次回家报告被欺负时,父母在搞清楚纯属欺负行为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应勇敢地反击。比如,鼓励孩子对欺负人的宝宝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做”“你再这样,我就不客气了!”等等。有些宝宝由于性格懦弱或别的原因不敢反击,父母则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但切记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处理,父母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要给孩子形成仗势欺人的印象,要让孩子以理服人,在反击过程中积累交往经验、增强交往技能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其次,教孩子几个“绝活”也是提高宝宝社交地位的策略。宝宝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对于这样的同伴他们也很少产生欺负的动机。因此,在业余时间教孩子一些技能,如折纸、变魔术等,有助于他们“震慑”住喜欢欺负人的同伴。
②自我中心。有些宝宝比较自我中心,在游戏过程中,不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玩具给同伴,总希望别人都听他的,好拔尖,总要占据“好事”。这种宝宝由于其行为不符合“游戏规则”而常常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其实,对这类孩子的教育使用“自然结果法”就很好。即当宝宝由于自己的行为而不受欢迎时,父母再及时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时候帮助他找出原因及对策。轮流、分享、协商等都是宝宝应该学习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曰“游戏规则”,在交往过程中,要让宝宝逐渐习得这些技能从而逐渐成为受欢迎的人。
③攻击性强。有些宝宝喜欢打小朋友、抢别人的玩具,从而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比如,当他们想加入正在进行的游戏小组时,他们经常会采取强行进入的办法,从而遭到同伴的拒斥。他们缺乏相应于游戏情境的交往策略,研究证明,模仿他人的行为、显示出一致、说与游戏有关的话等,都是加入游戏小组的有效策略。针对攻击性强的宝宝,父母可采取与孩子讨论、讲故事等方法,使宝宝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告诉宝宝,当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可采取以下步骤:倾听别人的想法,平静地陈述自己的想法,达成共识。
④共情能力。要培养宝宝能够“察言观色”,即能够识别别人的情绪状态喜怒哀乐等,准确理解别人的心理状态和真实想法,从而做出恰当的交往行为。比如在同伴伤心时能够恰当的给予关心和支持。
宝宝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太懦弱和太“自我”都会出现问题。要想让宝宝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自如地进行交往,必须让宝宝进行“实地学习”。那种怕宝宝出问题而把宝宝关在屋里的做法是绝不可取的,宝宝只有在经历无数次成功和失败的交往后,才能真正成长起来。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我们要多鼓励孩子进行合作性游戏,学习游戏规则的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