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事业发展 > 专家视点

杨宁:让学前教育回归基本

发布日期:2013年01月28日
作者:杨宁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

在几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人类及其生存方式一直处于一种“原始”状态,99%以上的时间我们是作为作为狩猎和采集者生活着的。“作为狩猎和采集者生活的时代是其他任何时代的1000倍,和我们整个进化史相比,我们现代人所熟悉的世界:有公路、学校、百货商店、工厂、农场、民族国家等的世界,不过是瞬间的事。计算机时代仅比一个大学生的年龄稍长一点,工业革命也才不过200年。”  今天我们这样一种大规模学校教育制度,尤其是标准化的班级授课制,出现不过短短的23百年,主要是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然而,不能不看到,以标准化的学校教育制度为主的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在今天的中国,由于资源限制和文化的影响,这种矛盾愈加严重。而且,由此引发的“军备竞赛”有日益恶化甚至下移到学前教育的趋势,愈演愈烈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成人化”就是其恶果,且已成为困扰家长、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影响学前教育质量,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严重问题。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发人深省,其一是20111026,北京地坛小学足球队以0:15输给来访的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少年迪纳摩足球队,报导说,我国儿童体能、战术意识、配合等均不如对手,“比赛中,身材高大的中国学生跑了20分钟就气喘吁吁,踢得没有战术配合,也没有最基本的拼抢动作。”  另一件是湖南长沙的小学生在阳光体育启动仪式中有部分孩子“在绕着田径场行进一圈,立正站立不到半小时后,一下场就瘫倒在地,体能耐力令人堪忧。”  这不能不让我们对当下的基础教育产生最强烈的质疑和批判。

相比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更是问题成堆,乱象丛生,急待拨乱反正。由于对儿童心智的发生学问题看法上仍无定论或知之甚少,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同时也由于幼儿的不成熟和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幼儿园教育教学一直是一个十分困难而辛苦的过程。而由于社会和家长的极端功利,加之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的问题,幼儿园大量教授外语、识字、计算等学业学习内容,大量不适宜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大行其道。深入学习《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学前教育新政策,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幼儿置身于感性、具体的“实在”中,置身于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之中,置身于自然而非抽象的符号世界之中是学前教育基于发展逻辑回归“基本”的必然追求。

何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其实古人早有认识,即“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学前教育(甚至于学龄早期)其实要解决的就是基本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方式和基本礼仪等的养成和启蒙。学前教育是首先是生活教育与人格教育,其次才是知识的启蒙,而且后者服从于前者。这是学前教育内容的基本。同时,学前教育的基本还包括教育和学习手段的基本,即如何让幼儿通过游戏的方式、具身的方式和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健康成长。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策划了“幼儿园运动、游戏和混龄教育”这一大型专栏,大家会关心,为什么把运动、游戏和混龄教育这几种似乎不同的活动放在一起?这是因为这三项活动或教育形式都十分契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而因为种种原因又被幼儿园和家长所忽视或回避。就体育运动而言,“童年是运动的阶段。没有哪个生命阶段,运动会如在童年阶段一样承担如此重要的作用。特别是2-6岁这个阶段,惊人的活动和运动欲、永不停歇的发现欲和持续的尝试是这个阶段的标志。儿童通过动作发现自己和世界,通过自己的身体和感官去适应它周围的世界”。  而游戏之于儿童的重要性已为几乎所有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和教育学家所关注和认同。对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的学前儿童(也包括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特别是与粗大肌肉动作相联系的游戏)也许是调节现代学校要求和儿童身心发展水平冲突的基本手段。国家学前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如《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十条也反复强调,“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当下的问题在于儿童游戏的时间和强度在大幅度下降,游戏越来越虚拟化,身体运动游戏和追逐打闹游戏的比例大大下降,而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的比例迅猛增加。所有这一切给儿童发展带来的后果还无法评估。混龄教育则因其能够提供生态化的教育环境,是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甚至是个性化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对幼儿特别独生子女家庭的幼儿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让学前教育回归基本”任重道远,“幼儿园运动、游戏和混龄教育”专栏是一次初步的探索,希望为广大幼儿园教师、研究生一道探讨符合幼儿成长规律和学前教育规律的教育方式提供一个支持平台,也期待抛砖引玉,唤起更多人对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思考,共同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