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课题研究 > 课题管理 > 课题公告

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发布日期:2012年09月25日
作者:沈蕙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摘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传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女童学前教育十分落后。少数民族女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率很低,无法获得政府投入与家长观念上的支持,即便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其课程通常模式化现象严重,脱离少数民族女童的生活实际。为促进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起点公平,降低少数民族女童小学辍学率,政府应在加大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力量创办学前教育机构,有条件时对少数民族女童实施免费学前教育,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师资的培训与课程的改革,增加民族教育的内容,广泛推行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并行的“双语”教育,对少数民族女童父母进行培训,提高其认识,从而为少数民族女童接受学前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关键词]少数民族女童;入学准备;学前教育

  一、引言

  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女童教育的区域性、民族性差异十分显著。西北贫困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全国少数民族人口30%以上。由于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多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地域条件艰苦,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迟缓,导致女童教育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这种落后不仅表现在初、中等教育阶段,在学前教育阶段也很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研究表明,学前准备是降低贫困地区小学辍学率的有效措施。受过学前教育的女童进入小学后能较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具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语言表达、阅读、计算常识和基本学习技能方面要比未受过学前教育的女童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儿童往往缺乏有效的学前准备,甚至无法享受到学前教育的机会,少数民族女童更是在学前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学前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少数民族女童入学后在与同龄儿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了其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失败和学习自信心的丧失,进而成为西北少数民族女童辍学现象较为普通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指的是向0-6、7岁的少数民族女童实施的启蒙教育。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仍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问题。

  (一)西北少数民族女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率低

  受自然条件恶劣、经济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合理,发展不稳定。一方面,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幼儿园设立在城镇,边远牧区和农村贫困地区幼儿园数量极少,加之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在西北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有相当数量的适龄儿童无缘接受早期教育。另一方面,学前教育在我国属于收费的非义务教育,受现实家庭经济条件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女童未能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比男童高。据2005年统计资料显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3-6岁适龄少数民族幼儿约72万人,在同(校)幼儿仅约7.78万人,少数民族幼儿学前三年的入园率仅为9%左右。以东乡族人口占到全县总人口82.21%的甘肃省东乡县为例,到2005年底,全县仅有两所正规幼儿园,且坐落在县政府所在地——锁南坝镇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唐汪川。东乡县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小学生仅占小学生总数的0.07%左有。县城以外其他学校,尤其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生,入学前基本没有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有些只接受了当地农村小学为解决儿童入学语言困难而附设的一年制学前班教育,而且学前班的设置也非常有限。

  (二)资金投入不足,无法为少数民族女童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我国西部省区地方政府大多财政困难,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现象非常突出。无论是公办园还是民办园都存在着经费短缺的问题,办学不规范、质量不高等问题普遍存在。一些民办幼儿冈设施简陋,硬件不达标,无法为儿童提供足够的、适宜的活动场地和玩教具,个别幼儿园甚至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当地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及其进一步发展。当地幼儿教师待遇低下,自身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这使得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大,幼儿教师缺乏且素质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的限制,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很难进行,出去交流经验的机会比较少,教研活动主要表现为本校教师互相听课。一些幼儿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保教行为缺乏科学的指导,不能按幼儿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女童很难获得保质保量的学前教育。

  (三)“模式化教学”现象比较严重,学前课程对少数民族女童缺乏吸引力

  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应当体现民族特色。只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幼儿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幼儿教育。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学前教育课程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太大,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分没有得到应有的反映。课程内容仍然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教材的选择也多以适合汉族幼儿使用的教材为通用教材。一些少数民族幼儿园模式化教学现象严重,照搬城市汉族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模仿发达地区幼儿园教育活动。从活动室的布置、教师与幼儿的服饰到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方式都谈不上民族特色。本地丰富的课程资源,如风俗礼仪、传统节日、服饰及饮食文化等无法在课程中得到展示。对当地幼儿教育的评价也是完全依据城镇幼儿教育标准来进行。这种缺乏民族特色的模式化幼儿教育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女童及家长的特殊需要,脱离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生活的现实,对女童和家长都缺乏吸引力,无法为少数民族女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支持。

  (四)家长对于学前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少数民族女童难以接受有效的学前教育

  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对儿童的生活状态、社会行为和学习习惯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不当的教育理念会对幼儿教育产生不良影响。从调查情况来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家长的学前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他们认识到学前教育是在为小学教育做准备,却只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家长对幼儿游戏不理解,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少家长“强烈”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读、写方面的训练,而迫于生源的压力,一些民办幼儿园为满足家长的要求,选取小学一年级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进行教学,安排的课程内容“小学化”倾向严重。这种忽视儿童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积累的课程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难以为少数民族女童入学后的学习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的对策

  (一)鼓励民间力量创办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指出:“各级政府应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事业的发展。合理规划并办好教育部门举办的示范性幼儿园,同时鼓励社会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积极探索非正规教育形式,满足边远、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目前来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数量缺口很大,因此在国家整体投入做到逐年增长的情况下,仍应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来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资源供给广泛地存在于社会之中,市场和民间能够对其供需作出及时的反映,能够作出政府所不能做和做不了的事情。由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学前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和完善正规与非正规形式相结合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注重非正规形式的学前教育,可以弥补政府学前教育投入资金的不足,较好地满足社会多元化的学前教育要求,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此外,政府也应当以部分拨款方式扶持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并在管理和评估上适当放宽条件,支持一些机构规模较小、设备相对简陋且师资水平较低,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少数民族学前教育需要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

  (二)加大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

  幼儿教育投入不足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办学经费困难的主要原因。大量研究表明,面向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投入所获效益是最高的。目前来看,我国幼儿教育财政投入具有偏向城市,偏向公办园,扶强不助弱的特点。国家对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投入不足,缺乏政策性的倾斜或保障,教育资源在地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弱势群体和正常儿童之间分配不公。这既不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机会的获取,也不利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建立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的教育经费筹措体制,以确保学前教育办学经费的充足;另一方面,应当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在政策与经费上给予倾斜,包括特殊的经费扶持和政策优惠,设立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女童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并制定一些配套措施,保证这些女童接受学前教育权利的实现。

  (三)将义务教育延伸至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阶段

  目前来看,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大多收费不高,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低收入家庭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这往往成为少数民族女童难以接受学前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国家在不具备普遍实施全免费义务教育的条件下,为缩小不同地区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现象,对边远农村地区和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制定免费教育和教育资源优先配置的政策是完全可行的。为此,可以考虑将我国的义务教育向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女童教育领域进行延伸,通过立法及实行教育经费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政策来支持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发展,如通过制定特殊政策,将少数民族女童免费学前教育纳入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近期工作目标,并进一步将之转化为政府行为,保障少数民族女童接受免费学前教育政策的落实。

  (四)培训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提高保教质量

  幼儿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少数民族女童学前教育的质量。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师资水平较低的现状,应加强对其幼儿教师的师资培训。发达国家对无专业学历背景的幼儿教师通常通过培训的方式提升其教学水平。对于少数民族幼儿教师培训,政府在管理上应采取更积极、更灵活的方式,如在提供免费的师资培训等方面提供扶持,由政府或是一些教育项目出资,通过研讨会、培训班、现场参观、外出观摩、在职进修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或是由当地政府组织幼教专家和优秀幼儿教师,深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诊断性听课、指导性评课、示范教学、专题讲座、座谈咨询等,面对面地对当地幼儿教师进行细心辅导与帮助;还可以将优秀幼儿教师的示范课制作成光盘,送给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师,方便其观摩学习。

  (五)改革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增加民族教育的内容

  幼儿教育是与人类并存、与民族并存的,不同民族的幼儿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当呈现本民族的特色。从本质上来说,孩子健康发展的需要构成了幼儿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幼儿教育课程的实质就在于提供给幼儿适宜的、能促进幼儿发展的知识经验和活动。对于少数民族女童来说,课程所提供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和他们的认识经验相联系,是他们熟悉且能够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和顺应、理解和表达的。因此,课程必须反映与少数民族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优秀文化传统、节日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幼儿教育应当注意从当地的人文背景出发,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结合幼儿特点开发适合本民族幼儿的乡土教材和园本课程,并以先进的经验为参照,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本园幼儿发展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逐步形成适合本地本民族幼儿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六)广泛推行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并行的双语教育

  双语教学对于少数民族女童学前准备的有效性有着特殊的价值。入学后,语言文字的障碍是少数民族女童学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学龄前的西北少数民族女童在家庭和社区中多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而进入小学学习全国统编小学教材时,由于学校教育一般采用汉语教学,少数民族女童在汉语言文字学习方面便面临着从零开始的严峻形势。所以,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期的女童生理、心理变化较快,智力发育要早于男童,模仿能力强,且学前期没有更多的课程压力,此时进行双语教育,可使少数民族女童较早地掌握汉语言文化,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根据少数民族女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女童学习汉语的兴趣与信心。据了解,新疆计划启动2009年至2012年7地州及9县市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建设项目,拟建设2114个少数民族“双语”幼儿园,以满足广大少数民族幼儿接受“双语”教育的需要。这一举措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典范。

  (七)对少数民族女童父母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大量研究显示,儿童的学业成绩与家庭的支持度呈正相关。家庭中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知识及教养技巧都可能对孩子的学业成绩具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西北女童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对女童家长的培训与教育。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发现,西北少数民族家庭普遍贫困,学生父母文化程度很低,无力指导儿童的学习,在女童教育上持有比较保守的观念。在教育方法上,由于没有儿童教育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存在对儿童的学习能力要求过高或过低,不善于积极引导,否定性指令性的语言过多以及压制儿童的兴趣等问题,这些都应当引起教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相关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应当通过各种方式使少数民族女童家长接受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如通过开家长会、举办培训班、家庭访谈、发放家庭教育手册等多种方式,鼓励女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增进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关心女童的成长,建立公正的性别观念,从而为少数民族女童接受学前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