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家教研究

由孩子“失真”看幼儿园“家园误会”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12日
作者:唐海妹     来源:海南省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

   和谐良好的家园共育是幼儿园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于是家长工作也成为了幼儿园园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家园共育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家园冲突、家园纠纷层出不穷,严重地影响了幼儿园家园工作的顺利开展,究其原因有很多,而由于家长们太过于信任幼儿的话,认为孩子天真无邪、不会有不良的动机等想法则是罪魁祸首。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是否该对孩子的话不加“过滤”就深信不疑呢?如果不是,那应如何对待这种现象呢?在本文中,笔者将就这些问题结合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案例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先请看下面的一个案例吧:
   在我们班,月月是一个聪明而又乖巧的女孩,平时在班上的各方面的表现都得到老师们的赞赏,比如上课的时候很积极地回答问题、集体活动的时候也很踊跃地参与、午睡的时候能够自己打理床铺之类的事等等,总之,可以说,大多数时候跟很多小朋友比起来她真的是不需要老师多费心思。可是,有一天早晨,月月的妈妈送她来园的时候,在教室外面徘徊了很久,后来竟然很不开心地来到我们老师面前反映了这样的情况:月月回家说在幼儿园老师不给她汤喝,而且分馒头的时候总是给她最小的!听了她的话,我在心里狠狠地捏了一把冷汗! 要知道在我们班,就餐时从来都是老师分好餐然后再让小朋友自己排队过来端回去座位上吃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督促幼儿顺利进餐。可是月月怎么能那样说呢?我们都挺纳闷的,尤其不解的是馒头不都一样大吗?怎么可能给她的是最小的呢?当时在她妈妈面前我们都没有做太多的解释,只是将我们组织幼儿就餐的做法向她解释了一翻,后来她还是讪讪地走了。其实班里出现了这种状况,我们都会去调查清楚,以便给家长以明确的答复,避免他们由于心中的阴影而对老师产生不信任。所以在接下来的几次就餐中,我们特别留意月月的表现,果然不出所料,有一天午餐时,她趁老师不注意将汤倒进盥洗室的水沟里了,当时我们的主班老师立刻用数码相机将事实拍了下来。当天下午月月的妈妈来接她的时候,我们拿出了“录像”给她看,这次那个家长终于惭愧地连连向老师道歉,一场误会终于雨过天晴。

   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类似于月月这样的事情时时有发,这种事情虽然说不是很大,但是如果处理不妥,总会让家长和老师处于尴尬的局面。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来就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何必要弄得双方都不开心呢?我觉得这其中,涉及三方面的因素:家长、孩子和老师。在此,我就上述案例对幼儿园的“家园误会”问题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在诸多的家园纠纷案例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孩子总是喜欢有意无意地夸大事实,甚至撒谎,家长则是一味地不加过滤地听信,以至造成家长和老师之间尴尬局面的形成,并在心里形成阴影。即使这其中有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事实:家长总是爱子(女)心切,对孩子所说的话从来都是深信不疑,而不会去思考一下其中的可靠度。(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我并不是鼓励家长去怀疑孩子,而是说家长应该对孩子的话要细斟细酌,而不是一味地听从)。我们都相信:“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天使”。但是如果我们机械地理解这句话的话,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像上述案例中的没必要的误会,甚至伤了和气。我们往往习惯地认为,孩子是天真的、纯洁的,不会骗人,不会有不良动机,所以孩子说的话都是“真话”,我们进而可能把孩子说的“真话”当成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作出判断、决策和行为,结果常常会造成上述案例中的尴尬局面。这是一般情况下,我们成人对孩子的话的看法,外人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爸爸妈妈呢?

   可是,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是否注意到,你们的孩子也只是个人,而不是“神”,也更不会是“天使”啊。既然是“人”而不是“神”,他就会具有人的特质,如果一定要说出个差异的话,那可以这样理解:孩子是一个尚未发展成熟的人,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常常把现实与理想混为一谈,把自己和他人混为一谈。因此,当孩子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有的是他亲眼“看见的”;有的是他“听说的”;有的是“想象”出来的;有的甚至是别人的亲身经历,但他统统都“占为己有”,而且,孩子说话还特别容易受别人的暗示。据有关研究发现,孩子与同龄孩子交谈比与成人交谈所说的“真话”要多,因为成人暗示的技能比较娴熟,可见,孩子的言语常常“失真”。既然孩子常常会“失真”,并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误会和纠纷,我们的爸爸妈妈应如何去认识、协调与应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求善”而不“求真”。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星期一一大早,锋锋就在妈妈的陪同下去老师那里“兴师问罪”,说是杨曦用剪刀把锋锋的刘海剪短了一截,老师一看顿时傻了眼:锋锋的刘海确实被剪过!同时也很郁闷:在班里,老师们从来不让幼儿擅自拿剪刀的,即使偶尔由于上课的需要而使用也是用完了就放回到幼儿不能轻易拿到的地方,可是锋锋的头发怎么被剪掉了呢?为了确定事实,老师便再问锋锋到底是谁帮他剪的?是什么时候的事?这一次锋锋不再说是杨曦剪的了,而是又换了另外一些无辜者,而且每次的说法都不一样,这回他妈妈也急了,在旁边不停地“鼓励”他说“实话”,可锋锋还是否认了之前的说法。这到底是谁剪的呢?锋锋的妈妈犯难了,老师也被搞得一团雾水,于是这件案例也就不了了之,但是家长和老师之间又都留下了阴影。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孩子往往根据成人的暗示线索而东倒西歪,导致“说了好几次,答案都不一样”最后只好不了了之,但是,家园之间结下的心理疙瘩却形成了,这种“疙瘩”让人别扭,影响了彼此的透明和家园沟通质量。
既然孩子具有特殊的身心发育特点,他们往往会在成人的不适当暗示、追问下话语“失真”,而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家长们在这种时候最好就不要像追求真理那样“较真”,在“澄清事实”上钻牛角尖,因为这样做的真实目的和结果是“楸”出责任者,必然导致家园双方情绪对立、关系僵硬,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不良影响,适宜的做法就是齐心协力,集中注意力做好善后工作,从正面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加固或重建彼此之间的诚信。


   其次,家长应避免“兴师问罪”的态度和行为。
   前面已经提到过,幼儿园是以为家长、为幼儿服务为宗旨的,只要幼儿在园一天,他们的联系就不会中断,而在这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之间经常会遇到由于幼儿自觉不自觉的“失真”而引起的各种小误会、小摩擦。如果本着“求善”“不求真”的原则,使问题得到解决,家长和教师都对孩子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家长就忍气吞声,不与幼儿园交涉。我个人认为,家长应该尊重幼儿教师,并给以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在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础上与教师保持沟通,要尽量避免动辄“大动干戈”、“兴师问罪”的不适宜的做法和态度。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我们的幼儿教师呢?难道就不值得尊重、理解和爱戴吗?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先冷静下来,理智而柔和地维系良好的家园关系。


   最后,父母要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知道,孩子的话语“失真”往往是自觉不自觉的,对于这个问题,父母该如何去引导和教育呢?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从我做起,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诚信榜样。这种例子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都并不少见,《曾子杀猪》的故事就是古代父母为孩子树立诚信榜样的例子,这曾给过我们很大的启发。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给孩子树立起诚信的好榜样,既然打针是痛的,就不要骗孩子说:“打针不痛的,真的不痛!”这样的话是没有意义的,因为针一扎下去,孩子马上就会痛得大哭大叫了。因此,爸爸妈妈应该把实际情况告诉孩子,并对孩子说些鼓励和安抚的话。此外,家长不要随便许诺,既然许过了就要去实现,否则会让孩子认为说谎很正常,无形中从家长那里学会了说谎,因为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因此,父母在要求孩子诚实的同时,也务必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致,诚实守信,对孩子或他人的承诺要认真履行。


   鉴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幼儿家长比较直接地参与了幼儿园教育幼儿的工作,而由此引发的家园纠纷和矛盾也相对较多,虽然本文中所提到的案例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但也足以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家园误会、纠纷时时有发的不争事实!如何去化解这些不必要的纠纷,减少家园矛盾,不仅仅需要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它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我们非常期待着一种和谐、健康、良好的家园共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