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国外幼教 > 特色项目

考察德国幼儿教育后的反刍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03日
作者:陈晓娟

 

      非常有幸参加了由南京市教育局组织的首批赴德培训团的考察和学习。走进德国,不仅让我近距离地了解了它的历史、文化、宗教、政治等,更让我感受到德国人对教育的理解。我发现德国的幼儿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崇尚自然

  (一)利用自然环境开展教育

  德国很多幼儿园都比较小,外观看上去并不像一个幼儿园,没有气派的大门,也没有豪华的设施。但当你走进去。就会被它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吸引。我们去的时候,正是深秋,放眼望去,满是金黄的树木、绿色的草坪。在这样的氛围中,身心充分放松。教室里没有华丽的装饰,却随处可见秋天的自然景物。老师们把这些景物如一片秋叶、一个松果、一团蒲草。或布置在孩子的桌上,或悬挂在教室的一角,或随意摆放在窗台边,使整个教室充满了生机。孩子们自然地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户外场地上,原生态的运动器具,绿茸茸的草地,激发着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沙、土、木、石等材料,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尽情地与它们接触、相互作用,每个孩子都玩得非常投入和兴奋。德国幼儿园园长的两句也让我印象深刻:“没有不好的天气。只有穿着不合适的孩子。”“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每一棵树能让孩子爬上去。”这些理念与行为,切实体现了福禄贝尔对幼儿园的解读:幼儿园就是孩子的花园、乐园。

  (二)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教育

  德国的幼儿园一般不根据幼儿的年龄分班,而是将各个年龄段的幼儿混编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自由组合做游戏,相互玩闹。充满了和谐和快乐。仔细想来混龄教育确实有它的优势,大孩子照顾小孩子。既可以减少教师过多指令的情况,又能在自然状态下,更好地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发展。对于中国幼儿园的实际状况来说,混龄编班可能不太实际,但是多组织一些混龄活动对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还是非常有益的。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很多德国幼儿园的教室里,都有独立的区域,他们称为安静角。安静角是半开放的,里面有柔软的垫子和抱枕,还有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孩子们可以在里面抱娃娃、翻跟头,做任何不危害自身安全的事情,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哪个孩子想独处,可以自行进入这个区域。教师不会干涉他,但会格外关注他。这种设计能够起到帮助孩子独自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作用,同时也给教师提供了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为进一步的支持性帮助提供了可能。其实独处是让精神放飞,安静角让幼儿有独处的可能,把幼儿独处的需求合理化。

  二、彰显人性化的幼儿教育

  (一)尊重孩子的特点和生长规律

  对于德国的幼儿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玩,通过玩来学,教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幼儿园的活动基本都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教师十分尊重孩子们的天性,幼儿可以自己选择、决定参与哪一个活动。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中。也能充分感受到对孩子天性的尊重,除了小组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孩子的户外自由活动。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孩子们学会了坚强、勇敢、互相帮助。对于午餐和午睡,教师也很尊重幼儿的意愿,由幼儿自己决定何时用餐,怎么用餐。午睡是想睡的幼儿自行去睡觉。不想睡的幼儿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内安静游戏,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反观我们的一日活动,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和控制下的集体行动,幼儿只能做教师允许的事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德国同行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二)关注孩子心理和情感需求

  通过参观的几所华德福幼儿园,我了解到他们教育思想的精髓:每个人从出生到成为稳定思想的人要经历不同的阶段,每7年为一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特殊的教育手段。0岁~7岁不能过早地智力开发,因为他们还处在生命动力的发展时期,日常活动更应关注情绪、心理、意志的成长。所以在幼儿园里,教师为孩子创设了充满爱的环境,让孩子快乐健康地生活、游戏,把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落到实处。同时,他们安排固定的生活节奏,不断地重复再重复,这样一方面让孩子自己知道每天到幼儿园做什么,同时也给孩子一种心理安全感。他们强调各种活动的交替要一张一弛,这与我们提出的动静交替原则看起来很相似,却有着本质区别,它不是指内容和形式的交替,而是从孩子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出发的交替,真正做到了以幼儿为本。

  在德国,非常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也设有一些专门机构专门安置这些孩子,比如SOS村。一些不能在父母身边正常成长的孩子被送到这里,工作人员模拟爸爸妈妈,与孩子组成不同的家庭。他们以爸爸妈妈的身份与孩子共同生活、进行适宜的心理疏导,让孩子经过几年的生活。能正常离开。开始新的生活。这不仅是开展心理教育的有效措施,也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

  三、注重内在质量的幼儿教育

  (一)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

  仔细审视德国的幼儿教育,看似散淡。却值得品味和推敲。尤其是由大学教授和一线教师历经10年共同制定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有400多个指标,这些指标具体、明确,操作性强。这些评估指标不是理念要求,而是行为指标,教师在实施活动过程中,可以根据指标明确自己该如何去做。在这些指标中,印象较深的有很多。比如安静睡觉时间,幼儿自己铺床单、寻找床位,这是对孩子自主能力提升的要求。教师观察每个孩子的生物钟,了解他们吵闹和安静的节奏,为他们量身定制睡觉的时间和方式,体现教师对孩子生命的呵护。在语言能力发展领域具体列举了三种幼儿绘画后教师的语言沟通方式,语言用于指令、语言用于表述信息和语言用于激发幼儿想象的不同情境效果,让教师明确面对不同情境应该如何去做。这样的指标能更切实地指导教师的实践行为,真正地提升每一个活动的质量。

  (二)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

  玩具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材料。在德国幼儿园中,教师们充分发挥玩具的作用,激发孩子的创造潜能。幼儿园多提供组合式和模块式的玩具,让孩子自己拼装、组合,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园提供的娃娃是没有五官或是可活动的小五官,让幼儿自己根据情节和场景来想象它的表情。甚至有的幼儿园两个月内不提供任何成品玩具,只提供各种材料,调动孩子内在驱动力,让孩子自己询问和发明创造,与同伴在一起交流、想办法。所以在很多幼儿园的玩具柜中,随处可见孩子自制的作品,体现出较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实践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将会起重要的作用。这些举措让我们惊叹,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此次学习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它留给我的收获和思考却是长久的。与德国教育相比,很多理念我们都只是知晓,而实实在在地把这些先进理念注入到我们的实践行为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应该真正以孩子的需求作为教育基础,让幼儿园成为孩子尽情玩耍和健康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