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心理健康

幼儿园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

发布日期:2011年11月14日
作者:韩秀华     来源:北京大学幼教中心

   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谈一谈自己的见解和具体做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
   教师是幼儿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幼儿心理发展有易感染性,他们很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在老师和幼儿相互交往过程中,如果老师心理失常或心理不健康,那么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把一些不健康因素传染给幼儿,进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6岁学前儿童处在心理成长和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上还不成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也处在萌芽状态,很容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性格特点。所以,幼儿教师不仅要懂心理知识,还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去感染幼儿,做到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生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二、尊重幼儿,培养幼儿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
   尊重儿童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 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证。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相信幼儿,及时捕捉幼儿的闪光点,使他们扬长避短,使每一个幼儿都认为自己将是有用之才。教师要以愉快、喜悦的情绪感染幼儿;细心了解幼儿的需求,并给以恰当的满足。这样可使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以积极地态度来尊重幼儿,认真地聆听他们的诉说,并做出积极的反应。如:点点头、微笑、询问、运用鼓励性的言语,身体的接触等表示。用足够的耐心引导幼儿多想多说,防止幼儿产生恐惧、忿怒和紧张等消极情绪。使幼儿感到与教师交流中有一份被关注、重视的尊重感,幼儿一旦有了不愉快的事情,教师要设法尽快消除这种情绪,恢复他们愉快的心境使幼儿情绪稳定和愉快。

   幼儿希望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有了爱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他们的情感真诚而脆弱,极易受到伤害。他们对老师往往会有依恋感,希望老师会像妈妈一样喜欢自己,甚至亲亲自己或抱抱自己。当有这样的要求但并未得到满足甚至受到讥笑时,幼儿就会感到自卑和胆怯。如果老师在课间、游戏、午休时间,和孩子们说说笑笑,偶尔抱一抱,亲一亲,这些小小的动作,对幼儿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会幸福地认为:老师喜欢我,老师和妈妈一样好。幼儿这种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就会感到安全、愉快,自然就能保持良好的情绪。

   三.鼓励幼儿,使幼儿充满自信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是非观念模糊,不会正确评价自己,只 能通过成人的评价了解自己的情况,成人的评价对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和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幼儿认识自己的长处,获得自尊和自信。

   教师要经常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以“权威”压制幼儿,而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交往,并在幼儿缺乏自信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平等地接受幼儿的观点和态度。要经常对儿童的行为作恰好其分的肯定和鼓励。肯定和鼓励对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对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适当引导幼儿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引导幼儿发现同伴的长处。使幼儿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幼儿才能形成乐观的、积极的对自我的态度和信念,才会变得乐观、自信。

   四、创设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幼儿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以自身为主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对于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创设良好的环境是满足幼儿需要,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纲要》提出“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在一定的关系条件下形成其思想、感情、行为和作风的。幼儿健康的自我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成的。教师应当努力为幼儿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 应用爱心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树立良好的班风。在与幼儿交往时,教师要把自己与幼儿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成为班级的主人。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摆脱自我中心,逐步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适应集体要求。教给他们一些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帮助他们获得正确的交往技能。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下,幼儿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人际关系亲密、安定、平等、合作。

   五、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品质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既会有愉快的创造,又会遇到各种挫折。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确理解挫折,才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主动接受新事物,承认并敢于面对挫折的信心。让他们意识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的。我们应当让幼儿逐步经受磨练,有目的地去培养幼儿的耐挫力。比如说通过远足、劳动、竞赛、批评、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幼儿摔伤,擦伤等情况。这时教师应尽可能平静地对幼儿说:“没关系,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老师这样的行为给幼儿很好的暗示,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对未来。
   
   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出畏缩、退却、逃避等行为。在孩子遇到困难退却、逃避的时候可以有一些批评,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为不忍心、舍不得孩子受委屈,就不愿意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当然,在孩子承受挫折的时候,我们还是需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给他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应满足 幼儿的合理需要,培养和发展其积极的情感。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敢于放手,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以促进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健康发展。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年7月)
                    2、《儿童教育学》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