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父母课堂

让孩子在相互模仿中健康成长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24日
作者:林洪新乔爽

     小雪今年三岁,琳琳今年两岁半,她俩是姨姐妹。每逢假期,两个孩子会在一起玩。小雪和琳琳都爱吃雪糕,以前,家人都是根据她们的喜好买雪糕。可最近家人只能买两根完全一样的雪糕,因为在分雪糕时,两个孩子往往会选择相同的雪觏在选择玩具上也是一样,一次,家人给她们买了两种玩具,在选择玩具时,两个孩子都要同一种玩具,一起玩还不行,令家人很无奈。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她们的行为?

  首先,家长要学会识别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不要将模仿行为与孩子的嫉妒、攀比、无理取闹等其他行为相混淆。模仿行为是一个孩子做什么,另一个孩子也跟着做什么;嫉妒行为是往往伴有攻击、哭闹等行为表现。如果家长错误地将相互模仿看成是某个孩子的嫉妒或攀比,认为这是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平时爱吃的你不吃,就挑人家爱吃的要,无理取闹,那么,他们就有可能采取错误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可能就是拒绝孩子的要求,放任孩子的哭闹,认为这样可以改正孩子的一些坏习惯。相互模仿是孩子之间学习与交流的重要方式,家长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利于孩子的学习,甚至是阻碍孩子的学习。同时,家长的错误处理方式也可能会对孩子以后与同伴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家长要正确理解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别的孩子拿什么,自己的孩子就拿什么,别的孩子做什么,自己的孩子就做什么。当自己的孩子模仿别的孩子的行为时,有些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个性,缺乏主见。而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往往导致他们对孩子的模仿行为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有一次,琳琳和邻居家的小孩在院子里玩,邻居家的小孩玩泥,琳琳也去玩泥,邻居家的小孩去骑小车,琳琳也骑着自己的小车跟在后面,大人们就开玩笑说琳琳是个“跟屁虫”。其实,家长的玩笑反映了他们对孩子模仿学习的错误理解。孩子的观点和主见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慢慢形成起来的,没有模仿的基础,孩子是无法与人交流和形成个人的观点的。孩子只有在和同年龄伙伴玩同样的玩具时才可以相互模仿,并实现真正的交流。因此,如果家长理解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了解相互模仿的作用,那么想促进孩子的交流能力,让这个年龄的孩子和平共处,家长最好给他们准备几件同样的玩具。

  在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中,孩子们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而这些习惯改正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家长可以利用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来改正他们平时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在吃饭这个问题上,小雪比较挑食,而且吃饭还需要爷爷奶奶追着喂,而琳琳平时吃饭不挑食,并且养成自己拿小勺吃饭的习惯。当两个孩子在一起时,家长可以利用孩子之间的相互模仿来改正小雪不良的吃饭习惯。例如,在吃饭时,家长可以给小雪和琳琳都准备好相同的饭菜和小勺,让他们坐在一起吃饭,有意夸奖琳琳的行为,说:“琳琳真乖,能够自己吃饭,不用妈妈喂。”同时,家长还要鼓励小雪模仿琳琳,对着小雪说:“你看琳琳多厉害,能够自己拿小勺吃饭,小雪和琳琳一样乖,也会自己吃。”这样,小雪可以通过模仿琳琳慢慢地改变自己的不良吃饭习惯。孩子的模仿是没有判断力的

  模仿,他们能够模仿其他孩子的好行为,也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因此,家长要注意孩子的模仿内容,并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强化。有一天,小雪和楼下的一个小男孩抢小车玩,小男孩没抢到,就骂了句脏话。回家之后,如果有人惹小雪不高兴了,她就会说一句脏话。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偶尔说句脏话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些家长听见孩子突然说句脏话觉得比较好玩,可能会表现出兴奋的表情,这些态度和行为方式实际上都是在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的不良模仿呢?小雪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也不明白它的好坏,此时,家长一定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当听见孩子说脏话时,家长应该告诉孩子这是一句不好的话,好孩子是不说这种话的,家长还可以采用“漠不关心”的态度处理孩子的言语,假装没有听见他说的话,这样孩子也觉得这句话没意思,慢慢地就不再说脏话了。此外,要想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可供模仿的正确榜样。

编辑:cuck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