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事业发展 > 历史与现状

从不同类型幼儿园经费收支状况看城市学前教育的发展

发布日期:2011年06月18日
作者:张亚军陈群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摘要]不同类型幼儿园的经费收支状况表明不同类型幼儿园的办园成本不同,其中自收自支型公办园与差额拨款型公办园都因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而运转困难,资金十分紧张;小区配套民办幼儿园的成本开支最大,在良性运转模式下需较高收费方能维持。生存的压力迫使前两种类型的公办园不得不在实际运作中扩大班额,举办举趣班,压缩教师工资、福利及公用开支等;而对利润的追求与对尽快回收成本的迫切希望也促使民办园在实际运作中扩大招生,尽力压缩教师待遇与公用开支。可以说在政府投入与扶持十分匮乏的情况下,无论公办园还是民办园都面临着生存的困难与无奈。为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应积极承担起发展学前教育的职责,一方面全额投入、全力办好城市公办园,使之能切实发挥示范与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和引导民办园良性运作和发展,将民办园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在对幼儿园评级分类、财政性经费投入与分配等方面使之享受与公办园同等的待遇。虽然目前城市一般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但是以家长的较高经济负担为代价的,未能充分体现学前教育的普惠性质与公益性,因此未来城市学前教育的发展仍应致力于优先保证适龄幼儿学前教育的基本普及,这需要政府有相应的政策和经费保证,同时合理利用社会力量,根据居民收入水平让家庭合理分担成本,营造全社会共同办好学前教育的局面。

  [关键词]幼儿园经费;运营成本;分担机制;良性运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百姓对于学前教育提出的建议最多”。事实上,近年来,学前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每当新学期开始时,城市学前教育“人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更是不断被媒体报道。但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听得更多的则是办园者面对经费投入不足的困境与无奈。不难理解,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对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有限,而社会力量投入要追求合理的回报,在此背景下,幼儿家长分担了学前教育成本的绝大部分。那么,在城市中,一所普通幼儿园的运行到底需要多少经费的支持?怎样的投入水平才能既满足百姓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又保证家长分担部分在普通家庭经济条件承受的范围之内?现以合肥市城区为例,本文拟通过对幼儿园运营经费收支情况的分析,探求城市学前教育正常健康发展的条件与机制。

  一、自收自支型公办幼儿园经费收支情况分析

  A幼儿园创办15年,是安徽省一级一类幼儿园,属于合肥市最优质的公办园之一。幼儿园的性质是自收自支性质的事业单位,园舍、设备等资产在创办时由政府一次提供,但所有运行资金自筹。2008年,安徽省对公办幼儿园收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不同类型的公办园每学期收费在100~2000元之间,省一级一类幼儿园最高上限为每学期2000元。按照此收费标准上限,以当前幼儿园6个班级,180名幼儿计算,每生每学期2000元的保教费,该园年收入共计72万元。该园现有管理人员2人,会计、出纳、保健各1人,教师12人,保育人员6人,食堂3人,门卫1人,全园合计27人。在支出中,工资按教师每月人均2000元,保育员每月人均582元计算,共计47.78万;福利按教师年人均5000元,保育员年人均2000元计算,共计10.5万;为员工购买各项保险及按工资额5%比例缴纳公积金,共计18.27万。人员支出与社会保障两项合计支出76.55万。已然入不敷出,亏空4.55万。而按照省一级一类园的标准运作,教师培训、公用支出、教育投入、基建维修等各项还要支出55.6万。由此可见,该幼儿园一年的资金缺口是60万元。

  很明显,按照这种各项收支都符合标准的运作模式,该幼儿园将无法生存。为此,该幼儿园在实际运作中不得不扩大班级规模,由原先的平均班额30人增加至35人。这样该园学费收入增加为84万。除此以外,根据《合肥市幼儿园申办实验班兴趣班特色班管理办法》的规定,该园经申报核准后在正常教学实践以外还举办了兴趣班,并适当收取了一些费用,但这一收益在扣除相应的成本之后,节余并不多。资金的窘迫使该幼儿园在人员支出上不得不有所缩水,如工资按良性运作模式下的80%发放,福利减半,保险、公积金按最低标准办理,其余费用也大幅压缩。如此下来,该园才得以勉强维持生存(详见表1)。

  

  由此可见,自收自支型公办幼儿园在现实中面临诸多困境,由于经费极其紧张,其实现良性运作的可能性大打折扣。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类型的幼儿园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收入的增加只能依靠增加学费或者扩大班级规模,而即便如此,其支出也需要降低标准才能维持生存。这种类型的幼儿园在一定时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受制于人类逐利的本性,其支出的增长必然会带来对收入增长的需求,而其办园成本都由家长负担,长此以往,这种不合理的成本承担机制必然会引起家长的不满。同时,随着班级规模的扩大,教育质量势必难以满足家长的要求。因此,这种办园模式必然难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