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幼教研究

有效运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内容

发布日期:2011年05月26日
作者:江云     来源:河北省玉田县第一幼儿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农村随处可见的自然材料具有直观性、可取性。这些自然材料能给幼儿充足的创造空间。 一是充分发掘并利用农村特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美术活动内容;二是让幼儿通过美术创作活动与大自然及农村生活尽情对话,让幼儿充分接触自然、接近生活,在活动中体验“快乐”情感,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可供幼儿操作、欣赏的优质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优质的自然环境,如美丽而和谐的田园风光,多彩多姿、颜色不同形状各异的花瓣和叶子,五颜六色的果实、果皮,粗细长短不同的草叶、秸秆,孩子们百玩儿不厌的沙石、泥土等,这些自然材料除了具有自己独特的几何形状和天然美色外,还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二是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如各种各样的草编、柳编、泥人、剪纸、扎染等,这些民间传统文化,不但丰富了幼儿活动的内容,拓宽了教师的视野,而且密切了幼儿园与家长的关系,彰显了幼儿园的特色;三是掌握各种技能的人才,在农村蕴藏着许多掌握各种技能的人才,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民间艺人,聘请他们成为教师中的一分子,不但使他们娴熟而独特的技艺有了正规的传授场所,还让孩子们学到了地道的民间技艺。

   那么,如何运用这些丰富的可供幼儿操作和欣赏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展美术活动,并引导幼儿做出赋予童趣的幼儿作品呢?笔者认为需要处理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范例与幼儿创作的关系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幼儿活动,过去单一模仿教师范例的教学方法遭到了质疑甚至被大家摒弃。如果使用范例怕阻碍幼儿个性的张扬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使用又会使幼儿的创造仅停留在思维和语言表达阶段,使美术教学出现了无限制的放任而不能顺利开展。如大班《好玩的石头》活动中,当形状各异的石头摆放在操作台上时,幼儿会马上回应,“能做小马、做恐龙、做飞机、做大炮……”,他们的情绪非常高涨,但随着操作活动的开始,幼儿的情绪会急剧降温,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相关经验和必要的引导,不知道从哪儿入手能做出自己想像的作品,这时就需要老师必要的引导。范例的使用关键是适时、适度,教师的行为应“导而弗牵”。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一些在农村幼儿美术活动中使用范例教学的方法:

    1、多个范例同时出示。这种范例的出示,会让幼儿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又能避免幼儿看范例时单一模仿的思维模式,出现千篇一律的作品。如在大班组织的《好玩的石头》活动中,先组织幼儿看石头作品展,当幼儿被作品吸引时,教师要鼓励孩子们去观察作品的神态、表情以及装饰的不同,引导幼儿研究不同范例的不同做法,从中获得经验,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新,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这种范例的出示意在激发幼儿参与创作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2、分步演示范例。此方法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如《水果蔬菜小精灵》活动,当幼儿看到颜色不同的水果蔬菜时,会说出很多能做的作品,他们会很激动,此时要保护好幼儿的创作热情,处理好进行分步示范的时机,将幼儿进行创作的相关经验巧妙地传递给他们。就如在幼儿情绪高涨的时候,教师从众多的蔬菜水果中选取硬度适中的胡萝卜:

  “刚才小朋友们的想法特别好,你们猜我能用它做什么?”
 “轮船、小房子、飞机、高楼……”
 “仔细看我在做什么?”在这节儿胡萝卜下面插上四根长度一样的树枝问:“猜一猜我做的是什么?”
 “小板凳、大马……”
 “真的吗?快来看我的作品又变了。”继续在这节儿胡萝卜的右上方,用树枝儿再竖着插接一节儿胡萝卜问:“我在做什么?”
 “小椅子、长颈鹿……”
 “有的小朋友已经猜出啦,谁说的对呢?”在刚插接的胡萝上,再横着插接一节儿(左侧对齐)。
 “真的是一只长颈鹿,小朋友看这只长颈鹿还缺什么?”
 “鹿角。”
 “用什么材料来做鹿角呢?”
 “用小树枝、花枝儿……”
 “还缺什么,用什么来做?”
 “还缺眼睛,用豆粒儿、花生仁儿、花子儿……”
   在一片争先恐后的发言声中,一只长颈鹿真的出现在了幼儿眼前。在整个范例演示的过程中,幼儿一直在积极发表着自己的观点。既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创作的热情,又将连接经验及材料的选择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了幼儿。这种范例的出示意在激发幼儿的求异思维,建立创作相关经验的连接。

   3、图谱式范例。这种范例意在培养幼儿的看图意识和幼儿学习的方法。将抽象的要求转化为直观的图谱,如在折纸活动中,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看分步实例图折纸的意识,中班引领幼儿学会看折纸图与分步实例图相结合的图谱,用分步实例图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图标的意义。当幼儿掌握了部分图标的使用方法后,大班的幼儿就能看图折纸了。图谱式范例的操作方法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折纸教学中教师折一步幼儿跟一步的现象。

   4、探索性范例。当幼儿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后,把材料直接交给给幼儿,让他们自由创作,以幼儿之间的作品做范例,引导幼儿互相探索,相互学习。如秋天可以和幼儿一起采集花瓣、叶子等,它们颜色鲜艳、形状各异,幼儿不停地摆弄着、商量着,不一会儿,光用月季花的花瓣他们就做出了《秋游的毛毛虫》、《七星瓢虫》、《狐狸偷葡萄》、《小蝴蝶的家》等栩栩如生的作品,这时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这些作品,再把观察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并进行表征。这种范例意在引导幼儿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培养幼儿间的合作意识。

   范例的出示不但不会阻碍幼儿的思维,反而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灵感。并将美术创作中所需要的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适时、适当、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幼儿。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赋予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培养了幼儿学会学习的方法,保护了幼儿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也就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二、设计构思的经验与幼儿创作的关系
   幼儿的创作离不开设计与构思的相关经验,教师要能及时发现、了解幼儿的创意和想象;不论幼儿的作品像不像,首先要从抓住幼儿作品的神态这一点来提升幼儿,引领幼儿逐步学会设计,丰富情境的表现力,进行有机的整合,幼儿设计、构思的相关经验大体分以下几种:

   1、因其形状而造型的经验。它是幼儿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构图、色彩、造型来完成具体作品,从而表达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自然材料天然而又独特的几何形状,能激发幼儿因其形状而造型的灵感。每一种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创作出不同效果的作品,如孩子们根据石头各不相同的颜色、精美的纹理、明暗不同的光泽以及不同的质地与形态,表达着自己对对周围环境与生活的认知和情感;又如,同一种形状和颜色的康乃馨花瓣,孩子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在一幅作品中展示出不同的效果。有的自然材料软硬适度,可塑性强,也能很好的满足幼儿造型需求,如高粱杆、水果、蔬菜、泥巴等。

   2、要有布局的经验。幼儿作品的布局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大体有以下几种:单独摸样、中心布局、线条布局、左右布局、上下布局、“八”字布局等,这样层次递进,逐渐使幼儿的作品布局丰满。这些经验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但不能强加于孩子,要在幼儿发展的当前水平上给于适当的引导。比如《帽子被风吹走了》,小朋友们开始就在画面的最下方只做了一个背面的头,使得整个画面布局下重上轻,于是教师根据画面进行引导,“它在做什么?是在向上看么?”“它在看帽子。”“帽子在哪里?”“帽子被风吹走了。”于是在画面里又出现了一顶漂亮的帽子,使得整个画面上下饱满而有内容……

   3、色彩搭配与装饰的经验:鼓励幼儿大胆用色,在与自然材料对话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幼儿色彩搭配与装饰的经验,巧妙的运用自然材料的天然美色进行艺术创作。如幼儿将各种豆子、小麦、花生、稻草杆等通过贴贴、画画、剪剪等形式,做成漂亮的项链、衣服、小吊饰等;将各种形状的叶子制作成标本或挑选叶脉较明显的叶子进行涂色、拓印、拼贴练习;将萝卜、土豆、红薯、黄瓜等装饰成各种小动物、小玩具,既好玩,又可以布置活动室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的作品色彩丰富了,同时熟悉了不同质感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4、要有选择材料的经验。在操作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材料,作品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那么如何帮助幼儿掌握选择材料的经验呢?关键是要让幼儿成为材料的主人,首先要引导幼儿参与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其次是活动室的材料要向幼儿开放,第三发现有的孩子举棋不定时,教师要适时的给于建议,引导幼儿从材料的软硬、颜色、质感等不同角度学会自主选择。

   三、正确评价与幼儿创作的关系
   活动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在活动过程中的引导性评价,教师对幼儿的作品不要过多干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或外向活泼好动或内向寡言文静,这造成他们对作品的感受、表达能力各不相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作品评价启发和引导使内向的孩子能大胆的表达自我,使外向的孩子能做的粗中有细,帮助孩子学会观察生活。那么如何进行评价呢?

   首先要关注幼儿作品主体的神态和形态。教师评价作品时,不能只用“棒”、“好”、“像不像”等这些词汇,语言应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如孩子想画一只小狗,只画了长长的身子就不知道怎么画了,此时需要教师的引导:“你画的小狗身子长长的,它是在伸懒腰吧,它伸懒腰时头是什么样的?尾巴呢?”经常这样评价既能引导幼儿顺利完成作品,又能激发幼儿日常观察的兴趣。其次,在评价时要关注情感和情趣,要倾听孩子的语言,从幼儿语言上能反映孩子的情感态度。再次,要关注情境和情节,在了解了作品的情境与情节之后,重点帮助幼儿抓住作品的神态,从而提升幼儿的创作水平。

   其二,完成作品时的提升性评价,通过幼儿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使幼儿在互看、互评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互评使自己的作品赋予了新的含义,价评他人的作品时,又感受了不同的作品,找到了自己作品的不足,评价气氛活跃而又轻松,既使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又进一步激发了创作与表现欲望,拓展了幼儿的求异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去超越。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