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儿童发展 > 社会性发展

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特点

发布日期:2011年05月02日
作者:刘丽英刘云艳

  [摘要]幼儿抗挫折能力是幼儿适应社会环境所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存能力,是儿童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7名3~5岁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表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发展趋势,3~4岁可能是幼儿抗挫折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幼儿抗挫折能力;年龄差异;性别差异

  一、问题提出

  挫折(frustration)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者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时,由于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反应。幼儿抗挫折能力即幼儿忍受、抵抗和排解挫折的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方面。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是其健全人格形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㈦我国关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而出现的。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挫折及挫折教育、抗挫折能力的基本含义、影响因素以及挫折产生的心理学基础和挫折应对策略等方面,研究对象多为青少年,较少涉及幼儿。而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挫折理论和幼儿挫折的产生及教育对策。鉴于此,本研究将着重探讨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特点,以为幼儿抗挫折教育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河北、山东、江苏等7省市选取16所幼儿园的3-5岁幼儿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40份,回收问卷525份,回收率为95.56%,其中有效问卷为507份,有效率为93.89%。被试中,小班儿童141人,男童86人,女童55人;中班儿童167人,男童84人,女童83人;大班儿童199人,男童111人,女童88人。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采用《幼儿抗挫折能力教师调查问卷》(自编)。该问卷包括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两个维度,由23个题项构成,包括19个正式题、2个测谎题和2个关于教师观念的题项。问卷采用四点量表法,用分值1至4依次代表幼儿最消极、比较消极、比较积极和最积极的挫折反应。问卷后附有一个用来了解幼儿挫折反应的原因和动机的开放式问题。问卷的同质性信度为0.8318,分半信度为0.7640,问卷各因素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除“生活排解力”外都在0.70以上,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30至0.60之间,且各因素之间的相关低于各因素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可见,本研究自编《幼儿抗挫折能力教师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问卷以邮寄的方式发放给7省市16所幼儿园的62位教师,由教师从所在班级随机抽取不超过10位的幼儿,依据其近半年的表现填写。所有数据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年龄、性别特征分析

  以年龄、性别和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为自变量,幼儿抗挫折能力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年龄差异极其显著(P<0.001),性别差异不显著,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见表1)。

  (二)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年龄差异

  对幼儿抗挫折能力在年龄水平上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幼儿挫折耐受力的年龄差异极其显著(P<0.001),挫折排解力的年龄差异十分显著(P<0.01)(见表2)。进一步分析发现大班幼儿的抗挫折能力最强,中班幼儿次之,小班幼儿最弱,幼儿抗挫折能力的总体发展趋势表现为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强。

  为进一步分析幼儿抗挫折能力各维度的年龄差异,对挫折耐受力和挫折排解力分别进行了年龄差异的多重比较。结果发现,小班与大班幼儿挫折耐受力的年龄差异极其显著(P<0.001),小班与中班幼儿挫折耐受力的年龄差异十分显著(P<0.01),而中班与大班幼儿挫折耐受力的年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小班与大班幼儿挫折排解力的年龄差异极其显著(P<0.001),而小班与中班、中班与大班之间的差异不显著(见表3和表4)。

  LSD多重比较进一步显示小班幼儿与中班、大班幼儿的抗挫折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小班与大班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P<0.001),小班与中班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P<0.01),而中班与大班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见表5)。这一结果表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发展不是均速的,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幼儿抗挫折能力在3-4岁期间发展速度最快,3-4岁可能是幼儿抗挫折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此外,对一阶因素的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幼儿生活耐受力和学习排解力的年龄差异极其显著(P<0.001),学习耐受力、交往耐受力和生活排解力的年龄差异显著(P<0.05),而交往排解力的年龄差异不显著(见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