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父母课堂

教育专家:盲目的教育投资是种浪费

发布日期:2011年04月10日
作者:孙云晓     来源:《孩子》

  案例中小杰父母的教育投资是非理性的。主要表现为:

  1、过于倾向投资热门的学校、专业或是大众热衷消费的教育领域;

  2、重数量轻质量,以为投入越大收益就越多,盲目加大投资力度;

  3、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盲目地跟从和攀比;

  4、主观臆断,不尊重孩子意愿,漠视孩子选择教育的权力;

  5、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忽视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育投资的非理性行为不仅会导致投资效益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影响孩子受教育的质量,孩子在接受家长的硬性安排后,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最终可能导致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进而对今后的就业、生活等造成不良影响。

  教育投资是一种特殊投资,孩子是个成长股,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要求更加理性。

  选准目标

  主要是看孩子爱好什么,而不是家长自己想要孩子学什么。家长不能重自己的意愿而轻孩子的需要,因为孩子是独立的、有意识的、有思想的个体,父母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兴趣、个性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和能力。

  选对时机

  是指一定要在孩子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极度渴望的内在需要的时候去投资,而不是先投资再逼着孩子去学。如果孩子还不想弹钢琴,家长就投资给孩子买钢琴,并逼着孩子去学,那么孩子要么应付差事,要么反抗不学,家长良好的愿望反而会换来负面结果。

  合理分配

  学习的提高、智力的发展属于教育,但孩子的道德品质、劳动技能和情绪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家长在进行教育投资时,一定要遵循全面发展的原则,合理地分配资金,以保证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

  适当投入

  现代家长的观念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以为只要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条件,孩子就能成才。其实不然,据“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的研究表明,80%的孩子来自生活不富裕的工农家庭。教育是一种产业,必须要有投入,但绝不是越多越好,只有量力而行,把钱花在刀刃上,才能真正实现效益,盲目的投资只能是一种浪费。

  案例2:实际收入与教育投资愿望产生冲突

  钟先生今年38岁,从事工厂管理工作,年收入65000元;妻子自己下海经营了一家小店铺,每年纯收入大约35000元;夫妻俩有一个10岁的儿子巍巍,巍巍活泼可爱、身体健康。

  钟先生在一年前购买了某保险公司的重疾分红险作为夫妻俩的医疗保障,缴费年限20年,年缴保费9000元。考虑到孩子未来大学的教育开支,夫妻俩在儿子出生不久后即为儿子投保了一份儿童教育险,缴费18年,年缴保费3650元。

  夫妻俩在东莞市一次性购买了一套小户型的住房,价值24万元。家中现有活期存款150000元;股票投资15000元;店铺投资20000元。家庭每年生活开支18000元;用于巍巍教育上每年的总投资为60000元,包括给孩子买玩具的6000元、上4个兴趣班的24000元、实验学校的费用20000元以及请家教的10000元。

  夫妇俩很重视儿子的教育,可是目前的投入已经是最大极限了。想想儿子现在还读小学,经费就已经这么紧张,以后上中学、大学的费用更高,那岂不是会更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