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发展现状

幼儿园教师园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与对策

发布日期:2011年01月16日
作者:郑绍红何昌昊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摘 要]在幼儿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对园对园文化认同的缺失正成为一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文化缺少认同、个体内化缺失和可操作性不强。幼儿园教师文化认同缺失的直接原因是幼儿园文化传递过程中信息重构与信息编制的背离,间接原因则包括园文化与自我意识背离、园文化与内隐概念背离、隐性制度与显性制度背离、教育实践与园文化背离等,应该从幼儿园文化领导、教师、制度等多个维度增强幼儿园教师对园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幼儿园文化;幼儿园教师;文化认同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的精神支柱,能够给幼儿园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支持。所以,在当前的幼儿园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幼儿园文化的变革与重构被视为关键的着力点。但在当前的幼儿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严重的幼儿园文化认同缺失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一、认同缺失:幼儿园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幼儿园教师对于园文化的认同,是教师个体或群体对其所在幼儿园的文化予以认可、接受并使自己同化于园文化的过程。当前教师对园文化认同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幼儿园文化缺少认同、个体内化缺失和可操作性不强等。在当前幼儿园文化建设实践中,一些幼儿园的文化并没有得到教师的认同,导致教师对园文化的漠视甚至抵制,从而使园文化失去了在教师层面的合法性,教师对幼儿园文化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这也就导致一些幼儿园的园文化没有实现个体化,真正植入教师的自我结构之中,而是停留在口号化、文本化的水平。此外,园文化具有明显的行为特点,本应渗透进幼儿园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但在当前幼儿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一些幼儿园的园文化与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两张皮,实践抛弃了理念,脱离行动的幼儿园文化则显得苍白无力:最终变成一种空洞、虚无的文化空想。

  二、教师园文化认同缺失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信息重构与信息编制的背离

  园文化在幼儿园的创造与传递过程是一个信息传导过程。我们将园文化的各种物质实体建造和制度建立等视为园文化的信息编制过程,而将群体成员对园文化的理解与建构视为对园文化的信息重构过程。在园文化的信息编制过程中,幼儿园领导者(有时也包括了部分其他成员)会将想要倡导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附着于幼儿园环境、设施、服饰等物质形态,以及办学理念、教学规范、管理制度、行为守则等精神形态。而在园文化的信息重构过程中,教师会以自己的教学、交往等活动为基础,对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园文化进行认知、选择和建构。这两个过程没有必然的一致性。如果教师进行园文化信息重构时采取了部分否定或完全否定的态度,使得园文化载体承载的文化信息部分地或完全地被阻隔于教师的个体文化之外,就会导致园文化认同缺失的直接后果。

  (二)间接原因:背离的多种可能

  园文化编制者与教师之间的“意义结构”差异还可能导致多种背离,如园文化与教师自我意识、内隐概念的背离,隐性制度与显性制度的背离,教育实践与园文化的背离等。个体的自我意识影响着个体对于外界信息重构的基本特征。当园文化以某种信息的方式传达到幼儿园教师个体时,教师在自我意识的作用下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选择,其中与个体需要和自我意识相背离的部分就可能会遭到个体的舍弃。同时,如果园文化与幼儿园教师群体的内隐概念相冲突,也会很难真正进入教师群体组织之中。此外,对园文化来说,显性的园文化制度是容易建立的,但是有了制度并不等于形成了制度文化,如果制度没有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同,就会导致隐性制度缺失,而潜规则盛行,管理行为必然一片混乱。受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为了追求办园效益的最大化,现在很多幼儿园经营管理者不得不将关心的重点从教育角度转向经济角度,跟着家长跑而不是引导家长,在教育实践中有意或无意地放弃了自己的园文化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教师必然也很容易接受以经济为导向的观念,而放弃园文化的教育价值观,出现教育实践与园文化的背离。

  三、增强教师园文化认同的策略

  一位园艺师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大花园,最后需要在花园里修一条小路,他设计了很多条路线,却拿不定主意。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在花园里踩出了一条足迹,园艺师就沿着这条足迹铺了一条小路,人们都认为这条小路修得好。这条小路之所以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因为它是大家自己走出来的。园文化的建设也一样,要使园文化真正得到教师的认同,就必须让教师感觉到园文化是他们自己的。

  (一)赋予园文化主体特征

  要增强园文化的认同,首先需要从园文化领导的层面,赋予园文化主体特征:1.协调性。园文化应该主动寻求与地域文化的协调,植根于幼儿园教师生活的地域文化之中,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幼儿园更要重视这个问题;2.多样性。园文化必须从教师的多样性出发,转变将教师看成是同质群体的观念,充分考虑教师的多样性产生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诉求的多样性;3.民主性。要把民主作为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通过灵活、有效的多种形式,赋予教师主体地位,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他们参与和创造园文化的精神,由全体教师参与选择,最终形成协商之后的共同方案,使园文化变成大家共同的主张。

  (二)融合园文化与教师内隐概念

  无论是否被教师自己所认识到,教师的行为其实都受到其自身某种“内隐概念”的影响。比如,教师群体中通常会存在着一些“教师的假设”,诸如“关于教师角色的假设”(如潜在地认为“我是管束学生的人”)、“关于家长期望的假设”(如潜在地认为“家长惟一的期望就是孩子成绩好”)等,这些假设是教师内隐概念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也会对园文化建设产生影响。因此,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教师内隐概念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借助教师的内隐概念帮助实现园文化的认同。为此,一方面要排除教师的不合理甚至错误的内隐概念对于园文化的排斥与冲击,另一方面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先进的、正确的园文化渗透到教师的内隐概念之中。

  (三)融合园文化与教师文化自我意识

  文化认同源自于个体的文化自我意识,而文化自我意识的凸显则源于个体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程度。为增加个体既有文化标准与幼儿园文化要求的和谐度,教师应拓展自身的文化意识,按照学校环境的要求调用、重组原有文化行为,并在教师同伴交往和园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同化、顺应幼儿园主流文化价值规范,部分消解个体原有的文化成分,建构起与园文化相适应的文化心理及其行为模式。从这个角度讲,园文化也应该主动寻找与教师文化自我意识的共同点,以使园文化实现与教师个体文化自我意识的顺利融合。

  (四)增强程序正当性和执行力度

  园文化制度要得到教师群体的认同,就必须符合制度产生的程序正当性,即必须经过民主、公开、合法及固定的程序,在民主的氛围中由多数人共同协商制定。“幼儿园公正民主的管理能使教职工从心理上认同组织,体验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并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主动性。”如果园文化制度的制定本身就没有得到教师群体的认可,或者其制定过程甚至为教师群体成员所不知,而仅仅是园文化领导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构想出来的,那么园文化制度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也就难以得到教师群体的认同。另一方面,“园文化制度一旦形成共识,就应严格执行”,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否则制度里写一套:实践中却搞另一套,使制度成为张贴在墙上的摆设,必然会损害园文化制度本身的严肃性,最终会被教师群体遗忘,也就无法实现通过制度建设与实施形成良好园文化氛围与认同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谢 翌.马云鹏.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3)

  [2]明 铭.一个诠释性典范:霍尔模式,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6)

  [3]吉 标.制度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的必取之径.中国教育学刊,2007,(2)

  [4]黄绍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学前教育研究,2006,(6)

  [5]季 苹.“学校文化”的反思与再建.人民教育,2004,(2)

  [6]杨 骞.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相关因素分析.教育研究,2009,(1)

  [7]胡发稳.哈尼族中学生文化认同及其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

  [8]吴春榕.对当前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学前教育研究,2005,(12)

  [9]刘长海.呼唤学校文化自觉.人民教育,2009,(7)

  [10]黄翠萍.以教师为本创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文化.学前教育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