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发展现状

周念丽:中国幼儿园教师的“好心”

发布日期:2010年09月01日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无论是在黄河流域还是在长江沿岸,无论是在塞北还是在江南,幼儿园教师给小班幼儿喂饭、整理衣衫的情景都是托幼机构常见的一道“风景线”。为如厕后的幼儿把衣服塞进裤腰里,为起床后的女孩梳理头发的情景,更是中国幼儿园教师寻常时刻的寻常举动。

  中国的幼儿园教师为什么会如此“好心”?细思之,这与中华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儒家学说深入人心有关,也许正是这种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保教行为。同时,可能更与教师对自己责任感的认知有关。近段时间,笔者每到一所幼儿园都要随机找几位教师询问一下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为孩子喂饭、塞衣服、梳头这些行为的。迄今为止,笔者尚未听到教师对此作否定回答的,他们几乎都认为这是幼儿园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

  幼儿园教师这种责任感的自我认知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外因分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教育评价标准,二是家长的判断和要求。在目前的教育评价标准中,教师是否能认真、勤恳地为幼儿提供服务,特别是为托班和小班幼儿做好喂饭、穿衣等生活方面的照顾工作,是评价他们工作责任心的重要指标。如果一位教师做不好这些工作,就有可能被认为是工作责任心不强,甚至会被看成是职业倦怠的端倪。来自家长的判断和要求,也是教师形成这种“好心”的重要原因。如果家长知道教师在自己孩子上完厕所后没把他(她)的衣服塞到裤腰里,没有为自己那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将饭菜吞咽下去的孩子喂饭,或许就会对这位教师产生微词,“维权”意识强的家长或许还会状告这位教师“玩忽职守”。

  从内因分析,这与幼儿园教师秉持的儿童观和对自己的工作定位有关。一方面,他们或许认为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打理自己生活的能力,成人应竭尽全力给予照顾,于是,他们自觉担负起为幼儿喂饭、塞衣服、梳头等责任。另一方面,为了符合教育评价标准以及家长的判断和要求,教师们也会努力地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生活照顾。

  然而,值得我们思量的是,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把幼儿应该自己学会担当的责任都扛到教师自己肩上的缘由归因,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虽说从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看尚未有相关实证研究,笔者不敢妄加评论,但深恐有以下两种可能性存在。

  其一,以外显的便捷的“负责”代替内隐的费时的促进。相比要根据不同幼儿特点采用不同策略和方法来改变幼儿的厌食偏食,来克服幼儿因家庭教育等原因而形成的咀嚼、吞咽困难,来激发他们吃饭的兴趣,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等费时费力而又难以被人看到的专业的艰苦努力,直接把饭喂进幼儿嘴巴里、直接为他们整理衣衫可能便捷得多,可能讨好得多,因为这是立竿见影的,也是可以有目共睹的。

  其二,近期的取悦成人影响将来儿童的独立。教师的那些保教行为可能更容易取悦那些拥有教育评价权和可以提出种种要求的家长,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会影响儿童将来独立担负责任能力的发展。如果儿童在早期就习惯于把自己最起码的生活小事都交由别人负责的话,那么要让他们在更为重要、更为复杂的社会大事上担负起责任来,很可能会使他们因为早期责任感学习的欠缺或延迟而倍感困难。

  把儿童培养成富有责任感的世界公民,是世界学前教育界已达成的共识。希望教师的“好心”不会成为幼儿学习独立生存技能的羁绊,希望教师对幼儿衣、食行为的代劳不会由于过度而延迟幼儿责任意识和能力的形成。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编辑: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