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幼教资讯 > 各地要闻

“好教师”定标准引热议

发布日期:2010年07月19日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教育部制定教师标准引关注与探讨

 


 

      教育部近日通过官方网站发出一条消息,称“我国教师教育落后50年”、“绝大多数老师不合格”报道严重失实。辟谣很快,因为 “失实报道”掀起的声浪已颇受关注,放下 “合不合格”不说,舆论突现对当下教师素质存在的普遍质疑。辟谣消息同时透露,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等,称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教师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

  这一点上,倒是和“失实报道”中提及的《教师教育标准》有吻合之处。该报道称,标准最快年底出台,会提高教师的入职标准,将教师工作的重心转向 “授之以渔”,同时要改善现在我国中小学老师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

  “辟谣”和“失实”有实有虚,但激起的讨论却一样实实在在:制这些“标”能产生多大的改变?听听一线教师怎么说。

(素 描:宋溪)

 


  素质,是问题吗?

  “现在有点求全责备了”

  陈然(化名,北京某重点高中教师,班主任)

  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作出来的,但就我周围的现实情况来说,不是这样的。

  现在老师们搞科研,一方面是自己教学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可能有点功利,就是评职称、写论文,而且还要有课题。现在从我们学校的角度来说,特别支持搞科研。

  不读书这事,从我内心来讲,还是挺渴望学习、提高自己的。但有的时候确实顾不上,需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情。例如当班主任,各个方面事情都要负责。

  老师们之间是应该多交流,可是这种交流的机会也不是很多,时间也不允许。

  现在带两个班的课,又当班主任,就感觉挺疲惫的。学校里很多班主任都说,如果要有专职班主任就好了,那样大家都能专注于自己的学科,能够深入钻研。现在有点求全责备了。

  “各级培训是应付,提高成绩才有用”

  林伊(化名,北京某初中教师,班主任)

  老师现在还是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读书、研究、合作都是为了提高和创新,这都要学校的支持,不应该只是老师个人的行为。如果学校只专注学生成绩,那么老师搞这些就看起来太另类了。

  这课题那课题的,对教学没什么帮助,对学生成绩也没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方面又要学生成绩,一方面又要老师搞这搞那,最后这些行为又不计入考核,老师的积极性也受挫啊。

  现在我倒是经常参加各级培训,占用了时间,但是感觉对教学没有什么帮助,就是应付。如果能够提高学生成绩,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我才会觉得培训有用。

  廖祥兵(北京普育学业素质成长中心主任,青少年成长规划研究者)

  强调现在的大多数教师“不读书、不研究、不合作”不太合适,我觉得这是不理解老师。

  现在教师上课以及完成的教学任务,完全是按照教委的规定还有学校的计划,包括小升初、中考、高考,老师们压力很大,他们首先得把这些工作完成。同时,上课的时间要减少,因为要给学生减负,可是学生升学的成绩又得考好,这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啊。

  标准,能期待吗?

  “所谓标准行不通”

  林伊:所谓的“教师教育标准”行不通。考试方案不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仍然是那一套的话,只改变老师的评价体系有什么用?

  我们学校老师压力很大,学生不愿学习,都是老师逼着学生去学,老师的评价要和学生的成绩挂钩啊。

  再说,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是好,可是最后怎么评价和衡量老师的能力呢?

  老师当然希望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前提是真的可以实施。

  “大多数老师愿意改变”

  陈然:我倒觉得颁布这个标准是个好事。这些标准提倡“授人以渔”,我身边的很多老师已经开始这么做了,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跟标准不矛盾。

  不管现实条件有什么约束,如果对学生有好处的话,大多数老师其实很愿意改变教学方法。即使这些标准会造成很多老师不合格,那也没什么可怕的。因为任何一项改革都得经历一个过程,这个标准也应该允许现有的老师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吧?否则去哪儿找那么多合格的老师呢?一个标准把大多数老师都否定了,也不是很现实。

  改变,何处发力?

  “理想的评价体系应当是各尽其才”

  陈然:对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很多老师都不是很满意。既然学生可以因材施教,那么老师为什么不能各尽其才呢?有人擅长做辅导工作,他可能适合做班主任或者心理辅导老师;有人可能在技术方面有长处,就去专门教某一学科。一个人不可能在各方面都在行,对于老师也不能那么苛刻。

  所以评价体系需要有一个改变,最理想的是能关照到不同老师的特点和长处。而比较普遍的期望,就是这个评价体系应该侧重老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不是只靠学生的分数。

  老师们肯定不希望那种硬性的、数据式的、把什么都量化的评价,其实教育本身就有很多不可量化的东西。

  “中长期教育规划出来了

  那就是我们的短期目标”

  廖祥兵:如果高考没有变化,还是拿着应试教育作评判的时候,家长的需求一定是要去迎合考试的,这时拿出这个标准说要让老师“授人以渔”, 让教师单方面改变,这里就存在矛盾。

  如果说新高考改革和现在“教师教育标准”方向是一致的,我觉得这套标准推行起来还比较好,反之就要看如何协调矛盾了。

  一线教师真的懂得怎么教育、什么适合孩子,科研机构肯定应该听取他们的意见,甚至拿着现在没成形的标准去做试行,在试行过程中去改,去发现问题。不能拿教育改革来牺牲孩子们的时间,要确立实验区和实验校,先进行实验再推行。

  中长期教育规划不是出来了吗?我觉得那就是我们的短期目标。

  [围观]

  @郑渊洁:今天听说教育部为此辟谣,感到辟谣多余。大多数教师是否合格公道自在人心。人民期盼的教改不是谣言。

  @网友:高中教师埋怨初中教师水平低,送去的学生不会学习;初中教师埋怨小学教师不负责,只会乱收费加重学生负担;小学教师埋怨家长对孩子太惯养,不配合。到底谁是谁非?我觉得整个社会,所有人都应该负责任吧?

  @网友:老师应该彻底实行分级制,并进行一年一评,由学生来评为主,教育局现场听课为辅。让那些授课水平高的老师真正的被选出来。并实行级别工资,拉大级别工资的差距,让混日子的老师没法过下去!

  @liu021965:从教15年来看到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看到孩子的懒惰不愿学习,看到现在教材越来越变态的难,考试也越来越难,现在又出一个标准,还真不知道如何当一名教师了,现在的教育问题不应该只是在教师身上。

  @人间四月天:看一个产品是否合格要看它以什么作为标准。标准都没谱儿,三天两头瞎变,怎么会有合格产品出现呢?干了26年了,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没谱的领导,没谱的专家,没谱的标准!

  @香山红叶飘 :弱弱滴问:现在有多少学校领导、乃至教育部的领导合格?有多少领导在读书、研究、合作?

  (来源:北京晚报 主笔:秦亚堙   编辑: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