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社区家庭 > 社区教育

社区学前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01日

      《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建立在以社区为依托的、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组合形式。北京市新街口街道就如何开展社区学前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试图为城市街道推进学前教育社会化的工作提供参考。
        一、发展社区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背景
      (一)关于社区学前教育
        社区学前教育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地方党和政府领导下,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逐步实施学前教育的社会化、社区化。近几年,社区学前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悄然兴起,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关注。那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时代视角去看待和研究社区学前教育呢?我们的理解是:社区学前教育应该是一种地域性的全方位的大教育。它把一个地区的幼儿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社会的大环境之中,通过完善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为社区内的儿童或全体居民设置全面充分的教育设施和教育活动,形成多层次的、多内容的、多种类的社会教育和服务。同时,加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使本地取得幼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并在社会经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显然,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社区与教育的一体化。
       (二) 新街口街道开展社区学前教育的实践背景
        北京市西城区作为国家级科技先导、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将社区学前教育纳入“西城
区教育社会化示范工程”总体设计中,全面推进对社区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据西城区1997年统计,全区共有学龄前儿童24500人,入托儿童15400人,入托率为63 .1%,另有外来人口学龄前儿童4000余人,据预测,今后入托率也不会有大的提高,也就是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有近40%的学龄前儿童的保育教育工作将在幼儿园以外通过非正规教育形式来完成。这种现实状况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根据西城区幼教工作“九五规划”的要求,到20世纪末,学前儿童的受教育率要达到98%。要实现这个目标,如何把未入托散居儿童的教育纳入社区教育整体计划之中,便成为需要迫切探索并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西城区从1997年开始重点研究了对散居儿童的教育。
       新街口街道作为先行试点,于1996年开始探索发展本地区学前教育的道路,1997年底,新街口地区将0至6岁未入托散居儿童科学保育活动正式列入西城区和区科委可持续发展实验项目。
        二、新街口地区开展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
       经过几年的探索,新街口街道的社区学前教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总体特点是街道办事处统一领导、统筹协调,居委会和幼儿园紧密配合,以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以幼儿园为基地,全面、系统地对辖区内散居幼儿及其家长实施教育。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具体特点:
       (一) 两级领导认识和政府行为到位,保证社区学前教育自上而下顺利进行
区及街道办事处对社区学前教育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是社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区政府、街道办事处这两级领导利用政府的行政力量传达思想、精神,部署工作,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自上而下层层推进,保证社区学前教育的顺利进行。
在新街口地区开展社区学前教育的过程中,两级政府始终起着统一领导、组织协调的核心作用。活动开展之初,两级领导就统一思想,成立社区学前教育领导小组,责成办事处文教办主抓日常工作,并拨出专款用于各种活动的费用支出。至此,新街口地区的社区学前教育在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政府行为的直接参与下,得到了层层落实和推进。
       (二) 形成社区学前教育三级网络体系,使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由上而下层层推进、有效
运行
        在新街口地区学前教育的三级管理网络中,首先,新街口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府,充
分发挥其综合管理行政职能,对社区学前教育实行集中统一的领导,保证社区学前教育工作方向明、思路正、目的清;其次,街道辖区内的三个街道幼儿园和32个居委会在办事处领导下通力协作,共同开展对散居幼儿及家长的教育工作。为了方便散居幼儿及家长就近参加活动,新街口地区按东、西、中三片划分了社区学前教育基地,将幼儿园与该片区居委会联合,对散居幼儿进行分片管理、分片包干,共同负责对所在居委会幼儿的管理与教育,把工作落实到每一户散居幼儿及家长身上。这样就形成了街道办事处领导、组织、协调,幼儿园和居委会配合、执行,将社区学前教育工作在散居幼儿及家长身上落实的层层推进、有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三) 将家长工作作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切入点,面向社区所有学前儿童,改善家庭教育
质量
        新街口街道在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工作时,重视与家庭教育工作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宣教家长,提高家庭科学育儿水平”的活动:幼儿园制订《家庭教育情况调查表》和《幼儿发展情况调查表》,通过居委会主任发到各家各户,对本地区散居儿童及其家庭教育情况作摸底调查,为有针对性地宣教家长提供依据;幼儿园与居委会携手合作,开办家长学校,成立辅导站,由社区学前教育专职教师每周五下午去各辅导站进行授课;针对家长文化偏低、家庭条件差的“家教薄弱户”,幼儿园派“校外辅导员”(由幼儿园各班班主任兼任),和各居委会妇女主任一道入户指导;幼儿园定期出刊家教指导的刊物;组织家长参加“家教征文比赛”,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发动家长参加幼儿园邀请的专家教授的讲课和各类教育部门组织的讲座和活动。
几年来,新街口街道将家长工作作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切入点,取得良好成效。通过学习,家长对家庭教育更加重视,愿意主动学习科学育儿的理论和方法,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每次基本全勤;“家教征文”中反映出,家长无论在教育观念还是在教育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四) 幼儿园成为社区学前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
        幼儿园是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为社区所有、社区所治、社区共享。因此,幼儿园在社区学前教育中要成为保教中心、儿童活动中心、家长咨询中心、资源共享,共建文明社区,发挥幼儿园的智力支持和文明辐射作用。在新街口地区的7个幼儿园(市立2个、机关2个、街道3个)中,街道办事处所属的街道幼儿园成为社区学前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作用,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面向散居幼儿及家长的教育活动,成为社区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
在家长方面,主要是宣教家长,提高家庭育儿水平。在散居幼儿方面,为散居幼儿创设受教育的环境和机会,保证散居幼儿的两个参与:一是幼儿园内的活动,吸引他们参与;二是针对散居幼儿的活动,保证他们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利用,不仅家长、孩子从中受益,幼儿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首先是幼儿园宣传了自己,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和信任,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表现为:幼儿园的生源大大地增多,每年秋季都能保证充足的生源,以至于招生工作结束后,不少家长还在登记排队。其次,幼儿园的教师在开展社区学前教育的活动中,深化了对社区学前教育的认识,提高了业务能力,整个教师队伍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五) 发挥居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发展社区学前教育与居委会工作相结合
        居委会是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基层群众组织,对周围的住户、居民很熟悉,也很了解,这为社区学前教育的的管理和宣传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新街口地区的社区学前教育开展得顺利而富有成效,与居委会作用的充分发挥不无关系。1998年文教办与妇联协作,发动居委会共同开展社区散居幼儿教育工作。他们利用人员熟、联系方便的有利条件,积极向居民宣传,帮助搞摸底调查,发放资料,及时向办事处和幼儿园反馈散居儿童家庭现状,提供实施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居委会主任之间、居委会与幼儿园之间定期组织研讨活动,互相交流经验,探讨新的工作方法。居委会作为幼儿园与散居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社区学前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
        三、社区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在新街口地区五年来社区学前教育的实践探索中,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强化街道办事处职能,社区学前教育管理社会化势在必行
        1. 幼教机构的参与有待加强。
       与自负盈亏的街道幼儿园相比,具有优越条件的市立园和机关园的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在社区学前教育中没能发挥它们作为正规教育机构的主导作用,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两点:①街道办事处受旧的部门化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仅对下属的街道园实施行政管理职能,而对教育行政部门下属的市立、机关园,只限于宣传、号召,从而造成辖区内的2所市立园和2所机关园没有被纳入社区学前教育的管理网络。②区教育局与市立、机关园有直接的行政领导关系,但区教育局幼教科对自己的定位更侧重于业务指导,而忽视了其作为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部门所应有的综合管理、社会协调等宏观管理职能,这导致其对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疏于管理、组织不力。
         2.各驻地单位的力量未被调动起来,还未形成全社区共同关注和支持社区学前教育、关注儿童成长的大教育氛围。
       各驻地单位是城市社区的丰富资源。要动员和发挥这些社会力量,使全社区形成人人为社区学前教育出力的社会风尚和合理机制,建立起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的新型社会环境,就得从根本上打破旧的部门化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实现社区学前教育管理的社会化。
街道办事处在实行社区学前教育管理社会化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街道办事处是我国现行城市管理体制中最终端的管理机构,其工作可以覆盖到每一个单位、部门、甚至每一个家庭。将街道办事处作为跨行业性的社区幼教事业协调机构,对于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将所有幼教机构及驻地单位纳入社区学期教育体系中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社区学期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拓宽经费渠道
        我国的社区学前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完善的道路还很长。有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和
健全是社区学前教育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目前来看,有关社区学前教育的立法极其有限,社区学前教育的开展主要靠各级领导认识到位及政府行为得力,整个社区学前教育未被纳入法制化轨道。对此,市级政府应行使其订立法规的职能,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法律责任,保证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兴教、社会各界依法支教并享有教育的权利。要根据社区学前教育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规章,并加强执法监督,为社区学前教育的良性运作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从而保证社区学前教育向着法制化轨道发展。
       另外,如何保证社区学前教育持续发展、解决经费问题也是一个关键。要着手拓宽经费渠道,改变单靠政府投入或幼儿园自筹的现状,建立包括政府支持、社会赞助及家长合理支付的经费保障机制,并将此机制纳入法规。在没有形成稳定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发动社会力量,挖掘社区内教育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同时,破除传统的教育的福利观,将幼儿园优质服务与家长合理支付结合起来,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投资”。使经费渠道的拓宽建立在牢固的社会基础上。
      (三) 解决社区学前教育中的盲点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雇佣保姆看孩子,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
的城市家庭增多。因此,如何提高保姆的保教水平,将保姆培训纳入社区学前教育工作体系,目前是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的盲点。
针对这个问题,探索城市家庭保姆的培训工作,可以尝试以下三种措施:
       1.从“源头”上下工夫,家政公司在招聘保姆时组织保姆学习婴幼儿保教知识,并进行考试,合格者方能受聘;
       2.组织退休教师、医生和、志愿者队伍,利用保姆带孩子在社区内的花园、游戏场所等地活动的时间,抓住教育契机,采用聊天和现场指导方式,传授科学育儿知识;
       3.在“家长学校”中附设“保姆培训班”,定期进行授课,保证保姆受训的系统性和持续性。这些措施的切实执行还取决于街道办事处发挥职能,协调各个部门相互配合。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街口街道社区学前教育实践的讨论分析,其先进经验和特色可以为我国其他城市街道开展社区学前教育所借鉴。但要注意,新街口街道社区学前教育模式是在立足地区实际的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城市、不同地区、不同街道,其地域特点和实际条件不同,因此不能照搬。各城市街道应当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走出一条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学前教育之路。

(作者:林鹭  广东省深圳市第六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