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理论研究

3-6岁幼儿自由游戏中交往稳定性的跟踪研究

发布日期:2010年01月22日

一、           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针对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3-6岁这一成长过程中,通过“自由游戏”这个孩子最放松、最自由、最自然的媒介所表现出的以同伴关系稳定性为特征的幼儿社会交往的情况。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中国福利会幼儿园(全托班)小班幼儿。

(二)研究方法

运用现状调查法,展开研究:

1、观察记录法:

2、现场提名法:

3、访谈法:

4、气质测量法: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针对全托幼儿在较长时间、较封闭的集体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有关同伴交往中交往范围、伙伴对象稳定性、性别趋势、交往动机、伙伴圈的中心人物等特征进行分析与讨论。

表一:幼儿自由游戏交往对象、交往频率记录总表

:人次代表,交往3次以上的伙伴人次。频率代表,同一交往对象交往次数的最高记录。

 

小班下学期

中班上学期

中班下学期

大班上学期

大班下学期

学号

人次

频率

人次

频率

人次

频率

人次

频率

人次

频率

1

1

3

4

4

6

4

7

6

5

8

2

4

5

4

7

9

6

8

7

6

10

3

2

5

3

4

3

5

4

7

4

9

4

2

3

2

4

6

6

5

8

5

11

5

1

4

2

6

3

7

4

7

4

9

6

4

6

2

6

6

4

8

11

7

15

7

3

3

1

4

4

4

5

7

5

6

8

5

7

6

9

8

9

7

12

7

16

9

4

4

4

3

4

4

5

6

5

9

10

8

8

8

9

7

13

7

16

6

20

11

3

10

3

5

4

7

5

8

4

10

12

4

5

1

3

5

9

5

11

5

13

13

5

6

8

8

9

10

10

12

9

18

14

2

7

3

5

5

9

5

13

5

12

15

3

4

7

10

7

11

8

14

7

19

16

3

3

4

6

4

9

3

10

3

9

17

1

3

2

3

2

4

4

6

6

9

18

4

9

6

8

10

10

9

13

9

18

19

5

6

6

5

8

9

7

15

7

19

20

7

4

5

6

8

5

7

8

6

12

21

6

8

7

8

9

11

10

16

9

22

22

3

5

6

4

7

4

6

8

6

11

23

5

4

4

5

5

6

5

8

4

10

24

4

5

2

3

6

5

6

7

5

10

25

 

 

6

5

7

5

8

7

7

12

26

 

 

4

5

6

7

5

7

5

9

平均数

3.7826

5.3243

4.2308

5.5271

6.0769

7.0028

6.2692

9.4915

5.8077

12.289

 

(一)   交往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而固定,同伴交往范围随年龄增长而扩大

 

 

表二:幼儿交往对象人次平均数总表

 

小班下学期

中班上学期

中班下学期

大班上学期

大班下学期

人次平均数

3.989648033

4.401337793

6.090301003

6.316053512

5.948160535

 

 

 

 

 


1:幼儿交往对象人次发展趋势图

 

 

表三:幼儿交往频率平均数总表

 

小班下学期

中班上学期

中班下学期

大班上学期

大班下学期


频率平均数

5.542443064

5.644499655

7.225143021

9.86972287

12.85185251

2:幼儿交往频率趋势图

 

表中记录的幼儿交往人次是指,在所有的自由游戏中,幼儿一般经常和哪几个伙伴共同游戏,即比较固定的交往对象(同一个对象交往次数超过3次)有几个。交往频率是指,幼儿跟这些较为固定的交往对象的交往频率是几次。

观察发现,在小班阶段,幼儿的交往对象是很随意的,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交往对象虽然很多但是都保持在3次以下,从记录中可以看出,比较固定的交往对象(同一个对象交往次数超过3次)很少,保持在4个左右,交往频率也较低,维持在5次左右。

根据观察记录分析,发展到中班年龄阶段,幼儿固定的交往对象有了扩大,尤其到了中班下学期,有了一个明显的飞跃,固定的玩伴从4.4个一下跃升为6.1个,上升了近39%,交往频率由5.6次上升到7.2次,上升百分率为29%。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同伴关系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中班下学期是同伴间交往的关键期。

到了大班年龄阶段,尤其是大班下学期,另一个现象出现了,固定的交往对象在下降,而与此同时,交往频率却显着提高升幅达30%。此数据表明,此时幼儿选择玩伴已经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固定玩伴基本稳定下来,并且交往密切,初步形成了属于自己个人的伙伴圈。

所以,经过幼儿园的3年,我们可以认为,在同伴稳定性上,小班可以称为“观望期”,幼儿由不熟悉到熟悉,交往的对象比较纷繁。中班可以称为“筛选期”,这时幼儿已互为熟悉,交往的范围、次数在不断增加,相互在尝试各种不同的组合,筛选出符合自己个性、兴趣的伙伴圈。大班可以称为“稳定期”,这时的幼儿通过中班各种伙伴组合的尝试,已经筛选出了与自己比较吻合的交往对象,伙伴圈相对固定下来,稳定性基本建立。

另一方面,综合交往对象的人数和交往频率,笔者还发现,幼儿的交往范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比较小班和大班的人次和频率,升幅分别达到58%135%,变化明显。说明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交往能力在加强,相应的,伙伴圈扩大了。

 

(二)   交往稳定性随年龄增长趋于同性化

 


女孩

小班

中班

大班

1

5

3

2

5

8

 

 

 


男孩

小班

中班

大班

2

6

10

1

4

2

 


分析:

从自由游戏中的交往性别看,小班幼儿选择同伴交往对象的性别差异不明显,但从中班开始,幼儿逐渐倾向于同性交往,尤以大班男孩的同性交往表现最为显着。笔者认为,小班幼儿的性别意识还不很明确,一次在选择玩伴时,没有明显的同性交往的倾向,愿意独自玩或与任何同伴一起玩。中班的幼儿开始有了较为明确的性别角色意识,出现了愿意与同性伙伴交往的倾向。到了大班,随着幼儿独立性的增加及认知水平的提高,幼儿更加有意识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进行交往,而且由越来越多的同性伙伴交往,尤其是男孩更倾向于与同性别的同伴交往。

观察中发现,大班的男孩与男孩在一起交往的频率超过了其与女孩的交往,多是进行一些活动量大、较为男性化的游戏,如警察抓小偷、赛车、讨论带暴力性质的卡通片等。而女孩与女孩在一起交往的的次数也远远超过了其与男性的交往频次,更多的进行一些安静或女性化的游戏,如跳舞、唱歌、娃娃家、讨论扮演仙女、公主之类的人物角色。

从观察中笔者还发现:

女孩同伴关系稳定性呈紧密趋势,单一而稳固。女孩伙伴圈的固定玩伴一般总是这几个,对象不多,但结合的很紧密,是一个固定的小圈子,没有固定的大圈子。不论是自由活动、户外活动、游戏活动,甚至是上课也喜欢坐在一起,共同游戏。且伙伴圈与伙伴圈之间的区别也很明显,泾渭分明,不会相互混淆、相互交叉。

男孩同伴关系稳定性呈松散趋势,多极而松散。男孩的交往对象相对于女孩来说,就比较繁杂,是一个固定的大圈子,其中的组合也是较为松散的,没有相对固定的小圈子,伙伴与伙伴之间经常相互交叉。

 

(三)   稳定的同伴交往圈中的中心人物

在研究中,笔者还运用了现场提名法,对被观察的幼儿进行了询问,了解幼儿最愿意和最不愿意与谁在一起玩。按每个幼儿受选次数和受据次数确定同伴交往中的两极人物,即受欢迎者和被忽视者。结果,受欢迎者10名(其中女孩6名,男孩4名),受忽视者名(男孩4名,女孩2名)。所谓受欢迎者是指较受同伴欢迎、同伴愿意与之交往的幼儿。受忽视者是指那些既不受同伴欢迎,又不主动与他人交流的幼儿。

同时,根据观察记录,笔者发现,伙伴圈进行交往是,中心人物总是固定在某几个幼儿身上,同时结合家长访谈记录,我们发现,幼儿回家向父母提及的伙伴名,也总是固定的某几名幼儿。

另一方面,根据气质测量结果,笔者发现,中心人物的产生,与之本人的气质有着一定的关联。

我们的气质测量共9项内容,分别为:活动水平(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量)、节律性(指生活、交往的规律性)、趋避性(指幼儿面对新事物或陌生人的反应是接近还是退缩)、适应性(接受新环境、新事物或人的过程是容易还是困难)、反应强度(情绪反应的激烈程度,指不高兴和高兴的反应是强烈还是微弱)、情绪本质(指幼儿平日主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还是消极)、坚持性(持续或克服困难阻碍做事情的坚持程度)、注意分散度(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反应阈(对事物的敏感度)。根据测量结果,被提名的10名中心人物,9项内容打分较高,状态分别为适中或较强。被忽视的幼儿,状态以较弱为多。

 

四、           讨论与对策

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马克思)。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信息化、多元化、开放化日益突出,人际交往更成为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儿童正是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发展的,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一切人及相互间的关系。

儿童的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同伴群体中发生的,同伴及其同伴关系的影响最为突出。由于年龄、智力、身心发展水平相近,孩子与同伴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在交往时更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出更平等的关系。同伴交往可以锻炼孩子自主、独立的能力,与同伴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都是成人所不能替代的。成人教给孩子的交往经验和行为指导,孩子要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来实践、体会和调整,并最终掌握它。

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习得的交往技能,获得的社交地位等等都为其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了基础。与同伴的交往直接影响孩子情绪、情感和个性的发展。乐于并善于和同伴交往的孩子,其情绪、情感与个性发展通常较好,反之则容易出现问题与障碍。

那幺如何培养孩子与同龄伙伴交往的能力呢?

鼓励、允许孩子拿自己的食物、玩具和用具招待他的伙伴。给孩子空间,允许孩子们单独在一起说「悄悄话」、进行「秘密」的小活动。平时鼓励孩子和小伙伴组成小组共同学习、共同游戏;节假日主动为孩子们创设机会,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游玩、一起活动。

 尊重孩子的交往兴趣,让孩子明白与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权利,处理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对孩子独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重要一步。倾听孩子的理由,允许孩子自己选择朋友。给孩子权利,允许孩子选择和同伴在一起时谈什么、做什么,并尊重孩子的选择。积极指导孩子正确处理与同伴交往时出现的矛盾,鼓励孩子自行解决问题。

    1、教孩子学会向同伴展示自己。

 向同伴展示自己,意在获得同伴接纳、进入同伴圈子、赢得同伴认可。耐心倾听、细心观察以知道同伴们接纳什么、排斥什么,这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的前奏。教孩子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势不自夸、对自己的不足不忌讳。大方、坦诚是聪明人展示自己的诀窍。鼓励孩子抓住机会、大胆展示,自信和勇气是孩子向同伴成功展示自己的保证。

教孩子学会谦虚并尊重别人,可以帮助孩子把向同伴的展示达到最佳效果。伶俐清晰的口齿表达、协调敏捷的动作技能、丰富渊博的课外知识、聪慧的大脑、灵活的反应都是孩子向同伴展示自己的财富。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培养孩子的每一优秀品质,就等于在帮助孩子积累向同伴展示的「财富」。教孩子学会向同伴的展示要适时、适度,否则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培养孩子礼貌、文明的行为,这是迈向成功展示不可缺少的金钥匙。

 2、教孩子学会宽容待人。

宽容是不计较而不是示弱,是理解而不是迁就。宽容体现的是情操、 修养,教孩子学会宽容可以为孩子赢得好心情、好人缘和健康的身心与生活。教孩子学会宽容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鼓励孩子善待生命、善待生活的每一天。身教重于言教。以宽容之心待人的父母培养出懂得宽容的孩子。

 教孩子面对非恶意的冒犯,不计较后果,学会宽容地笑一笑,化干戈为玉帛,从而赢得一位朋友、失去一位敌人。倾听别人的辩解,是宽容的开始;站在对方立场上想一想,是宽容的根本;理解、善良是宽容的核心。

 3、教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冲突

教孩子学会自己解决冲突,是促进孩子成长的必备环节。不要大包大揽地替孩子解决问题,更不能偏袒自己的孩子,那会助长孩子任性自私、蛮不讲理或唯唯诺诺、胆小退缩的毛病。解决冲突的第一步在于使冲突双方保持情绪冷静。和孩子一起对「冲突」本身进行一次全面分析:冲突的事件是什么、冲突的起因在哪儿、冲突的双方是谁、可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又各有什么利弊等等。

互惠是有效解决冲突的原则,教孩子寻找将对双方的伤害降到最低、对双方利益有最大保障的方法。解决冲突的关键往往在于沟通。教孩子学会与冲突的对方恰当、有效地积极沟通,共同协商,以达成相互谅解。学会宽容、学会理解也是有效解决冲突的重要原则。许多冲突都因误解而生,沟通有助于澄清事实,而冲突的最终解决还有赖于双方的宽容和理解。

   (作者:沈弘斐  上海中福会幼儿园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