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幼教研究

城乡幼教师资配置探析

发布日期:2010年01月04日

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竞争力之关键在于教育,美国经济委员会(由225个大公司领导人与大学校长组成)指出,美国若想在未来全球市场中竞争,其最重要的保障就是美国的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并且他们认为,相对其他投资而言,对学前教育的投资所获得的收益更大。[1]今后国家之间在科技、教育上的竞争,既不在高校,也不在中小学,而是在幼儿园。高质量的幼教师资是高质量教学的关键,推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需加强和改善硬件设施,更应全面加强软件建设,尤其是人的建设,即建设一支合格的幼教师资队伍。如果没有分布相对均衡的生源,没有合格的教育管理人员队伍,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达到学前教育均衡是不可能的。

中国学前教育的焦点在农村,农村学前教育问题的焦点在教师。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我国教师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大背景下,城乡幼儿教师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包括专任幼儿教师的学历、职称、编制及其它待遇等各个方面。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2007[2],城乡幼儿园教师逐年递增,但师幼比存在较大差异,2006年城市的师幼比为农村的2倍;城乡高学历幼儿教师比例有所提高,但城乡差距并未缩小,2007年全国学前教育农村专任教师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46.7%,比城市低了近20个百分点;幼儿园小高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有所提高,但分地区城乡差距较大,2007年全国农村未评职称教师比例为61.1%,高出城市9.3个百分点。从已有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幼教师资存在着分配不合理,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发达省市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这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幼儿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受我们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政策域管理、幼儿教师自身的求职意向及价值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发展地区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学前教育属于地方政府管理,教育经费(尤其是教师的工资)由地方政府筹措、分配,而财政税收又取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前教育在未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情况下,采取成本分担的措施,也就是说,国家、地方政府与儿童家长共同承担幼儿的教育费用。因此,地方经济发展不仅仅意味着财政收入的增加,以及对教育投入的增长,而且对吸引优秀的师资意义重大;同时对当地的农民(儿童家长)来说,其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了,家庭富裕了,其对幼儿教育的投入也会相应的增加,对于整个地方幼儿教育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调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实际增速已超过城镇居民,但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仍在扩大。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指出,过去的17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降为36.3%,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后者比前者高出近7个百分点。[3]农业部提供给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的材料称,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4]近年来,为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已作了很多努力,如农业税的取消,各种农副产品补贴的发放,以及对农民工权益的维护等,这些措施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毋庸讳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至今尚未扭转。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5]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的发展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997年,国家决定土地承包30年不变,而此次会议明确提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长久不变。这样的政策应该是农民一直都期待的,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是他们生产和生活的更好的保障,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农业。

“广大农民群众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帮助农民看准市场,适时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对于当地特有的产品,可进行深加工,逼近搞活地方经济,而且解决一部分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同时,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比如已实施的“减税补贴”政策;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挥其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以城市的先进条件为依托,带动并辐射城镇及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包括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帮助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外出打工和致富之本,如农业部组织的为提高农业劳动力就业培训的“阳光工程”,并且中央财政有专项拨款给予补助。[6]最近,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并且地方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优惠。这些都是帮助农民致富脱贫的有效方式,地方政府也要群力群策探讨如何利用已有的地区优势,推进地方经济统筹发展。推进贫困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仅本身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随着家长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需求增加,政府也会以更有力地投入,支持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幼教师资配置与政府投入的良性互动。

二、强化政府责任,给予政策、制度保障

(一)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

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既然是公共产品,就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研究也表明:面向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投入效益是最高的。很大程度上,政府投资幼儿教育都集中在教办园,且多是一些示范园、重点园,对普通园除建园初给予一次性补贴外,仅仅支出在编幼儿教师的工资,幼儿园的其他开支大多由其自身筹资支付。近年来,农村民办园的比例逐渐增加,而他们却没有得到政府的资助和支持。对于幼儿教师,无论在学历、职称,还是待遇,公立园与私立园、城乡之间都存在很大差异。我们的教育不是一味地“锦上添花”,应更多时候当是“雪中送炭”,尤其是面对城乡幼教师资差距如此之大的现状,政府更应加大财政投入幼儿教育的力度,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这并不意味着对已有示范园、重点园投入的“缩水”,也不是“削峰填谷”,而是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增加投入,增加的那部分教育经费用于投资农村学前教育,包括增加农村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将未入编教师纳入教育编制、招聘具有相应资格及学历的教师进入学前教育师资的队伍等。同时,对于幼教师资的来源,地方大学要肩负起培养当地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的重任,对于部分家庭贫困的师范类幼教专业人员可以减免学费,开通绿色通道,并给予相应的补助。

(二)国家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都表明了我国的教育事业逐步向着规范化的轨道行进,虽然说这些法律、规定适用于我们整个教育系统,也包括学前教育,但是相对其他教育阶段而言,学前教育缺少全国统一的自己独立的立法,对于已有的《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让很多利欲熏心的人钻了空子。北师大教授冯晓霞就提出,幼儿教育必须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按市场的规则运营才能实现幼儿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7]同时,政府也有必要给予民办幼儿教育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取消公办园与民办园以及教师、家长身份地位不同的儿童之间的壁垒,并建立得到各方认同的相对较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以实现幼儿教育内部的人、财、物的自由流通。因此,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也要加强对弱势群体及地区的补偿,逐步缩小因客观因素导致的师资配置的不均衡。对于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幼儿园任教的应当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比如,鼓励、支持优秀师范类毕业生到基层,给予一定的安家费、路费补助以及相应的福利待遇,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不仅仅是对幼儿教师本身的一种人文关怀,更是对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视,对农村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有益且影响深远。

三、建立、健全幼教管理体制

(一)完善体制,建立专门的幼儿教育管理机构

目前,幼儿教育管理上缺乏一个独立的机构,有的地区只是派其他部门干部监管幼儿教育,造成了学前教育的管理松散的局面。县级以上教育部门要紧抓幼教管理,设幼儿教育处或学前教育办公室,并且分派专业人士管理学前教育事物的相关事宜,管理人员不仅要懂得此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科研功底,而且还要有管理学的基本素养,建设一支集科研、实践于一体的幼教管理队伍。幼教管理人员要定期到幼儿园走访,最好能深入农村,“体察民情”,了解民众的需要以及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决策。只有了解了每所幼儿园的具体情况,我们才有资格谈及学前教育的发展,在有现实依据的基础上,再去探讨如何满足民众对优质幼儿教育的需求,以及如何调动广大幼儿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尤其是广大农村)来搞好、搞活幼儿教育。对于幼教经费的拨付应设立专项基金,幼儿教育管理部门可以设立监察组,要对各幼儿园的经费使用情况作定期检查,并对经费的流动做跟踪监督,以免挪作他用,同时,对幼儿园的经费使用情况要做详细的账目以方便查阅。

(二)严把“入口”关,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

县级以上政府要严格把关,尤其是农村,应建立严格的选聘制度、培训体系以及公平的奖惩机制和晋升制度等,加强教师的职前和职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依据有关教师任职资格,幼儿专任教师应具有幼儿师范及以上学历。上岗后,对各级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其基本理论、科研及实践操作的水平。通过名师讲座、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等来提升其基本理论素质;采取教学案例分析、基层调研等方式来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骨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其带动、支持所在园所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另外,开展有效的园本培训,由幼儿园自发组织,以园为本,形成专业对话的良好氛围,促成教师互帮互学以至共同提高。同时,还可以仿照园本培训,发挥区域优势,开展村本培训”“乡本培训”“县本培训等。[8]在教师任职期间,定期进行考核,或者幼教管理着随时到幼儿园听课,检查培训及学习的效果,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比如举办幼儿教师风采大赛,重点考察幼儿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包括如何利用已有资源制作课件、教具、玩具等,从中也体现了其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水平。各种形式的考核与教师的职称评定及晋升相结合,属于教育评价体系(由园所评价、幼儿家长评价、幼儿评价以及教师自身评价等几个部分构成)的一部分,但考核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学习过程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对于表现不错的个人及团体,教育部门要设专项基金,奖励幼教领域的先进工作者,并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树立典型,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

(三)城乡流动,实现优质师资的区域共享

幼儿教育属于地区、县级管理,在某个地区范围之内,建立网络连接,实现区域资源的共享,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时间和投入。开展园际交流,采取园际互动和园际交流的形式来弥补“请进来,送出去”培训的不足,使农村幼儿园之间达到优势互补,扩充可利用资源,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9]将各个幼儿园的发展动态公布到相应的网页,且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以及教具等可以同姐妹园所分享,使得资源达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另外,地区的幼儿教师定期轮换,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幼儿教师统一招聘、随机调配,对于表现突出的幼儿教师可以作为典型;并且定期请一些幼教专家做巡回演讲,向幼儿教师传播幼教新理念,使之学会如何运用并同教学实践与地区特殊性相结合。逐步实现地区间幼教师资质量的提升,有利于地区内学前教育师资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作者:孙柳青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