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09年获奖征文

《构建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研究报告

发布日期:2009年09月05日
作者:朱昌渝魏燕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教师进修学校     来源:本站原创
      一、研究的缘起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弘扬民间文化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然而我们在对本区幼儿园作了几项调查却发现:孩子们热衷、追捧 “洋艺术”、“洋节日”,对本民族传统民俗节日知之甚少;“图像革命”和“成人文化”挤占了儿童文化,“电子保姆”已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儿童面临童年的早逝;我区90%的幼儿园选择使用的是外地课程(教材),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善于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本地、本园情况进行选择、改造;85.5%教师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对近在身边的丰富的传统民间文化教育资源缺乏应有的敏感性,不善于去抓住身边的民间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
民间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状态相连,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将近在身边的本土文化纳入幼儿教育,融入幼儿园课程,会使本土文化的主人——儿童备感真切,也会使教育更加富有活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三级管理”,强调教育应回归生活。本土文化的研究,特别是课程与教学如何利用本土文化的研究正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四川历史悠久,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成都作为川西地区的中心城市,民间艺术、民俗氛围尤为厚重,其中包含了丰富深刻的社会历史信息,反映出川西劳动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审美观念和生活品质,集中表现为“兼容并包、渴求开放、追求和谐、讲求休闲”的川西地域文化特征。
     将近在身边的适合幼儿心理特点,为幼儿能接受的川西民间优秀文化教育资源纳入幼儿园课程体系,不仅能丰富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展示学前教育的多样性,而且能让幼儿从小浸润于家乡独有的文化情怀,对川西民间文化的保存、发展也具有相当的意义
      二、课程建构的价值追寻——文化传承与儿童发展的双重实
    “没有民族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不足以武装幼儿的精神世界;不考虑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可能的民族文化,就不能让幼儿真正感受并转化为精神的力。”[1]幼儿园民间文化课程的建构必需满足两方面的要求。其一,突出文化特性。利用民间文化的人文精神熏染幼儿的精神世界,使幼儿从小浸润并受益于民族、民间独有的文化情怀。其二,关注发展需求。需要是儿童发展的本能,课程的建构只有与幼儿的内在发展需求相吻合才能把外在的东西内化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2]由此,我们在建构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规律,关注并了解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重视这种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寻找儿童需要与教育要求(追求)的最佳结合点,使得以成人文化为基调的民间文化,在幼儿身上得以延续,最终成为幼儿“自己的文化”。
      三、操作要点
     《构建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是在基于对课程回归学前儿童生活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建构中,我们采用了开发整理、运用、建构、实施等主要策略。并在实际研究中,将运用、建构与实施的过程相互交叉、验证,推动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一)资源的开发整理
     根据幼儿教育的目的、要求,遵循幼儿教育规律以及幼儿身心特点,在典型性、思想性、教育性与生活性等原则指导下,通过广泛搜集资源,并结合实践进行反复验证,精心筛选了易于幼儿接受的川西民间游戏、川西民谣、剪纸染艺、川剧艺术以及几个重大节日和几个常见的、典型的民俗活动作为资源内容,再将内容用于实践,进而拓展资源内容。(见附件:图1-图2)
    (二)资源的运用
     ※总策略:整合资源,注重浸润
整合资源  幼儿传统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是以“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为基点的对幼儿全方位实施的素质教育。在研究中我们既保持川西民间文化内在的精髓,又使它与幼儿园课程整体共生共容。将其渗透于幼儿园其它课程之中,与各种社会资源相整合,注意川西民间文化内容的整合以及传统与创新的整合。
     注重浸润  民间文化对个体、群体乃至民族所起的作用,是经过长期浸润而实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特别强调幼儿的“体验”和“感受”。因此,我们认为:对川西民间文化的“体验”和“感受”就是川西民间文化对幼儿“浸润”的过程。包括环境中浸润、活动中浸润和情感中浸润。
     ※对不同类型的川西民间文化资源的运用策略:追求传承,探索创新
不同类型的川西民间文化其内容、表现形式、呈现出的特点炯然不同,与此相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代幼儿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在运用中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1.川西民间游戏
    (1)在亲历中体验。在亲历中转变教师观念、在亲历中关注幼儿自我构建。
     (2)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促进动态发展。指导幼儿采取适宜的学习方式学习;用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促进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主动建构和运用游戏策略;通过增强游戏材料的挑战性和游戏玩法的挑战性来延长幼儿的意义学习。
      2.川西民间艺术
    (1)总策略:解构、重构、融合。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与发展需求,将以成人表现形式为主的川西民间艺术以适合幼儿的方式进行解构元素、重构内容、融合表现形式,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特有的文化价值与教育价值。
     (2)对不同的艺术形式采用不同的策略:剪纸艺术是注重内涵的扩展;童谣活动是“玩”出变式;川剧艺术是突出感受与表现。
      3.民俗民间节日活动:以情入手,依托主题
     结合幼儿对生活的综合感受和体验,以情感为主线,以主题为依托的策略,并根据当代幼儿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并极具川西特点和韵味的各种活动,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地感受、体验川西民间传统节日的快乐气氛和川西丰富的民俗文化。
    (三)课程的建构
     1.确立课程建构的基本原则:生本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2.建构目标、内容、活动体系
  (1)建构目标体系:以新《纲要》的理念和精神作为重要依据,并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特点、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与之生活接近的民间文化教育资源这三个因素建构目标体系。
   (2)建构内容体系:目标确立后,在分析川西民间文化的背景、发展历史及内在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幼儿教育的目的和幼儿教育规律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遵循思想教育性、整合发展性、生活体验性等原则建构内容体系。
   (3)建构活动体系:在确定了川西民间文化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后,需要行之有效、富有意义的活动为载体来实现。通过多次实践运用构建各年龄班、各类型内容的具体教育活动。
   (四)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组织与实施途径
    幼儿园、家庭、社会是对幼儿进行民俗民间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促进幼儿对川西文化感知、体验和认同,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川西民间文化教 育

幼儿园

家 庭

社 会

 
发挥文化价值教育价值

 
传承文化和儿童发展

实现

营造氛围 亲子互动

构建课程

利用社会资源

       2.组织与实施思路

     川西民间文化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因此川西民间文化的教育活动应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根据新《纲要》精神,结合幼儿教育特点和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经验基础,川西民间文化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从现实生活中可感知的川西民间文化资源入手,充分利用资源,整体设计,综合实施,将其渗透于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和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包括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

与五大领域整合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
在环境中浸润
组织与实施思路
与社会、家庭结合
      3.组织与实施方式

     根据不同类型的川西民间文化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呈现出的不同特点,与此相应,采用专门性的川西民间文化教育活动与浸润性的教育活动等多样化的活动组织形式开展,同时满足幼儿的多种需要,为幼儿的能力发展和经验拓展服务。
项目
活动形式
活动举例
专门性
教育活动
教学
活动
主题活动
《乐重阳》、《跳房》
系列活动
剪纸系列活动
单个活动
《铲陀螺》、《拨浪鼓》
游戏
活动
专题区域游戏活动
《民间游戏坊》、《茶馆》
同龄班际间游戏活动
《××小吃》
混龄园际间游戏活动
《大庙会》
浸润性
教育
活动
环境中浸润:发挥环境的渗透功能,创设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活动中浸润
其他领域教学活动中浸润
游戏活动中浸润
日常生活活动中浸润
情感中浸润:川西民间文化教育既体现于教师、家长的感受,更体现于幼儿的亲身体验。
 
 
 
 
 
 
 
 
 
 
 
 
 
 
 
 
       四、研究成果
     围绕川西民间文化中的三  个重要组成部分(川西民间游戏、川西民间艺术、川西民间节日),以民间文化中富有感染力的部分,如民间童谣、川剧艺术、剪纸染艺等为载体,着力构建了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形成了以下的成果和认识:
    (一)构建了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1.目标体系(具体目标略)
川西民间文化教育
总目标
           川西民间游戏:总目标、各年龄阶段目标
川西民间文化教育   川西民间艺术:川西童谣、剪纸、川剧变脸的总目标、各年龄阶段目标
分类目标        川西民俗民间节日:总目标、各年龄阶段目标
      2.内容体系
     主要包括川西民间艺术(川剧变脸、剪纸艺术、川西童谣)、川西民间游戏、川西民俗民间节日活动和川西民俗生活活动四大部分。(见附件:图3-图5)
      3.活动体系
     包括各年龄班、各类型内容的具体教育活动及建议(部分)。活动有的是以单个活动开展的,有的是以主题活动进行的;有的在一个年龄段展开,有的在三个年龄段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园特点、本班幼儿的特点弹性地选择。(见附件:图6)
    (二)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和观点
     1.课程建构应将以成人文化为基调的民间文化,使之成为幼儿“自己的文化”
    (1)寻找儿童需要与教育要求(追求)的结合点。课程设计既要满足幼儿需要,让其快乐,还要帮助、支持幼儿发展。在此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关注、了解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重视这种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和实施、构建课程,再将幼儿的生活经验提升,内化为幼儿的一种认知结构。如在《重阳节的礼物》活动中,以幼儿生日为切入点,制造幼儿已有认识经验和在“爷爷奶奶的节日礼物”“爷爷奶奶的光荣榜”所获得的新认识之间的冲突,通过让幼儿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角,积极、愉快、主动地参与其中,巧妙地将成人文化转化为了儿童自己的文化,从而理解了重阳节“尊老敬老”的核心内涵。
    (2)寻求最佳年龄阶段的不同内容,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投放元素。如:川剧艺术教育中,运用解构的方法将川剧分解为脸谱、服装、舞台表演、唱腔、变脸等元素,然后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发展需求筛选出其中的部分元素,分别开展了小班以脸谱色彩元素为主的“超级变变变”活动、中班以脸谱形象元素为主的“小泥人”活动、大班以变脸表演为主的“变脸的秘密”活动等。
   (3)了解、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通过适合幼儿的教育方式、手段,如游戏来开展活动。如老师扮演“小吃城”老板,幼儿当顾客,开展童谣《××名小吃》学习活动。
     2.民间文化课程应与幼儿园其它课程整体共生共容
川西民间文化课程并不是在现有课程中加入新的元素,而主要是对原有课程内容的呈现和实现采用一种新的视角,把部分课程内容同现实生活和民间文化结合起来,使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与民间文化的学习在同一过程中综合进行,使幼儿园课程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趣味性、综合性的过程;民间文化课程也不是幼儿园课程的全部,仅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份,与幼儿园课程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应让其融合和渗透在其他课程之中,使之与幼儿园其它课程整体共生共容。一方面是以其他课程为主线,渗透川西民间文化课程,另一方面是以川西民间文化课程为主线渗透其他课程。
      3.川西民间文化教育是一个过程,与幼儿园日常教育相结合
     民间文化源于生活,与幼儿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不能将民间文化教育视为一个单独的、和日常教育无关的内容,而应将其视为激发幼儿情绪情感的契机,培养幼儿健康向上心理的平台。民间文化教育不是一个活动的终点,更不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特殊的一天,它应浸润幼儿的每一天。
     4.在现代视野下开展川西民间文化教育
   (1)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保留川西地方独特风韵的同时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川西民间文化教育在弘扬、传承文化的同时,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输入时代的元素,让其充满生机,符合当代孩子的生活,具有可接受性和可激发的兴趣点。同时,创新要在保留其优秀的、独特的地方风韵的基础上进行。
    (2)以本土文化为切入点,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人。将“创新”意念融入教育实践中,主动地去改造和发展它们,以符合新《纲要》及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的放矢地有效的促进幼儿发展。
    (三)形成了系列成果
     研究成果10余次为本市及外地同行提供研讨交流现场;21人次在国家、省、市各级幼儿教育研讨会上交流;教师的研究成果40余项在各种刊物上发表;200余项获国家、省、市、区各项奖:3项国家级二等奖,14项获省级各项奖,75项获市级各项奖;正式出版了(四川教育出版社)《娃娃玩民俗——川西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一书。
     五、实践效果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孩子们在感知、享受、创造中,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热爱之情,传统美德在心中生根、萌芽,主动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得到发展。研究中的教师,科研能力、课程建构与实施等专业能力得以提升,形成了川西民间文化的独特教学技能;并激发了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成为课题研究的隐性教育资源。对幼儿园来说,较好地解决了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知识化”、“小学化”、“技能化”等问题,为全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操作范例,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也给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范例。这些都有效地改善、优化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给幼儿园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提高了其核心竞争力。就课程而言,弥补了幼儿园现存课程体系“大统一”而缺乏“地方特色”的缺陷,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活动类型,展示了幼儿教育的多样性。
研究产生的较高推广价值,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研究影响了家长,影响了社区;影响到本市,影响到四川乃至全国;并引起海外华人幼教界的关注。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从评价体系、材料体系、教育活动各年龄阶段的细化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我们的实践也只是初步的,要想成为教学的有效内容和方法,为大家接受,还需将其研究成果扩大范围进行验证修改,并编制教材推广应用。同时,我们也期待关于民间文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陈艳宇.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3]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石筠弢.学前教育课程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虞永平.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J].幼儿教育.2005,(6)
[6] 杨文婧  李姗泽.置于生活视野下的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构建[J].幼儿教育(教科版).2007
[7] 张金梅著.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1
[8] 赵玉兰主编.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 赵玉兰等.走进民间艺术世界 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0]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马以念主编.《西北回族幼儿教育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21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3]姚莉主编.《娃娃过节》[M] .人民武警出版社.2006
[14]庞丽娟主编. 《文化与传承》[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15]张冬梅.《浅谈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的设计》[J] .《学前教育研究》.2004-7/8


[1] 赵玉兰:《走进民间艺术世界一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设计》,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
[2] 陈艳宇:《幼儿园地方文化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40
 
此文荣获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