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09年获奖征文

挖掘民间童谣价值发展幼儿审美能力

发布日期:2009年09月03日
作者:刘雪佳北京市怀柔第二幼儿园     来源:本站原创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民间童谣总能轻易唤起人们对于童年的美好记忆。
     民间童谣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它来源于民间,篇幅短小、童趣盎然、富有节奏、声韵的美感。内容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语言符合幼儿的朗诵特点,便于幼儿吟诵与理解,并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增长知识、扩大生活经验,陶冶幽雅性情,提高文学素养。
     童谣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如此大的教育价值,而我们传统的童谣教学却往往停留在让幼儿记忆、朗读的层面,重语言技巧,轻审美感受,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那么究竟如何开展民间童谣活动,让孩子真正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呢?在民间童谣教学活动的不断尝试和积累中,我得到了一些经验和感悟。
      一、选择趣味性、审美性浓郁的童谣,让幼儿感受美。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中国民间童谣是一个较为庞杂的系统,其间鱼龙混杂,精芜并存。要让幼儿感到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就需要我们在浩如烟海的民间童谣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要筛选出健康向上、浅显易懂、贴近幼儿生活,寓趣味性、知识性、审美性(包括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等)的童谣。
如小班教学选择字数少、充满趣味的童谣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中班教学选材应以四二拍和四四拍为主,让幼儿容易以节奏的形式来表现,在表现中发现童谣的特质。且选择的童谣最好句句压韵,在听觉上是一个拖音,让幼儿感觉到节奏和韵律美。大班选择童谣更多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变化。有叙事式的童谣,有问答式的童谣,充满了趣味性,孩子在无形中就表现出了童谣的韵律感。
     二、创设良好的童谣欣赏、学习环境,让幼儿欣赏美
     创设一个良好的童谣欣赏、学习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因此,我将童谣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渗透在班级中的各个角落之中,让幼儿边欣赏,边回忆,从多角度、多方位、多通道的感受童谣的无穷魅力,从而主动地去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进一步萌发学习童谣的兴趣。
      1、一日生活中的童谣渗透。
    “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教育。”我充分利用每一个环节来对幼儿进行童谣教育。如现在的孩子都有点娇气,惰性很强,对运动缺乏热情,于是我利用每天的早锻炼和户外活动环节,和幼儿玩一些童谣游戏,如“划旱船”“编花篮”“一米二米三”等,既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又让幼儿学习、感受了民间童谣的趣味性。又如幼儿每天的饮食起居等环节,我都用童谣的形式来提醒幼儿遵守各项常规要求,如盥洗童谣、整理物品童谣等等,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生活卫生习惯等在一日生活中自然、巧妙地得到培养。这样不仅使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同时减少了幼儿排队、等待的消极现象。
     2、区域活动中的童谣渗透。
     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和补充,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及需求在活动区投放了许多有关童谣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进一步学习、巩固。如在《梦幻西游》主题活动中,我们在语言区提供了西游剧场,引导幼儿将童谣《唐僧骑马咚那个咚》中的人物形象画出来,制成手偶,这样可以边操作,边学习童谣,孩子们的积极性特别高。
由于幼儿的能力存在个别差异,在投放材料时除了考虑操作性、情趣性,还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如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利用手偶这种直观形象的形式学习童谣。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通过直接念文字来复习旧童谣,学习新童谣等。通过孩子们之间自主的交流、分享,班级里学习童谣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3、主题活动与童谣的融合。
     我们在开展“梦幻西游”主题活动时,特意拓展了有关“西游”童谣的内容,孩子们积极地去搜集,并通过自己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多种形式来表现,活动效果非常好。
     三、利用多种活动方式、途径,激发幼儿表现美、创造美。
     有了合适的教材,那么教学活动如何进行,才能萌发幼儿发现美的意识、激发幼儿表现美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呢?许多老师会将民间童谣的教学活动理解为读读念念,这样孩子得到的只是机械的记忆而没有情感上的体验,那何来审美能力的提高呢?《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语言发展的条件。”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幼儿语言发展和审美能力提高的前提。
    (一)领域互渗说童谣
    《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各科教育活动,要注意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将有助于幼儿获得广泛的,丰富的经验,以及巩固知识内容。
如《数数歌》,这类儿歌是专门为培养数目观念而创作的。它把数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儿童在饶有兴趣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掌握一些数的概念,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最早的算术教材,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等。
     又如童谣《编花篮》,如果光是枯燥的学习背诵,孩子们既不会感兴趣,也不会理解童谣的内容。而如果和体育活动相结合,让孩子边说边做,效果则大不相同。琅琅上口的儿歌,加上有趣的游戏,既增强了幼儿的体质,又使孩子们在相互游戏中锻炼了交往能力、合作能力。
    (二)说说画画学童谣
     童谣,特别是孩子自编的童谣,来自于孩子自己的生活,是从活动之中产生的。所表达的是孩子最单纯、最向往、最开心的童年游戏生活。画童谣,让孩子形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拉近了文字与绘画的距离,激发了儿童对绘画表现题材的兴趣。孩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广阔天地,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就会更加洒脱地表现出来了。给孩子以自由表现的空间,哪怕是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块色彩,只要是发自孩子内心的感受,都要好好保护,要尊重儿童自己的想象、创意。允许孩子夸张、离奇的想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想法来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孩子用画笔画出来。就开发出幼儿多方面的思维空间。
     如童谣《骑马》“胖娃胖嘟嘟,骑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骑白马。白马骑得高,胖娃耍关刀。关刀耍的圆,胖娃吃汤圆。汤圆掉了,把胖娃气吹了。”在画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幼儿学习童谣的兴趣,又让幼儿对童谣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发掘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增强了幼儿的记忆。
     (三)快快乐乐唱童谣
     童谣的音乐性几乎是自然天成的,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是方言歌谣加上谱子,在说唱的过程中保留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示地域文化的魅力。这表现在它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上,其音乐性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语义。为童谣谱上曲,孩子们更乐于接受。如童谣《摇啊摇》,将它与歌曲的形式结合,能够使童谣的意境锦上添花,优美、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幼儿更易理解童谣表达的情感,让幼儿感受了童谣的音韵美,又发展了幼儿的节奏感。
    (四)自编自导演童谣
     很多童谣本身就是一个个浓缩、完整的故事,老师带领孩子们把童谣改编成小型故事表演,开发幼儿的表演能力。在改编过程中,让孩子的想像自由驰骋,激发他们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便会乐此不疲来学。如童谣《唐僧骑马咚那个咚》,我们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小朋友学会说童谣,然后选定角色,有孙悟空、猪八戒、唐僧、老妖婆等,孩子们自己制作道具、服装,自编动作,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交往能力又锻炼了表演能力,使教学目标轻松的完成了。
    (五)结合生活编童谣
     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根据传统民谣的形式,鼓励孩子们结合周围事物、景物、人物,即情即景地创编。例如教学童谣《不字歌》》时,才学了两遍,昊昊小朋友就说,“老师,我也想编一句,你们肯定谁也猜不着。”我及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请他来编,昊昊说:“什么是蛋不能吃?”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的开始编下一句,有的说“铁蛋是蛋不能吃”,有的说“坏蛋是蛋不能吃”还有的说“笨蛋是蛋不能吃”……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喷涌而出,又依据原作的格式,创编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原作                                    幼儿创编

什么是鸡不长毛?
田鸡是鸡不长毛。
什么是鹅脖不长?
企鹅是鹅脖不长。
什么是马不拉车?
河马是马不拉车。
什么是猫不捉鼠?
熊猫是猫不捉鼠。
什么是虎不上山?
壁虎是虎不上山。
什么是牛不耕田?
蜗牛是牛不耕田。
什么是包不能背?
面包是包不能背。
什么是布剪不断?
瀑布是布剪不断。
什么是球不能踢?
地球是球不能踢。
什么是水不能喝?
胶水是水不能喝。
什么是笔不写字?
电笔是笔不写字。
什么是书看不懂?
天书是书看不懂。
      四、充分利用家庭与社区资源,为幼儿感受美与表现美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纲要》中说:“要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丰富扩展教育内容,让家长了解本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主动参与班级的教育活动”“社区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充分有效地利用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教育空间,丰富并深化教育内容”
我和孩子们开展的童谣活动,唤起了家长对童年的记忆,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每天晚上都要和孩子一起说说幼儿园新学了哪些童谣,并纷纷把自己小时候说过的童谣写下来请孩子带到幼儿园,不到两周的时间,我们就整理出三本小册子《我自己喜欢的童谣》《爸爸妈妈小时喜欢的童谣》《爷爷奶奶小时喜欢的童谣》等共95首。我把这些小册子放到图书区,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一有空闲就去翻阅,相互介绍自己搜集来的童谣,一学年下来,几乎班上的每一名幼儿都能从第一页朗诵到最后一页。同时,家长也通过参与,了解了班上的活动,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指导,充分发挥了家园共育的作用。
    另外,我们还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表演童谣,如同一首童谣《老鼠嫁女儿》,每个家庭却表演出了不同的版本,在六一庆祝活动中获得了满堂彩。同时,我们还将一些精彩节目推广到社区,和社区中的小朋友、爷爷奶奶玩童谣小游戏,不仅宣传了民间童谣文化,还培养了幼儿自信、大胆、乐观、合作等精神品质。
     总之,童谣,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放大镜和望远镜;是幼儿真善美心灵启蒙的钥匙和向导;也是幼儿天真遐想的翅膀和跳板。如何利用童谣这种语言艺术来丰富幼儿语言的审美经验、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美的兴趣、激发他们表现语言美的欲望和创造语言美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我们身为炎黄子孙,理应了解和欣赏本民族的语言艺术,而这种欣赏、了解、表现的能力,就必须从幼儿期开始储备。幼儿在学习民间童谣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他们认知水平的限制,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民间童谣所表现的民俗、意境等,还不能完全理解民间童谣所传递给他们的全部内涵。但是,这些带有浓郁民族艺术氛围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教育所渗透给孩子的民族精神,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会在他们未来成长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此文荣获征文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