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发展现状

田野课程下的教师发展评价方式

发布日期:2009年05月10日
    来源:《学前课程研究》2009年第3期

 

让教师的专业成长看得见

———浅析田野课程下的教师发展评价方式

  田野课程中的教师发展评价是在田野课程的实践背景下,以教师自主评价为主体,管理者、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从而促进教师在职业态度、课程观念、专业理论水平、课程实施能力等多方面素养的提升,实现个体专业成长的过程,它有利于教师不断明晰、反思、完善自己的课程行为和观念。在田野课程中,教师发展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现场评析

  (一)现场评析概述

  现场评析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刚结束时对自己实施行为与观念进行的实时评价。我们关注教师在田野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对教学变化和教学问题时所做出的思考与调整,关注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优势与不足的认知。

  现场评析对教师的自主评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很难捕捉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因此,我们通过团队互助的方式来帮助教师共同开展自主评价。

  (二)现场评析的案例

  ◆ 一位教师在执教语言活动“老师的手”后,经过集体协助所进行的自我评析

  关于教学内容的适宜调整。语言活动重在幼儿对于文本的体验,因此教师要精心为幼儿选择、提供优美的文本。教师设计活动时,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致的思考,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活动结束后,我发现可以对诗歌的文本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可以是对诗歌结构的修改,如:老师的手真巧,折只小鸭嘎嘎嘎,身子直摇;也可以将诗歌中的最后一句话省略,修改为:老师的手真巧,折只小鸭嘎嘎嘎:还可以增加一些小动物如,老师的手真巧,折只青蛙“呱呱呱”等。这样修改后,更易于中班幼儿理解并掌握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教具的提供。在活动设计中,我们选择使用了图文结合的教具,将文本中的动词“折”“画”“捏”“做”和拟声词“嘎”“汪”“咩”“嗖”以字卡的方式出示。活动中,我们发现提供字卡的数量过多;动词的字卡在幼儿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图卡理解改词。针对教具问题,我们本周在同年级其他班级开展该活动时对其及时进行调整。

  教师自身表现力对活动的促进作用。在语言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文本是具有优美感的,这种优美不仅是文本本身,还包括教师的朗诵。活动中教师要依据文本内容,用适当的语气、语调富有激情地去朗诵文本,增强文本的感染力,激发幼儿对文本学习的兴趣。

  幼儿学习形式的多样化。诗歌教学活动,重点是学会朗诵诗歌,教师要考虑到活动中念诗歌的形式。比如,师幼合作念、分组念、分男女生念等形式,以及每一遍念诗歌的重点落在什么地方。在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让幼儿以多种形式念诗歌,使学习不枯燥,充分发挥每一遍念诗歌的效益。

   教师在经过集体协助后,明确了自己教学过程中不易捕捉到的教学细节,如语言活动中自身的表现力、教具的提供与设置等;发现了自己在教学设计与关注幼儿学习等方面需要加强的地方。现场评析的目的在于让教师持续关注幼儿特点与需要,不断提升教师对于教学活动整体结构的研究深度,提高教师在活动前期预设、过程调控、课后反思整个教学实施中的教学能力。

  二、反思记录

  (一)反思记录概述

  反思记录主要是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对自身教育实践情境中的事件、现象和问题进行叙述、探讨及诠释的活动。反思记录通常采用活动反思、教师日志、教育随笔等形式,其内容都是教师对真实教学行为、教学现象的思考,并自始自终贯穿着教师对自我行为的认知和分析。

  反思记录有益于教师结合现场情境积累实践智慧。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每天都会对不同的教学场景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描述、思考。正是通过对多种不同教学情境的真实记录,教师逐渐积累起应对情境的策略和经验。

  记录赋予教师反思以崭新的特质,反思记录有益于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实现个人成长。首先,记录使教师反思有了延后性。教师可以先完整记录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表现,然后利用任意时间对记录文本进行反思,保证了教师反思的深刻性。其次,记录让教师的反思充满连续性。因为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一个人对同一行为的发现角度和理解角度是不一样的,所以,记录的文本能够让教师对同一教学事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反思深度,使教师在不断对记录进行解读、分析、反思的过程中,相应地提高反思水平。

  可见,教师在客观记录、分析、反思等记录的整个过程中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者和自我评价者。教师通过反思记录主动建构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而达到增进教育效果和提高自我专业水平的目的。

  (二)反思记录的案例

  ◆ 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绘画指导时,“只帮两笔”的经历与体会

  第一次画小草,嘟嘟总是下不了笔。“老师,我不会画。”我蹲下来,抓住他的手,一边和他一起画,一边说:“就这样,从上往下画,一———换个地方,二———再换个地方。”我和他一起画了两笔,在画纸上换个地方后,松开手,嘟嘟迟疑了一会儿,画了第三笔。然后看了看我,停了下来。“真好,你自己画了一棵小草,很好看,就这样再画吧。”我鼓励道。嘟嘟看着画纸,看到我还在他身边,就继续画了起来,一笔,两笔……他画得很慢,但画得已经很像小草了。我轻轻地走开,嘟嘟再也没有叫老师了,一个人画好了小草。配班老师看到了问我:“我看到你随便帮他画了两笔,他就会了。可是我帮小雅画了好多笔,她还是不会……”

  “为什么只帮两笔,却比帮了许多笔要好?”配班老师的问题在我耳边回响。也许我想不到用什么高深的理论来说明我的行为,但是我的出发点是引导和鼓励幼儿能自主、大胆地进行活动,于是出现了这样无意识的只帮两笔的行为。细细分析,其实幼儿的“不会画”里包含着许多原因,有的不想画,有的不敢画,有的确实不会画。教师要能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想办法引导幼儿克服心理的障碍。

  反思记录往往是教师对课程实施中的种种事件较为真实、深刻的思考,渗透了教师的真实情感。阅读教师的反思记录,能够较为全面地把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态度、行为和情感,了解一个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行为的把握与内化水平。我们可以从“只帮两笔”活动的指导中,发现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和理解,在适当时候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和宽松的空间,鼓励幼儿大胆地活动。

  三、阶段述评

 (一)阶段述评概述

  阶段述评是教师在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后,对自己在这段时间内思想、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成长与不足的叙述、评价与期望,它是教师在一个时期内持续关注自己成长,对自己各方面发展效果的自我概述与分析,是教师进行自我评价的一种重要方式。

  教师在进行阶段述评时往往会出现以下三种现象:一是“流水账”式。教师只是将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行为与事件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无归纳分类,无深入地思考,无认真地评价。二是“蜻蜓点水”式。教师在描述种种事件和行为后,只是稍做评价,但评价肤浅、简单,无深度,毫无反思价值。三是“褒多贬少”式。教师在个体总结中对自己的行为评价过于关注自己取得的成果和优势,只谈“好”,避谈“坏”或对“坏”泛泛而谈,无关痛痒,难以达到优化工作、促进自我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有效专业思考的阶段述评,它应同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叙事、总结。教师对自己一周、一月、一学期甚至一年的思想观念、专业能力、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科研培训等工作内容和事件进行客观描述,除了发现自己在此期间的成长,更重要的是从对各种事件的描述中如实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种不足可能是在业务能力上的欠缺、教育理论上的困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障碍等。第二,自我分析。即教师对自身问题的原因与可能的解决途径进行思考。通过自我分析,教师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寻求解决方案。教师在自我分析时要客观,在形成解决方案时要有针对性。第三,改进思路与未来规划。在找到问题并进行分析后,教师要明确下一步自己该如何进行调整,怎样调整才能更加优化自己的工作,并对自己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与期望。

(二)阶段述评案例

◆ 一位年轻教师对自己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的述评

本学期由于自己对于一日常规活动及各活动的组织比较陌生,刚工作的时候,也遇到了许多困难。

在组织一日活动各环节时节奏拖沓,欠合理,不够有序化。工作的第一个月,我带下午班,本以为带孩子很容易,但事实上并非我想象得那样简单。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孩子们很难安静下来,有时孩子们大声讲话时,我就扯着嗓子喊,试图把他们镇住,但往往效果适得其反。课间五分钟,有时为了保证所谓的安静,我会一组一组地请孩子去小便、喝水,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孩子无聊地坐在座位上等待,等所有孩子都轮上一遍后,差不多也过去十分钟了。这无形当中就造成了一种时间的“隐性浪费”。

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应对经验缺乏,教学效果不佳。第一次给孩子们上课前,我只是把教案的流程背了一遍。上课时,我一边讲课,一边心里想着下一个环节是什么。孩子们是什么表现,我根本无暇顾及。我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把教学的内容传授给孩子,但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少集中在我的身上。

(接着,她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于以上困难,我及时进行了反思。我想自身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活动的组织中,语言太琐碎,不够简短、明确;二是在和孩子交流时,语调太平缓,易使孩子产生听觉疲劳;三是课前思考不够充分,教材的教育价值挖掘得不够深;四是缺少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多数情况下以自身(教师)为主体;五是课后缺少及时的反思和再次实践。

(在找出问题,并寻找到原因后,该年轻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自己提出了两个要求。)

对于今后的工作,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课前做充分思考;第二,课后做及时反思,并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实践。

美国著名教育评鉴学者史塔佛宾说过:“评价的目的在于追求改进,而不在于证明什么。”教师评价的功能早已从鉴定与甄别转向帮助教师诊断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田野课程也需要为教师提供这样一种途径,让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理解课程、关注实践、反思自我、改进教学,更好地促进幼儿和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