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关注教师

北京顺义:农村转岗教师依托教研实现角色转换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23日
作者:王晓洪     来源: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托举希望·发展新农村幼儿教育”研讨会获奖论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内容摘要:缺乏专业知识是农村小学转岗到幼儿园老师的共同苦恼。园里制定了针对培养转岗教师专业素质的教研计划,由教研组长组织采取个案研究方式,围绕解读幼儿,实施成功教育开展系列教研活动。我虽然曾感彷徨,但通过做“个案研究”,通过参加教研活动,最终是品尝到了成长的快乐,顺利的度过了转型期。

主题词:转岗  个案研究  角色转换

对于农村小学转岗到幼儿园的老师而言缺乏专业知识是我们的共同苦恼。于是,园里制定了针对培养转岗教师专业素质的教研计划,由教研组长组织我们采取个案研究方式,围绕解读幼儿,实施成功教育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回顾走过的路,虽然曾经彷徨,但最终是品尝到了快乐,顺利的度过了转型期。

一、组长理解  找准研究的起点

一开始,教研组长针对个案研究解读组织了理论学习,但我还是疑惑:我能研究吗?从哪儿开始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我去请教教研组长,她说:你觉得有困难是吗?这样吧,你先重点做一个个案。班上有特殊的孩子吗?可以试着从这样的孩子开始。只做一个个案,起点虽低,但做好不易。

经教研组长点拨,很快我的视线锁定在一名叫陈志的幼儿身上。他刚转来,之前只在湖北老家村子里上过半年幼儿园,内向、胆怯,不愿与人交往。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画画,因此开始关注他的画,以解读绘画作品为途径,尝试从鼓励兴趣出发,帮助陈志树立自信心。

二、同事坦率  确定研究的方向

第一次教研活动我带着两幅画参加了个案交流。

第一幅:丰收。画面主要以暖色表现丰收,人物表情陶醉、幸福,形象表现出人们丰收的喜悦。这幅画物象布局虽显零散,但主题突出很好,说明陈志对丰收有深刻的感触。我请他向大家介绍老家秋天丰收的景象,但是因为没有完全度过焦虑期,请求失败,我没有勉强他。 

第二幅:好朋友。这是一次没有范画的命题画,幼儿要对题目进行充分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自由创作。幼儿的绘画大多围绕自己、小朋友和小动物之间展开。陈志画的是一颗心和星星做好朋友,我好奇的问为什么,他表情陶醉似乎自言自语的说:我们老家院子好大呀,我喜欢夜晚坐在院子里看星星,那些星星特别亮,我就想和星星做好朋友。出乎意料的是他没有画星星和自己手拉手,而是画出星星和自己的心手拉手,他用绘画这种无声的表达方式向我们诠释出自己对好朋友的理解,那么贴切、那么温暖,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当我向他说出自己看法的时候,他对我笑了,是幸福的笑。

同事们看法:尊重幼儿、细心观察值得学习,但对解读绘画能否实施成功教育提出质疑。

教研组长建议:接受大家的意见,学习有关幼儿绘画的知识(她向我推荐了《幼儿的一百种语言》等书),找到解读绘画与解读幼儿之间的理论联系。

大家的话让我极受启发,我对于解读绘画与帮助陈志之间的确没有过多的设想,也缺乏幼儿绘画方面的专业知识,看来这个研究要做下去,必须先了解幼儿绘画,这说明提前设计、理论学习在研究中非常必要。

三、大家鼓励  树立研究的信心

经过学习,我找到关于幼儿绘画的知识,领悟了读绘画的真正价值。如:绘画是幼儿表达思想情绪的一种方式;幼儿画的特征是幼儿心智和心绪的自然流露,携带了大量有关幼儿的信息;幼儿画反映了他们的认知、意愿和想象;幼儿能从绘画中获得自由创造快乐的体验;成功解读绘画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等等。第二次教研活动时我把这些知识与同事们分享,同时带上了第三幅画。

画表情。范画是由线条表现人物表情,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采用更多不同的手法。陈志画完后写了两次名字,却都涂掉了,我问他原因,他小手指着范画很胆怯的说:我画得不好。学习《纲要》让我知道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我没有立即表达观点,而是试探的表示想说说从他的画里看懂了什么,他同意了。我的解释是这样的:第一个人物,观察眼睛的表现手法,一张绿色的脸上眼珠黑白分明,眼神苦痛无奈,透过表情直达人物内心世界,这是典型的难受、痛苦的表情,描画的出神入化;第二个人物,同样一张绿脸,不同于第一个人物的是这个人表情丰富、弩发冲冠,这是发怒、生气的表情,陈志刻画得入木三分;第三个人物,夸张的动作、涨红的脸、表情激动,陈志解释说这个小孩刚做完运动。我记忆中一般孩子习惯用汗珠来表现运动之后的样子,陈志采用的手法有些特别。对于我的解读陈志非常满意,他也由最初的想放弃转变成自信自己画得非常棒,最后在鼓励下他给大家讲画,不仅博得了大家的喜爱,而且赢得了大家的佩服。

这次同事们对我解读绘画能够实施成功教育的方法给予了认可,对我提供知识表示感谢。她们觉得这幅画很有意思,建议我长久收藏。

教研组长也肯定了我的做法,鼓励我继续努力。

我高兴、兴奋而且增添了信心,因为通过将所学知识进行二传我找到了在团队中的价值,因为我的研究找到了理论的支撑,更因为陈志的变化。

四、专家引领  生成研究问题

个案研究中,区幼教中心聘请市早教所专家组织教研培训的适时介入,对我的研究也有很大帮助。记得一次培训时,专家每个孩子的绘画作品都能一定程度呈现他的性格。一句话提醒了我,既然解读绘画有助于解读幼儿,我何不用这个方法去了解班上其他幼儿呢?

接下来的教研活动我带了三个孩子的绘画作品,题目是寒假计划

一个叫大龙的幼儿,作品人物造型符号是圆形,显示一种圆满、周全,这个孩子在班里行为规范、大方懂事,在老师和小朋友当中很受欢迎。

可佳小朋友的画人物造型符合是三角形,他的个性很突出,淘气、率直,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我还初步总结出两名幼儿画的共性特点,即相对于绘画主题人物形象画的比较突出,事件表达不够清晰,并判断这是由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所决定。而相比之下不善语言表达的陈志理解能力、绘画表现力要高一些。

第一幅画面:洗水果。苹果画的又大又红,高高举过头顶,自来水水流很大,形象逼真、很有动感。第二幅:坚持刷牙。小朋友一只手端牙缸,另一只手拿着很大的一把牙刷,站在自来水旁边,内容非常清晰明确。后两幅画虽然画得有些着急,但更加显现出陈志对绘画主题的理解并用绘画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第三幅做家务和第四幅看书,人物都没有详细描画,事件画得很清楚,人物拖着和自己几乎一样高的大笤帚把垃圾扫在一起,一位小朋友端正的坐在椅子上姿势标准的在看书。

同事们觉得陈志画的的确不错,但感觉不是他的绘画水平很高,而是前两名幼儿绘画水平低。

教研组长询问我能否将大家的困惑解决?期待下次教研带来结果。

带着任务我开始查找,从《纲要》里得到答案“5岁以后的幼儿……,对于事件、情节的表现成为他们美术活动的突出特点。”说明我班有些幼儿绘画水平较低,如何提高是对我提出的新的课题,而我在了解幼儿绘画的年龄特点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有了结果,我及时找教研组长交流,并在教研活动中反馈给大家,大家感悟到理论只有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去真实的操作、体验、反思,才是真研究。

五、我与幼儿共成长

成功解读陈志的绘画很好的帮助了他,学期末,园里支持为陈志举办个人画展,陈志与刚转来时判若两人,自信的笑容时常洋溢在脸上。这使我懂得所有幼儿都有闪光点,而闪光点正是教育的生长点。

我的个案研究在全市《纲要》走进时进行了展示,撰写的案例荣获了中央教科所优秀教育案例评比二等奖,并刊登在《学前教育》杂志上。教研已经使我们转岗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而且最终能够让我们转岗教师获得专业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