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理论研究

实录: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15日
作者:上海市松江区岳阳幼儿园钱双     来源:本站原创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我觉得,教师在不同的时机介入幼儿的游戏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适时的介入会增强幼儿游戏兴趣,并提升幼儿游戏经验;反之就会消解幼儿游戏热情,并干扰幼儿游戏进展。我想,这完全取决于该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游戏介入时机的判断、把握。

因此,我选择了自主游戏活动作为帮助教师提高对幼儿游戏行为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切入口。同时选择B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其原因有二:

(一)    、游戏是幼儿的意愿性活动。在幼儿自主游戏世界里,教师如何把握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并在尊重、支持中引导幼儿的发展,这是现在幼儿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

(二)、B教师有着15年教龄,是幼儿园高级教师。她具有一定的保教经验,也具有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强烈愿望。因此,我抓住B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的观察、介入,引导她思考如何在观察幼儿的基础上把握介入的时机的问题。最终使她的观察、反思能力有一定提高。

以下是观察实录与分析:

观察实录(一)时间:20041230日上午点心后自主游戏

幼儿活动

教师介入

幼儿后继表现

观察后的访谈(一)我的提问用“Q”表示

·几名幼儿站在抽屉旁,小声说着话。

老师说:“来,找个地方坐下来玩。”

幼儿当即散开,有几个顺从的坐下。但手中没有任何玩具

Q:根据你的观察,你觉得这次介入有必要吗?

B:我观察到他们几个小朋友没有玩具,长时间在等待,我觉得很有必要介入,是他们尽快投入到游戏中。

·几个女孩在玩气球,她们在互相抛来抛去玩。

老师说:“请你们到外面玩好不好。”

幼儿即跟着老师走到走廊,游戏重新开始。

Q:你这次介入的动机是什么?你觉得这次的介入时机与方法用的怎样?

B:因为在教室里玩气球很容易会影响到其他孩子,所以我觉得这次介入很有必要。我其实是站在其他孩子的角度请他们到外面玩的。至于方法,有可能有点专制的感觉。

·两名幼儿在抢玩具。

老师由于在请玩气球的幼儿到外面去玩而没有观察到。

一个幼儿终于松了手,他看了一下四周,不见老师,就走开了,眼眶红红地。

Q:你在请幼儿到外面去玩气球时,有两名幼儿在争执你就没有观察到,对于这种情况,你是怎么看的。

B:是呀,老师要观察这么多的孩子,有时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Q:那你有没有想过,玩气球事件是否真正需要老师的介入呢?

B:我觉得需要,因为他们这样玩会影响别人的。

访谈后我的反思(一)

1、  根据我的观察,在抽屉旁活动的幼儿在讨论有关游戏的选择问题。老师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的观察就生硬地介入打断了孩子的游戏。我觉得教师除了应反思自己的观察行为外,还应对《指南》中“教师介入幼儿的时机”及《游戏》教参进行一番学习。

2、  在女孩们的游戏并没有影响到其他孩子的情况下老师就介入,我觉得有点武断。因为此时班中幼儿由于器乐陪练,只剩二十几个小朋友。通过访谈我也发现:老师的介入并没有建立在充分观察与事实的基础上,而是仅仅凭经验预见将发生的事而介入。我想,可以在幼儿影响了他人,产生矛盾老师再介入就更有说服力。如果没有矛盾产生,老师大可让幼儿体验自主游戏的快乐而不要介入。

3、  本次的观察使我感到B教师的认识受传统教师权威的影响太深,认为自己是老师就应“管”孩子,也不管幼儿是否需要“管”。教师是观察者的角色意识不强。对幼儿的观察更是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地观察,更不要说去分析现象背后的幼儿需要了。我想我应该在现场抓住某一个时机,让B老师感到自己对幼儿的观察是不到位的,原先对教师介入的认识是有偏差的,以便帮助她进一步反思,提高她的专业观察能力。

 

观察实录(二)时间:20041231日上午点心后自主游戏

幼儿活动

教师介入

幼儿后继表现

观察后的访谈(二)我的提问用“Q”表示

·几名幼儿围成圈,在作奥特曼,“嗨嗨嗨”!

老师看到了,没有介入。

幼儿继续“嗨嗨嗨”,距离越靠越近。

Q:在学习了有关理论后,你觉得自己的观察介入对幼儿游戏起到了什么作用?

B:反思我昨天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的表现,我觉得对幼儿的干涉过多。有些介入甚至影响了幼儿游戏的自主开展。所以,今天我看到幼儿在扮奥特曼一开始就没有阻止。

·幼儿继续作奥特曼,并真的动手动脚对打起来。

老师说:“奥特曼现在累了,要回家休息了。”

幼儿即坐在椅子上,神态失望。

Q:那后来介入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B:因为我观察到幼儿有了身体上的接触,出于安全考虑而阻止。我看到《指南》中也有这么一条是在幼儿有不安全倾向时,老师应该介入。

·这些幼儿在椅子上作奥特曼,并嘿嘿嘿。

老师没有介入。

幼儿中有几个渐渐站起来。

Q:幼儿在椅子上作奥特曼你没有介入,动机和前面一样吗?

B:一样。

Q:根据你的观察,到幼儿的这种举动是在积极游戏吗?

B:对于这种模仿动作,虽然我本人并不赞成,但出于对他们自发游戏的尊重,我觉得他们也是在游戏。我不能打断他们。

·有的幼儿又跑到教室中间,开始对打。

老师用比较严厉的口吻说:“刚刚不是说了吗,奥特曼回家休息了!”

幼儿悻悻地散开。一名幼儿开始坐在椅子上无所事事。

Q:根据观察,现在介入的动机又是什么?

B:因为“对打”是一种过激行为呀,我要防患于未然。

访谈后我的反思(二)

本次观察中出现的奥特曼事件也许每个一线的带老师都曾碰到过。许多老师的做法与B老师相似:要么阻止要么冷处理。那么,我们有没有深入地想过这些幼儿的真正需要是什么,老师又可以给予哪些支持呢?我想,我们介入与否都应该建立在对幼儿的充分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在观察中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相应地介入并提供支持。B老师在经过第一次的访谈学习后,本次活动中能对幼儿的行为作出一定的观察并解读。但她的解读还是表面的。在安全的前提下,她对幼儿的行为“看见了,但没有干涉”,等于是默许了幼儿的行为。但在她认为有安全隐患了,又马上出面阻止。并且也运用了一些方法。可是,为什么老师的这种干涉并不起作用?后来一个幼儿干脆坐着不玩了。那么,从这个角度说,教师的介入是阻碍了幼儿游戏的发展的。我想,还是老师的观察与对幼儿的了解还不够到位。我的了解是:模仿奥特曼的都是些男孩,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他们需要进行一些大运动量的活动来释放自己的体能。因为幼儿游戏的产生的理论背景之一是精力旺盛说。所以,他们对奥特曼的打斗游戏乐此不疲。老师可以以奥特曼练本领为主题,在走廊开辟一个运动区以满足幼儿的需要。也可以以玩伴的身份介入游戏,请奥特曼来帮帮老师或阿姨的忙。如帮老师排桌子,帮阿姨擦窗等。当然,这里所说的又牵涉到一个介入方法的问题了。如果教师能够在观察本班幼儿模仿奥特曼的现象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心理学的理论对其背后的动机作一番分析的话,那么她的行为一定不会是简单的熟视无睹或横加指责了。

 

观察实录(三)时间:200514日上午点心后自主游戏

幼儿活动

教师介入

幼儿后继表现

观察后的访谈(三)我的提问用“Q”表示

·几名幼儿在搭积木,一名幼儿拿自己搭好的飞机在教室里跑起来,口中发出:“呜呜”声。

老师问:“你的小飞机真漂亮,别忘了一会儿飞回家哟!”

该幼儿在教室里兜了一圈后,看了看老师,发现老师正在注视着他,便回到了座位上,继续搭积木。

Q:你观察到了什么?你介入的动机是什么?

B:我观察到该幼儿的游戏有一定的目的性,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十分强。可是,我也观察到,现在幼儿人数较多,幼儿的活动空间并不大。幼儿可能会撞到别人或妨碍到其他幼儿的游戏,这是我介入的动机。所以我在肯定其成就的基础上以游戏的口吻对其提出回到座位上的要求。他也接受了,并继续游戏。

·几名幼儿拿玩具车子在猛烈撞击撞。

老师说:“这样玩好不好,可以怎么玩?”

幼儿在桌子上开来开去。

Q:撞车子事件中,两次的观察介入有什么不一样?效果又如何?

B:我一开始觉得幼儿的游戏是消极的,所以我用否定的态度介入了幼儿的游戏。可是,收效不大。经过奥特曼的事件,我一直在告诫自己要耐心观察,充分理解幼儿。放在以前,看到孩子对我的劝阻置若罔闻,我一定会用教师的权威去阻止他们。可现在,我深入地问了一句话,就了解到了幼儿的相法。并引导幼儿游戏向积极的方面发展。这次的介入可以说是推动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幼儿又开始撞车子了。

老师问:“你们是在干什么呀”?一幼儿说:“我们在比赛谁的车子厉害!”“可是这样会撞坏的呀!”

一幼儿说:“那我们比谁的车子开的快!”说完,开了起来。其他幼儿立即投入到新的游戏中。

·几名幼儿翘着脚坐在椅子上看书。

老师没有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