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农村幼教 > 教育特色

河北滦平:促进农村家园共育的方法与实践

发布日期:2008年11月13日
作者:河北省滦平县王国平     来源: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托举希望•发展新农村幼儿教育”研讨会获奖征文(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滦平县地处河北省北部山区,以丘陵山地为主要地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全县32万人口,县域面积达3200余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比较低。八九十年代,我县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人称“首都身边的赤贫县”。直到近几年,随着冶金矿产业的发展,县域经济才有了比较快的增长。

经济基础的薄弱,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相对落后,幼儿教育起步较晚。准确地说,我县的农村幼儿教育,是在1988年被列入“河北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实验县以后,才正是开始起步的。当时的情况不堪回顾,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幼儿教育根本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教育者本身对幼儿教育也不甚了解,家长们更是认为幼儿园的工作就是看孩子,自己有时间何必送孩子去幼儿园。

二是幼儿的入园率非常低,办园条件非常差,全县没有一所像样的幼儿园,人口相对集中的几个镇,所举办的学前一年幼儿班,都是借助于村部或附设在镇小学举办的,简陋得不能再简陋了。

三是思想观念落后,幼儿教师素质和家长素质都很低。就农村而言,没有一个是经过幼儿教育专业培训过的老师,绝大部分是从小学“退役”下来的老教师,少部分是临时招聘的回乡初高中毕业生。家长当中,文盲和半文盲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四是管理粗糙,缺少必要的管理规范。经过发动举办起来的学前班,“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小学化”的做法自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幸运地加入到了由荷兰伯纳德•范•里尔基金会资助、中央教科所和河北省教委共同主持的“河北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当中,成为了该项目一期六个县当中的一员。我县的幼儿教育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一个“起步、发展、完善、提高”的健康的发展过程。

项目开始实施以后,来我县指导实验研究工作的老师们,深入农村基层,吃住在百姓家,帮助我们分析县情,理清思路,找准突破口,使我们避免走上弯路。这个突破口就是“开发利用农村资源,促进农村家园共育”。历经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如今,我们的农村幼儿教育早已实现了学前三年的普及,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有了非常明显的改变,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稳定且专业化程度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特别是农村幼儿家长的幼儿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走进我们的农村实验幼儿园,你不仅能够看到井然有序、自然和谐的环境与活动,你还会看到总有一部分家长出现在教师组织的活动当中,因为她们已经习惯于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了。如果再走进这些幼儿的家庭看看,你会发现家长们给孩子划分出来的独立小屋或活动角充满着活泼与快乐,你会发现孩子们每天都要使用的牙膏牙刷整齐地摆放在那里,或许你还会发现有的家庭还专门为孩子辟出了“种植园”、“饲养园”,院子里甚至还会有小小运动乐园。

下面,我仅就如何通过家园共育,提高农村幼儿老师、家长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进而促进幼儿发展问题,谈谈我们所采取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育”,这一点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在农村,如何争取家长参与,仅靠说教和“命令”是行不通的,我们的做法就是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家长,让家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价值。

比如:“家长参与下的开学典礼活动”,就是很受家长欢迎的一个活动,现在已经形成了制度。活动开始,首先请家长参观、展示、交流“幼儿假期作业”。所谓“作业”,是老师为了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家长对孩子的责任意识,给幼儿及其家长留下的活动任务,放假时就以书面形式发给了家长。内容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农村特点有所选择,同时也考虑到了家长的文化水平。主要有语言故事、诗歌背诵、手工绘画、访问讲述等等。参观、展示、交流之后,由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选出完成作业好的孩子给予“挂红花”奖励,对获奖孩子的家长也准备了一朵大红花,由孩子亲手为爸爸妈妈带上。

接下来就是家长经验交流。因为有了“作业展评”的基础,家长们相互交流起来自然就很热烈。如:“怎样支持孩子完成家庭作业?”“怎样训练孩子的动手能力?”“怎样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怎样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等等。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家长之间,畅所欲言、气氛活跃,既总结出了家庭教育中许多好的方法,又提出了一个个让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每个家长都有他们的独到之处,每个家长都乐于从中获得经验和帮助。

活动的最后,我们要求老师把新学期的主要活动安排介绍给家长,以文字形式打印发给家长,让家长了解新学期幼儿园(班)的计划安排,号召家长有针对性地在家里做一些配合准备工作。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并且已经作为一种制度,在各幼儿园固定了下来。我们要求各幼儿园(班)的老师们,要注意结合本园的条件、当地的环境、家长的特点以及自身能力,在日常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经常组织一些适和较多家长参与的活动,借以吸引家长,并列入学期工作计划。比如:举办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的趣味运动会;请家长参与半日公开课活动,让家长也来评评课;组织利用家长资源活跃家园文化生活,开展家园社区联谊活动;发动家长搜集材料,主动参与到幼儿班互动墙饰活动中来;邀请具有一定特长或经验的家长走上讲台,开展“家长的一节课”活动;利用节日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家庭之间生活技能竞赛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深深吸引并打动了家长。他们对幼儿园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教育孩子的责任意识在不断增强,他们越来越乐于参与幼儿园的活动,因为他们从参与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得到新的收获。

二、帮助家长改善家庭生活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相对还比较低,不良的传统生活习惯根深蒂固。项目伊始,虽说改革开放已经近十年了,可当我们走进农家的时候,你依然可以到处发现那些落后的生活设施、那些直接影响着全家人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虽然有一些家庭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家长也比较愿意在孩子身上花钱,但由于他们不懂得什么样的付出才是健康的付出,因而常常做一些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事情,导致孩子渐渐养成了各种不良的卫生习惯和生活行为习惯。比如:全家人都喝生水的习惯;祖祖辈辈从不刷牙的习惯;部分家庭人畜公用锅灶甚至人畜混居的习惯;吃剩饭、吃零食的习惯等等。这些不良习惯以及许许多多陈旧的生活教育观念,在当时的农村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农村幼儿在园活动时间短,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家长教育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是否能够真正获得良好的教育,进而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为此,我们在开展家园共育实验研究过程中,把帮助家长改善家庭生活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家长学校”,利用假期开办幼儿家长学习班。

由幼儿老师负责,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把家长组织起来,利用晚上时间给家长做一些常规性的辅导。由于组织工作比较困难,就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化整为零、分组实施,同时必须借助于村委会的支持。活动中除了老师的宣教讲解之外,还要发放一些宣传材料,介绍一些具体的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的典型案例,目的就在于让家长逐步了解幼儿教育,开阔教育视野,增强家庭育儿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转变“树大自直”的传统育儿观念,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家庭教育方法。

第二,建立“家长联系点”,利用骨干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辅导活动。

首先由幼儿老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选择两到三个对幼儿园工作有热情、生活条件有一定代表性的家庭,作为典型示范户进行入户指导。比如指导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自己的特长,给孩子创设“家庭儿童天地”。帮助孩子如何合理地存放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用具;怎样更好地展示自己个性化的手工作品;鼓励并帮助幼儿做好每天自我服务以及家务活动的记录;帮助家长如何充分利用自家条件,给孩子创设适当的室外活动场所等等。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在家庭之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可以自由自在地学习和玩耍;孩子在小天地的活动中,逐步养成了及时有序收拾整理学习活动用品的好习惯;通过记录约束,养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主人的意识也影响促进了幼儿表现自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家中的“儿童小天地”让孩子在家长心目中拥有了相应的地位,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态度和教育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

然后,老师利用休息日,再把其他幼儿家长分期分批召集到一起,开展参观学习活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典型带动,家长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其影响远比简单的说教、印发宣传材料好的多。

记得有这样一个家庭,当你走进她家的院子,你就会发现在院子一角有一块供孩子玩耍的活动场地,有砖块梅花桩、涂鸦墙、木桩秋千、沙池、水盆以及各种各样的玩沙模具。院子的另一个地方,有鸡窝、兔笼,小黑板上还有孩子观察记录的标记。据孩子的妈妈介绍,砖块是砌院墙时剩下的,涂鸦墙是砌院墙时顺便用水泥抹出来的。别看这些东西很简单,孩子每天放学回来,都要在这里玩上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候还把邻居小朋友叫来一起玩,非常高兴。

还有一个家庭,他们把原来用于放杂物的半间房腾了出来,帮助孩子创设了一个供孩子独立使用的“快乐小屋”。在靠窗子的一角,有一张年画,那是一幅表现春天的风景画,不同的是画面上粘贴上了孩子用彩纸折叠出来的一个小风车,还有几只燕子的剪纸,显然这是孩子对年画进行了再创作。画面的旁边, “宝宝快乐角”几个字是妈妈写上去的,字的另一边墙壁上悬挂着孩子的手工作品包。房间的另一侧,是一个小操作台,据说那是家里组合柜的一部分,放到这里是专门给孩子使用的。操作台的旁边还有一个木制的架子,是孩子的爸爸自己做的,上面摆放着孩子的图书和玩具,虽然很少但很整齐。架子的下面,两个纸箱中放满了树叶、布片、彩纸、瓶盖、石头子、种子等可供孩子玩玩做做的材料。值得一提的是,在另一面墙上,有一个贴着好多小红花的专栏,仔细一看,原来是家长给孩子设立的“考核”表,上面有“自己穿衣吃饭”、“坚持每天刷牙”、“按时起床睡觉”、“及时整理自己的东西”、“不挑食不剩饭”等内容。据孩子的妈妈讲,自从设立了这个“考核”表,孩子的生活习惯一直保持的很好。家长还给我们拿来了一个记录本,上面记载着“冰雪融化了”、“韭菜出土了”、“柳树发芽了”、“爸爸开始种地了”、“果树开花了”、“豆角吐须了”等内容,有符号,有图画,文字是妈妈给写上去的。难怪我们让孩子讲起春天的发现来,内容是那么的丰富,表情是那么的动人。

有了这样的典型引领,我们的家庭教育辅导活动就变得有声有色。家长们相互学习、相互请教、相互探讨,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迅速得到转变,家庭教育水平也一步步地得到了提高。从一两个家庭影响到一个村,又从一个村影响到几个村。这就好比星星之火,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就会越来越大。

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老师和家长共同提高

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让他们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对于提高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水平是很重要的事情。

农村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农村家长中间更是蕴藏着丰富的民间技艺和艺术资源。我们号召,老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一方面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传播给家长;另一方面要深入到家长中间,虚心向家长学习。我们通过开展“老师家长技能展示会”、“老师、家长、幼儿联欢会”、“专项技能教授会”等活动,聘请有特长的家长和老师向其他老师和家长传授技艺,特别是利用自然材料的艺术创作。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剪纸、民间游戏、小制作等民间艺术技能水平,在一定的区域内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老师和家长们把所学到的技能技巧和共同挖掘出来的民间游戏、故事、民谣等,应用于班级活动和家庭活动,他们在与孩子的玩玩做做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孩子,也提高了自己。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也美化提高了老师、家长和孩子的生活。老师和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给孩子们提供了健康成长的重要支撑。

“学会做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内容之一,而劳动则是学会做事的重要途径。农村的孩子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条件,利用孩子身边的资源和条件,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带孩子参与田间劳动,既会让孩子懂得如何去热爱生活,又可以增长孩子的劳动意识和相关知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后,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使得多数孩子的家长都忙于田间耕作,从幼儿园回到家里的幼儿,经常随父母到田间地头自由玩耍。然而,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这里面所蕴藏着的教育机会,任由孩子东奔西跑,即丧失了很好的劳动教育机会,也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安全。我们觉得农村的幼儿教育,就应该抓住农村的特点,紧密贴近农村的生产生活。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的放矢,才会有血有肉。为此,我们把劳动教育作为了家园共育的又一个重点,在幼儿园和幼儿家庭当中,开展了互帮互学的指导活动。

首先,我们要求幼儿园要结合农业耕作的阶段性特点,有计划地聘请农村的“土专家”,到幼儿园给孩子和老师们讲解耕作常识,请技术员到园内的种植园指导老师和孩子进行实地操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老师们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到田间地头参观农民伯伯种地的过程,观察各种农机具的样子、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的活动,一方面使得家长们认识到了劳动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使老师们掌握了一些具体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也使幼儿于参观、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劳动的光荣和辛苦、感受到了收获的乐趣和荣耀。

其次,我们利用骨干家长的示范作用,要求家长在家里给孩子开辟劳动场所。在自己的农家小院里,同孩子一起种上几畦菜,劳作的时候一定要带上孩子一起进行,让孩子边劳动边观察、记录,并在适当的时候由老师组织开展“幼儿家庭劳动讲述”活动加以配合。家长们的热情很高,孩子们的兴趣更浓。绿了院子,丰富了餐桌,锻炼了幼儿,乐坏了家长。这方面,我们有许多鲜活的案例值得总结。如:《和爷爷学本领》、《孵小鸡》、《新年的饺子真香》、《参观农民伯伯种地》、《菜园里的发现》、《给大白兔接生》、《我帮爸爸嫁接黄瓜》、《刨药材》、《爸爸的种子发芽实验》、《山楂园里的故事》、《颗粒归仓》、《妈妈带我去赶集》、《倒着生长的向日葵》等等。

总之,我们通过十多年的实验探讨,在家园共育这个课题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在项目乡镇,绝大部分幼儿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了保育、教育幼儿的常识,教育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日渐科学有效,家长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习惯得以明显改善。这样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村风村貌的改观,农村卫生习惯明显好转,赌博等不良行为明显减少,幼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是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园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家长的大力支持。在实验乡镇的幼儿园,每当有集体活动开展的时候,不仅在园幼儿的家长要参加,还会吸引很多未入园的家长前来参与。有的家长就这样说:“参加这样的活动,要比我做买卖挣一天的钱都值,因为我学到了怎样去教育孩子。”这样的氛围也引起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重视,他们对幼儿园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应该说,通过家园共育课题的开展,幼儿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拥有了更加和谐的发展环境。

三是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起了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育儿水平的提高,促使教师必须努力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活动艺术水平,否则就很难得到家长的拥戴。比如有的家长在老师的公开课活动之后,就毫不客气地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建议,许多都是很有见地的。有一位刚上岗的老师组织幼儿开展认识粗细活动,虽然使用了许多实物材料,但整个活动是在老师讲解、展示,孩子倾听、观察中结束的。活动之后,家长们马上进行讨论,有的家长就提出了应该组织孩子到室外去寻找观察可以说明粗细的不同的事物;老师还应该让孩子亲手摸一摸物体,亲身感受到物体的粗细就更好了。作为农村幼儿的家长,能够在听完课之后马上提出这样的建议,不仅可以看出家长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看出了老师所面临的一种压力。

四是对幼儿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我们的课题,是通过开展家园共育活动,促进老师、家长共同提高,但归根结蒂是要给幼儿创造一个健康活泼的发展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进而获得科学愉快的发展。事实已经证明,实验乡镇的总体教育水平,已经走在了全县的前列。比如参与实验的西地乡,由于毗邻承钢,社会环境不好。过去,无论小学还是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全县的落后位置,如今,这个乡镇的教育整体水平已经稳坐全县领先地位。在一次小幼衔接研讨会上,我听到一位小学老师这样说:“我们班上有两位学生是从外地转来的,很明显地看出,我们的孩子要比外地转来的孩子会用脑子,动手能力强。”中心校长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乡中考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小学的教育,更离不开幼儿园的启蒙教育。没有十多年的幼儿教育影响,就没有我们的小学、中学教育的根本提升。”

各位老师:新世纪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教育业已步入了一个追求办学规模化、手段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是地方教育管理者,在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手段,努力提升当地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是广大学生家长,在逐渐白热化了的劳动就业竞争面前,所表现出来的高质量的教育需求。然而,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实际、统一高考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的相对低下、农村教师队伍力量的薄弱,无不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别是表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等方面的偏差,越来越明显。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知识轻能力,千军万马追逐高考“独木桥”的现象,似乎又成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社会态势。这种态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我们的幼儿教育。要求开设幼儿英语课、要求农村幼儿园城市化、要求以统一的模式进行幼儿教育考核评价等呼声越来越多。这是新时代、新观念、新体制,给农村幼儿教育带来的新问题,也是给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课题。如何面对这些提问,我们将作出进一步的努力。我们相信,有十多年的实验过程、经验做基础,有课题组专家老师的指导,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在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这个平台上,一定会取得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