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教师发展 > 发展现状

多元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与教师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01日
作者:张元     来源: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课程意义的寻根之旅

课程是什么? 课程的原初意义是什么? 台湾吴凤技术学院讲座教授、台北教育大学名誉教授欧用生先生从批判主义社会学的角度审视了课程的发展进程。先生认为课程是故事(Pinar, Grumet, 1976),在大部分的文化中, 神话、故事、梦想、想象等构成了课程的主体, 成人和孩子一起畅谈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种故事分享的课程深深地影响了每个孩子的成长。但是, 随着社会的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 课程逐渐由诗性的随意的故事物化为中规中矩的文本, 更加重视客观理性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 导致情意教育、心灵教育、审美经验、体验学习等逐渐被忽视。在这种情境下, 我们失去了探究的热情, 看不到丰富的、完整的、独特的儿童, 忽视了科学和数学的美, 使教室变成控制的环境, 而不是参与式的学习场所。因此,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认识论来认识现代化带来的各种危机,探寻课程意义的本源, 探讨人类经验中隐含的、神秘的层面, 关心人的独特性, 关注儿童天生具有的与人类本性一致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好奇、畏惧、夸大等特质。在这种情况下, 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应运而生。

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强调, 人类社会的起源是诗性的, 是无知的、感性的、热情的, 包含原始的毅力和活力, 甚至还有一些野性。人类本性与儿童的自然天性相契合,它虽然存在于复杂的心灵深处, 但能展现无比的力量。

诗性智慧课程正是要利用儿童的这些诗性特质。诗性智慧由故事和创造力组成, 包含叙说、自传、心理分析、审美和精神等多元观点。诗性智慧课程是一种诗性的旅程, 追求内省或精神的解放, 而这正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所需要的道德目的,它将为我国的课程研究和幼儿园课程改革注入一股活力。

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的演讲《幼儿园课程——为了智慧的生长》恰好与先生的演讲相呼应。先生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 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怀特海)。因此, 智慧的生长应该也必须成为幼儿园课程的旨归。先生指出, 我们要对现行知识本位的幼儿园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造, 塑造幼儿园课程的智慧品性。幼儿园课程智慧的源头是“对儿童的发现”, 我们要承认儿童是课程永恒的主语, 树立完整的儿童观。我们要让儿童自由地奔跑在课程的原野上, 最大限度地让儿童自由想象与自由创造, 最大限度地让儿童游玩和活动, 最大限度地为儿童创设学习情境。

从课程实践角度出发, 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作了题为“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智慧”的主题演讲, 提出作出教育决策的基本思路是价值第一, 情境第二, 策略第三。教授跟与会者分享和探讨了她的研究团队近几年在全国各地进行民间采风的一些收获。教授特别强调艺术活动中价值取授特别强调艺术活动中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认为艺术活动中最有价值、最永恒的快乐是“成长快乐”,即让儿童意识到自我价值不断实现的快乐。教授与现场教师们的互动赢得一片喝彩。华东师范大学周欣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学前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与教育”, 她分别从小班儿童的数学认知水平的发展、初入园儿童的数学认知水平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小班综合课程模式中的数学教育理念与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首次将“实习场”的理念引入幼儿园, 引入幼儿园课程,凸现了此次研讨会的主题“走进情景——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实习场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环境的一个隐喻, 指的是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使学习者理解知识。教授指出, 要让情境性学习回归幼儿园课程, 让实习场参与儿童解放的进程, 让幼儿在生活中行动。

课程评价的多元抉择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和台湾吴凤技术学院幼保系主任卢美贵教授围绕幼儿园课程评价分别作了主题演讲, 她们在教、学、评一体化问题方面达成共识。冯晓霞教授演讲的主题是“为教学服务的评价”。她在对北京市 6 所一级一类幼儿园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了新的幼儿园教学评价的探索方向, 旨在使幼儿园教学评价成为真正为教学服务的评价, 并对如何建构幼儿园课程评价工具加以论述。卢美贵教授的演讲以“走进与走出——幼儿课程与评量省思”为题, 她强调课程、教学与评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授着重介绍了一种评价幼儿学习的有效工具——课程地图。课程地图能够体现课程的发展关系脉络,统整课程的水平和垂直发展进程,较好地协调教学与评价之间的冲突。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 利用电脑来处理有关教学的即时资讯, 并根据严谨的步骤将这些资讯转化为课程地图。课程地图为教师提供一个清晰的图像, 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班级, 了解儿童在学期中、学年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到了哪些重要的知识。

教师角色形成的生命追寻

台湾政治大学幼儿教育研究所倪鸣香教授的演讲《童年的蜕变: 从生命史观看幼师角色的形成》让我们领悟到质化研究的魅力和哲学研究的思想境界。童年经验如何在个体与生活世界的交互影响下促使生命主体踏上幼教之途?倪鸣香教授采用叙述访谈及理论建构的方式, 对资深幼儿园教师们的童年经验及职业角色的形成历程进行诠释分析, 阐述了幼师职业角色的形成历程。在成为幼儿园教师前, 个体置身于社会文化环境中, 个体与社会、个人与系统交互作用, 产生踏上幼教之路的动力。童年成长经验在生命的必然与偶然的交织下, 使主体显现出生命追寻的轨迹。

观摩活动现场的信念撞击

两岸幼儿园教师的现场教学观摩活动掀起了这次研讨会的又一个高潮。无锡市滨湖实验幼儿园许红老师现场组织的教学活动“姚明, 姚明, 我爱你”, 不仅将幼儿, 也将与会者带入了篮球运动场, 充分展示了体育特色的园本文化。台湾爱弥儿幼教机构的徐德成博士的主题演讲《造型空间游戏引入幼儿的创造性自主学习》引导与会者重新审视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他认为美术活动并不一定要让幼儿完成一个美术作品, 教师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幼儿进行美术创作。博士现场组织的美术活动“线条组织概念”令人耳目一新。他组织的教学活动平和稳重, 注重引发幼儿的经验和创造, 幼儿在给予的创造空间中安静、自主地操作、学习。两个教学活动及两位教师对活动的反思给与会者留下了进一步回味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