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游戏玩具 > 民间游戏

兼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运用中的价值

发布日期:2008年07月27日
    来源:新港幼儿园
 

让民间游戏大放光彩——兼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运用中的价值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同时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 “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见,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而传统的民间游戏,经过历史长期的大浪淘沙,其中的精品尤其显示出其价值和优势,在现在的幼儿教育工作中仍可发挥很大的作用。

    民间传统游戏一般都是民间人们自己创编出来的游戏,这种游戏比较符合幼儿的特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能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自愿、自主、自由、快乐,所以比较容易学会,也容易流传。而且这些传统的民间游戏对促进幼儿的身体的发展、社会性发展、语言发展、情感性发展都有一定的价值。它简便、易行、经济、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它的材料十分简单、廉价,一般都来自日常生活和自然的料和半成品,甚至有的不用玩具也可以进行。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将民间游戏有机地纳入到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来。实践证明,民间游戏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幼儿在园生活,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一、民间游戏是园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展了幼儿生活、学习空间。

    我园地处历史文化名镇石浦镇,本镇三面环海,居民多以海为生。石浦先民“饭稻羹鱼”的生活习惯和“耕海牧鱼”的作业方式,不仅创造了灿若云锦的历史渔文化,也逐步形成了带有海洋印记的“团结拼搏,勤奋务实,勇于开拓,敢创大业”的象山时代精神。依据新纲要和新课改的理念“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综合运用多方面资源和多种教育手段,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我园结合本地特有传统和优势,为弘扬渔文化,从小为孩子打下爱渔民、爱海洋、爱家乡的情感,而着力开展挖掘渔文化资源,建构园本课程的实践研究。

    石浦民间游戏是由石浦的渔民在生活和劳作中创编出的丰富多彩的游戏,在游戏中配有朗朗上口的石浦方言,具有石浦本土鲜明的渔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本地的文化底蕴。首先许多游戏所选用的材料具有本地特色并随手可取的。如:贝壳、鱼网、沙、墨鱼骨、石头、网线轴、梭子等。其次许多游戏配上石浦方言的儿歌、童谣,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如“晒鱼香——晒鱼香,晒鱼香,晒一晒、翻一翻,晒的鱼香蓬蓬香、晒的鱼香咸孜孜”、“蚂蚁叮叮痛”、“黄泥补洞——有洞没洞石浦人补洞”、“辣螺姑娘爬沙滩三月三、金灿灿,辣螺姑娘爬沙滩,沙滩唆唆,辣螺爬爬,唆唆唆唆、爬爬爬爬……”等等。这些游戏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集体活动,游戏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为幼儿所喜爱。

    遵循纲要中所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要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的理念,我们的园本课程旨在为幼儿提供一个游戏化,生活化的课程模式。因此石浦民间游戏所特有的特点自然成了我园“渔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切入口。首先根据游戏的特点,将部分游戏编入园本课程主题活动中,充实我们的活动内容,使活动内容更显游戏化。如游戏“辣螺姑娘爬沙滩”来源于民间传说三月三的故事中,就将其编入《三月三、踏沙滩》,把“舞龙灯”、“挂鱼灯”编入《石浦人过新年啦》民俗系列主题中;“晒鱼香”编入《美味海鲜》、“拉大鱼”编入《嘿、渔民真棒》的主题中;“把鱼儿送回家”编入《中国开渔节》等等。

    其次,在玩民间游戏中动态生成主题活动。如大班幼儿玩的游戏“捕鱼”,我们发现在游戏后孩子们还在讨论怎么样才能捕到更多的鱼,捕到这么多的鱼该怎么办?教师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生成了两个主题活动“渔品加工”和“捕鱼”。可见开展民间游戏立足于生活、着眼于幼儿,给园本课程带来了楚楚生机。

此外,民间游戏的开展还拓宽了教师的视野,打开了教师的思路。许多老师根据幼儿的需要还陆续创编了游戏“请到皇城沙滩来”、“沙滩寻宝”、“海底总动员”等等,将教育目标蕴涵在游戏中,真正实现游戏就是学习。

    二、民间游戏是家园、社区的连心桥,拉近了幼儿园、家庭、社区的距离。

    民间游戏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生活,许多家长、社区的人都玩过,并都难以忘怀而津津乐道。正是民间游戏特有的传承性,才将一代一代的人联系在一起,谈论着共同的话题。

    1、民间游戏让家长真正成为幼儿园工作的支持者和合作者,提高了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

    首先,转变了家长的教育观念。许多民间游戏需要从家长(包括祖辈)处搜集素材,一起切磋。如我们向全园分发民间游戏征集表征集,许多家长不仅认真撰写游戏规则,还能配上图式,更有家长带上游戏材料,向老师展示玩法。在这过程中使家长了解了游戏才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学龄前的儿童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家长开始从注重幼儿的知识获取转向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从关注孩子“今天学会了什么”逐渐转向“你今天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你今天玩的开心吗?”

    其次,改变了家长的角色意识。民间游戏不仅适合幼儿在园与同伴共同玩耍,也适合在家庭中亲子玩乐。在幼儿园的影响下,家长们重拾童心,与孩子共同享受民间游戏的乐趣,这使得家长们抛弃了固有的家长角色,开始成为孩子生活的朋友、游戏的伙伴。许多家长变得耐心了,会主动与孩子交流,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

    另外,改善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玩民间游戏有时需要家长与老师面对面地切磋,这种切磋是轻松的、有趣的,双方的感情也就在其中得到了很好地沟通。家长逐渐变得乐意参与幼儿园活动,主动关心幼儿园的活动,所以民间游戏为幼儿园和家庭搭起了一座“连心桥”!

    2、民间游戏拉近了幼儿园和社区的距离。

    民间游戏在民间广为流传,其素材不仅在家长群体中存在,更多的是在社区中深藏,因此搜集民间游戏时应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如:走进社区向当地居民搜集民间游戏;邀请对我镇历史最为了解的竺老先生来园给教师讲石浦人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走进老年大学,向那里的老人询问等等。由民间游戏引发的开放教育敞开了幼儿园大门,拉近了与社区的距离。

    三、民间游戏是幼儿的“好伙伴”,优化了幼儿的一日生活。

    民间游戏不仅有利于幼儿多方面的发展,而且它小而精,将它运用在一日生活中,使一日生活安排动静交替,各个环节过度自然,管而不死、放而不乱;在丰富了幼儿游戏材料,扩展游戏空间的同时还减少了时间的隐性浪费,使幼儿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发展。根据各年龄段的特点,教师们选择适宜游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使民间游戏大放光彩。

    1、小班以丰富餐后活动为目的,开展民间游戏中生活操作类为主的小型活动。根据小班幼儿乐意与同伴交往、模仿性比较强的年龄特点,我们在餐后开展如“东南西北”、“拉大锯”、“蚂蚁叮叮痛”、“扣纽扣”等等符合幼儿年龄段的一些安静游戏。教师分类投放多种材料,让吃完饭的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玩耍。这样的活动安排改变原来以教师意愿为主的材料单一的游戏,发挥了民间游戏的价值。

    1)小班幼儿进餐的速度差距很大,教师很难组织集体游戏,致使吃的快的幼儿常常无事可做,焦急地等待。开展自由选择的民间游戏后,吃的快的幼儿就可以尽早的准备好游戏的材料,边练习边等待游戏伙伴也可以玩一些可以独自玩耍的游戏,减少了幼儿等待的时间,消除其心理焦虑。

    2)民间游戏可以自行选择玩伴,小班里开展全开放的平行班自选游戏,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伙伴,让他交到了更多的朋友,也让他在这样的交往活动中提高他的交往能力。如:在小班组教室外的走廊上画有各种图形,各图形中间又放置一种游戏材料,孩子要玩某个游戏就到那个图形上坐好,并寻找坐在一起的同伴一起游戏。这样的跨班开放游戏,既提供了幼儿同伴的交往机会又达到了活动材料资源共享的目的。

    3)小班幼儿刚上幼儿园,他会表现出对老师的依恋,总喜欢在老师的身边,亲亲老师,抱抱老师,从而获得安全感。民间游戏中很多游戏都有身体的接触和碰撞,它让孩子有了更多与教师亲昵的机会,给孩子提供了宽松、平和的心理氛围,让小班幼儿很快建立起对教师的亲切感,安全感。如:游戏“拉大锯”,可以面对面玩,也可以坐在教师膝盖上玩,如“蚂蚁叮叮痛”游戏,两个人手捏着手儿,一起念一起玩。

    2、中班以丰富晨间活动为目的,增加合作性较强的游戏。中班幼儿思维比较有独创性,活动量也有所加大,但是合作性较差。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本园场地较小的情况,我们利用各班的阳台,将小型的户外民间游戏纳入到晨间活动中来,使幼儿的户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了他们自己原本在用的自制玩具,如沙包、飞盘,再增添了如“跳房子”、“踢毽子”、“踩梅花桩”、玩风车、拔河等等。幼儿自行结伴,自己组织,自主地参与到富有特色的户外活动中来。这类游戏不仅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发展了幼儿的动作,更培养了幼儿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如:游戏“写大字”,幼儿自己组织,召集伙伴,并且分配角色,一个人做写大字的,一个是裁判,三四个人参与游戏。这些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幼儿合作进行,极大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此外,游戏材料准备都由幼儿自己来完成,充分体现和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例如:毽子,有的幼儿用报纸做,有的用编织绳子来做,更有的用塑料袋来制作,自己制作玩具,孩子乐在其中。

    3、大班以丰富课间活动为目的,开展规则性游戏、竞赛性游戏、合作性游戏为主的民间游戏。大班幼儿自主性较强,课间活动时常常喜欢追逐打闹,活动量大。我们创设了以丰富幼儿课间游戏活动为主的休闲场和运动场。运动场中幼儿自主开展民间游戏如:“花儿花儿几月开”、“地雷爆炸”、“捉迷藏”、“警察抓小偷”“济济暖”“跷跷板”“大饼油条”等等,休闲场内提供各种桌面游戏“翻花绳”、“贝壳翻翻乐”、“四角包”、“抓包”等等,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极为宽松的环境,只要遵守基本的规则,幼儿可以参加任何形式的、自己喜欢的活动。这样的活动有以下作用:

    1)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了释放,游戏的规则、材料、童谣和口令的内容等等都有了一定的改变,新的玩法、新的花样让他们不断体味到创造的乐趣。如由“跌壳”游戏玩法创造出“弹壳”游戏玩法;“打尺”游戏由近距离打到远距离,由用右手打到用左手打,由站着打到胯下打,由两人比赛到两组接力比赛,……孩子们在创新民间游戏的同时,也在开拓着自己的思维。

    2)许多民间游戏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好胜心,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如:四角包游戏,谁的技巧好谁就赢的多,孩子在游戏中不甘落后,努力学习,掌握摔打的技巧。当孩子在游戏获胜后,则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

    3)由于许多民间游戏都是徒手进行,游戏规则相对简单,能随时随地的开展,这样的游戏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孩子们也常能利用周围的环境,抓住点点滴滴的时间开展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例如:休息的时候孩子们在教室旁的楼梯口玩起了走楼梯的游戏,他们用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决出胜负,胜者向上走步,看谁先到终点。瞧,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规则,有自己的伙伴,玩得多开心啊。自由选择的民间游戏活动扩展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自创游戏奠定了基础。

    四、民间游戏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平台,实现了幼儿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我园教师大都来自渔区本地,亲历渔区的发展,对石浦的历史、人文、环境怀有强烈的亲和力。通过本次民间游戏的研讨活动进一步让教师了解了本地的文化底蕴,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并且在开展民间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们深切地感受到民间游戏的价值,也让教师认识到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才更具有生命力。

虽然纲要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保证幼儿有自由游戏和选择游戏的时间”,但是许多时候游戏往往被忽视,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关注集体活动的观念。本次民间游戏开展后我园教师的观念转变了,一日生活中的各个自由时间不再是教师休息或准备下个活动的时间,教师更加关注幼儿的生活,愿意与孩子共同开展点滴时间的游戏,不但成为幼儿的一个游戏伙伴,也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有心人”。

    为让民间游戏更好地开展,各年级组的教师也经常相互观摩指导,在提建议的同时,他们也从其他教研组的研究中挖掘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有些民间游戏不分年龄大小都可以玩,象踢毽子小的掉着绳踢,大班的孩子可以就这样踢等等,他们也开始尝试丰富大班的晨间活动。也有些游戏具有危险性,教师对游戏不断进行改变创造,使其更有趣、更符合孩子年龄特点,更富有创造性,赋予民间游戏以新的活力。这样的活动不但提高了教师的分析判断和反思能力,无形中也成了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园本教研活动,真正地实现了幼儿与教师的共同成长。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在日趋国际化的今天,我国传统文化也将成为促进时代发展的新文化,民间游戏作为民间文化的一个部分,充分挖掘了身边的教育资源,以追求最大的教育利益。它的材料是土的,但教育是灵活的,材料是旧的,教育是新的,材料是粗的,教育是细的,材料是廉的,驾驭价值是高的。幼儿民间游戏蕴涵着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值得我们重视和不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