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研究会会刊

2008年第1期,总第157期

发布日期:2008年03月03日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编辑部
 
新视野
 
 
作者
 
 
政府早期教育与服务财政支出规模的知识基础
Knowledge Base for Public Expenditure on ECEC
 
 
曾晓东
Zeng Xiaodong
 
3
 
    [摘 要] 财政支出的科学安排涉及政府的定位和关于财政支出的系统知识。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借助财政支出管理知识转化为财政语言,才能成为政府决策的依据。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来说,仅仅依据社会收益和其正外部性就要求政府承担财政责任,是简单化的政策研究。早期教育与服务政策虽然影响力较小,但它涉及的政策复杂性却是极高的,需要充足的财政知识基础。今后应加强早期教育与服务社会收益的规范和实证研究,加强对早期教育与服务供给中市场缺陷的研究。
    [关键词] 早期教育与服务;财政支出规模;支出管理的知识基础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国际上有两种力量推动决策者关注早期教育与服务事业的发展。一是基础教育体系不断延伸,要求决策者回答教育事业向下延伸的目标和模式是什么;二是随着妇女社会参与方式的变革,社区的职能需要重新构建,社会福利体系重构也需要将早期教育与服务纳入到其中,决策者迫切需要回答早期教育与服务和社区的关系,是否早期教育与服务的功能应该拓展,使其成为社区生活的中心。这样,早期教育与服务便超越专业研究范围,成为发达国家政府面临的重要政策问题。[1]从国际上看,早期教育与服务不仅指教育,还包括保健和保育,统称为儿童早期教育与关怀(ECEC,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为符合中国的叙述习惯,本文将ECEC称为早期教育与服务。

 
理论困境与学前教育学的实践转向
On the Praxis Attribut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姜 勇
Jiang Yong
 
7
 
    [摘 要] 随着人类学、现象学、存在论哲学等思潮的兴起,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学不仅具有“理论”品性,而且具有“实践”品性。但在当前,学前教育学的“实践”品性有被忽视的倾向,我们要么仅仅关注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层面,要么将其视为一种普通的技术知识。呼唤学前教育学的“实践”品性,是要突出学前教育学的人文伦理性、现场情境性和生成实践性。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实践品性;理论品性

    学前教育学具有何种品性,是关涉到学前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问题。教育学诞生之际,正是笛卡尔理性主义范式兴盛时期,“理论”取向几乎成为所有学科的典范,学前教育学也深受其影响。在此背景下,“理论品性”成为学前教育学的当然选择。学前教育学在追求“理论”品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片面的“理论”化导致了学前教育学对鲜活的教育实践生活的忽视。学前教育学原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关注的是真实、丰富、多元的教育生活。在过度追求“理论”品性的过程中,学前教育学渐渐遗忘了幼儿教育所发生的那个生活世界。[1]为此,我们呼吁关注学前教育学的“实践”品性,使学前教育学回归生活世界。

 
事业发展与管理
 
 
学前师范更加急需实行定向和免费教育
Preschool Normal Education More Needs Fee-free but Occupation-fixed Education
 
 
彭世华
Peng Shihua
 
10
 
    [摘 要] 2007年上半年开始中央和省市政府相继决定对师范专业实行定向和免费教育,这是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决策。但遗憾的是,这一政策未能覆盖以大中专层次为主的学前师范。而目前学前师范更加急需吸引学业基础和生理条件较好的学生就读,并急需毕业生回原籍任教。政府应进一步正确认识学前师范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定向和免费的学前师范教育,以加速建设素质较高、区域结构较为合理的学前教师队伍。
    [关键词]  学前师范;定向与免费教育;政府职责

    2007年上半年国务院决定对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实行定向和免费教育,犹如一声春雷惊醒了沉闷已久的师范教育,一场春雨滋润了干涸已久的教育园地。下半年开始,许多省市相应决定对所属师范院校的师范专业效仿这个政策。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个政策只覆盖本科层次而没有包含大专和中专层次,即实际上只覆盖培养中学和部分小学教师的普通师范而没有包含培养学前教师的学前师范,因为培养中学教师和部分小学教师的普通师范基本上已是本科层次,而学前师范主要是大专和中专层次,如2006年湖南省学前师范在校生中本科仅占0.36%,大专与中专则分别占了26.64 %、73.10%。这对学前教师队伍建设和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极大的挫伤,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社会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学前教育公平的理论基础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al Fairness
 
 
姚 伟
邢春娥
Yao Wei
Xing Chun’e
 
15
 
    [摘 要]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探索学前教育公平的理论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前教育的伦理学公平即受教育权利公平,法学公平即机会与规则公平,而经济学公平则是强调起点与结果公平的统一。这需要政府的有效介入,通过采取相应的经济、法律与政策手段予以保障。
    [关键词]  学前教育公平;理论基础;伦理学;法学;经济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公平”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相应地,教育公平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用公平的视角来审视学前教育,我们发现,相对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学前教育领域存在着更多、更严重的公平问题,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各托幼机构之间差异显著,呈现出巨大的不公平现象。这些不公平导致学前儿童个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儿童接受正规义务教育的质量,制约着全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国民教育质量的提高。导致学前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实践层面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并影响了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二是在理论观念层面上,人们对学前教育公平认识不清,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学前教育公平的重要性。本文着重从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与探讨学前教育公平的理论基础。

 
幼儿园教育中的课程公平
On Curriculum Justice in Preschool Education
 
 
王晓芬
Wang Xiaofen
 
20
 
    [摘 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思考包括课程在内的学前教育公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幼儿教育中的课程不公平有着多种表现,其产生与课程本身必然是价值负载的、社会差异的必然存在及盲目引入他情境中的课程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幼儿教育;课程公平;儿童发展

    如今,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努力消除包括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分配不公矛盾凸显等在内的一些不和谐的社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包括幼儿教育课程在内的学前教育公平等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公平及其重要性
    (一)从教育公平到课程公平
    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也是人类社会不懈的追求和向往。教育公平也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于教育公平的内涵和外延、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等问题的阐释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纵观这些争论,研究者更多地集中于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或者是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差异、贫富差距等角度去分析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因素,而对影响教育公平的隐性因素或深层结构,对教育内部尤其是课程是否也隐含着产生不公平的因子、课程是否默认、支持甚至进一步加剧了由外部因素而导致的不公平等问题还缺乏深度挖掘。[1]

 
伦理:幼儿园管理的新视角
Ethics:The New Angle of View of Kindergarten Administration
 
 
李克勤
袁小平
Li Keqin
Yuan Xiaoping
 
25
 
    [摘 要] 伦理是幼儿园管理寻求的新视角。寻找幼儿园管理的伦理视角取决于幼儿园管理与伦理融合存在可能与必要。幼儿园管理与伦理融合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两者的同质性与相容性。管理偏差的迭现、管理现代化中传统精神的丢失等呼唤幼儿园管理伦理。
    [关键词]  管理;幼儿园管理;管理伦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价值观的倡导使幼儿园管理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缩小实然的幼儿园管理与应然的幼儿园管理之间的差距,我们必须在更广阔的理论空间去寻找幼儿园管理创新的视角。其中伦理是幼儿园管理应该寻求的新视角之一。
    一、幼儿园管理伦理何以可能
    幼儿园管理与伦理融合主要是由两者的同质性与相容性决定的,一方面幼儿园管理具有伦理价值, 另一方面,幼儿园管理活动离不开伦理准则,伦理具有幼儿园管理功能。

 
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
 
 
幼儿教师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The Emotion Regulation Types of Preschool Teachers and Their Job Satisfaction
 
 
张 燕
刘云艳
Zhang Yan
Liu Yunyan
 
28
 
    [摘 要] 本研究通过对部分省市360名幼儿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了幼儿教师情绪调节方式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幼儿教师情绪调节方式比较具有适应性意义;情绪调节方式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相关;容忍和情绪替代对工作满意度具有明显预测作用。
    [关键词]  幼儿教师;情绪调节方式;工作满意度

    一、问题提出
    教师工作满意度是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感受和态度。教师工作满意度与教育质量的提升、学生发展、职业选择的稳定性和身心健康有着密切联系。[1][2]近年来关于幼儿教师压力、职业倦怠、生存状况的研究不断增多,[3][4][5]其结果也显示出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感逐渐增加。在当前倡导“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关爱儿童的同时,也应关爱幼儿教师,关注其在工作中的情感体验。
    教师工作满意度作为教师对工作的一种情绪认知状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个体自身情绪调节方式就是其中之一。个体情绪调节方式不仅影响情绪状态,[6][7]还影响人际交往、接受或给予社会支持的程度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8]并对个体的工作绩效产生影响,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工作满意度。

 
历史与比较教育
 
 
英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及其立法
Pre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and Legislation in UK
 
 
庞丽娟
刘小蕊
Pang Lijuan
Liu Xiaorui
 
32
 
    [摘 要] 管理体制在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着“龙头”作用,其合理有效性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文章通过对英国学前教育主要政策及法律中关于管理体制的相关规定的分析,认为英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及其立法主要有以下突出特征:强化中央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领导与管理职能;凸显地方当局在儿童教育和保育中的地位与责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与权力,注重绩效管理;打破部门间组织性障碍,推动和促进部门间的协作与整合。这些对我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及其立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英国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律

    在一国教育制度中,教育管理体制占有突出地位,发挥着“龙头”作用。[1]管理体制的改革往往直接影响或决定着教育中其他领域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或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2]教育管理体制也可简称为教育体制,它是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根本性管理制度,主要是教育内部的领导制度、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及其相互关系,涉及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人员的任用和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也涉及教育结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3]相应地,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则是指学前教育管理部门,包括中央、地方及其他教育机构间的相互关系、职能权限、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从宏观管理的角度上讲,学前教育管理主要包括国家及地方学前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和方针等,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计划、组织、引导、监督和评估,并协调有关部门的关系等,以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On John Dewey’s Thoughts of Experiential Curriculum
 
 
蒋雅俊
Jiang Yajun
 
36
 
    [摘 要] 杜威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关键词] 杜威;经验;课程;儿童教育


    所谓经验哲学就是“用生活的经验来解释教育的意义、教育的计划和设计的一种明智理论”。[1]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2]要进行教育研究就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全的经验哲学[3]。
    一、杜威经验课程观的哲学基础
    (一)经验的定义
    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4]与传统的经验定义不同的是,杜威的经验并不单纯地指感觉经验,而是一个“双义语”,“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等能经验的过程”[5]。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课程与教学
 
 
幼儿园“故事中心课程”教学策略
On Teaching Strategy of “Story-centered Curriculum” in Kindergarten
 
 
王林锋
靳玉乐
Wang Linfeng
Jin Yule
 
39
 
    [摘 要] 幼儿园“故事中心课程”教学策略是以“做中学”为核心理念,以儿童未来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故事”为出发点,以模拟情境进行“故事”为教学过程,通过行动体验完成“故事”并承上启下进入下一个“故事”为循环原点的生成性教学策略。它包括探寻共生“故事”策略、情境体验“故事”策略、言语传递“故事”策略、角色表演“故事”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教学;故事中心课程;教学策略

    y-Centered Curriculum,以下简称“SCC”)为学习者提供具有内在关联特征的集丰富性、参与性与激励性为一体的故事,以合理的逻辑顺序适切地使学习者获得故事发生所必需的任务型核心知识与技能。[1]将SCC迁移至幼儿园教学领域,是课程与教学二元互联的实践尝试。幼儿园基于“故事中心课程”的教学主张儿童生活在故事中,好的教育需要以好的故事为前提,好的幼儿教育以创造那些儿童能够进行角色参与并投入深切感情的故事为特征。这些故事应该是儿童在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儿童所扮演的角色是在将来的真实生活中与他人相处或共事的身份。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与改进
On Teachers’ Evaluation Behavior in Art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
 
 
彭 兵
刘秀华
Peng Bing
Liu Xiuhua 
 
42
 
    [摘 要] 目前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存在着评价标准划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评价主体缺失,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评价语言不艺术,缺少激励性等问题。改进教师美术评价行为可采取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把握幼儿美术活动的年龄特点,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多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与教学相融合,评价语言生动恰当等改进策略。
    [关键词]  幼儿园美术活动;教师评价行为;评价改革

    剖析教师在美术活动中的评价行为,对于将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实现美术教育对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 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现状分析
    (一)评价标准划一,评价目的有所偏差
    美术活动中,一些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成人化的,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等,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间的差异。如评价时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同的实际情况,硬要部分幼儿放下画笔听教师讲评,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和课程发展”[1]落了空,“评价偏离了‘发展’的轨道”,[2]“教育评价事实上只成为了教育的终点而非起点”[3]。

 
在艺术教育中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策略
Improving Children’s Creativity in Art Education
 
 
崔红英
Cui Hongying
 
45
 
    [摘 要] 艺术教育是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存在诸多不利于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弊端。为解决这些弊端,教师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让幼儿多通道参与艺术作品欣赏,为幼儿搭建适宜的艺术创造支架,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关键词] 幼儿园艺术教育;幼儿的创造力;教师的艺术素养
    创造力培养的最好方式即是创造本身。[1]给儿童机会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就是对其创造力的最好培养。艺术活动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创造性是艺术活动的基本属性,不论是解读艺术作品,还是进行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创造。[2]利用艺术活动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是完全可能而必要的。
    然而,当前艺术教育却存在诸多不利于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弊端,如忽视情感体验与幼儿艺术创造的关系,较少关注幼儿艺术学习中的情感体验,[3]艺术教育观念和目标仍凸显功利性;忽视艺术欣赏与幼儿艺术创造的关系,较少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帮助幼儿积累艺术符号经验;不了解幼儿艺术学习特点与进程,片面割裂模仿与幼儿艺术创造的关系,不能为幼儿搭建艺术创造的适宜支架;教师自身艺术素养薄弱,对艺术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缺乏深入了解,不善于通过引进多元艺术表现手段开阔幼儿视野,拓展幼儿艺术创作思维与行为;不能对幼儿艺术学习进行准确而恰当的评价,过于注重结果,容易扼杀幼儿艺术创造的激情与个性等。为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改革上述种种弊端就显得尤为迫切。

 
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体验型”音乐教学模式
 
 
黄施娟
 
48
 
    [摘 要] 体验是指个体伴随着强烈内心情感活动的亲身实践。体验型教学是指通过调动学习者情感体验、让其主动实践以实现主动学习的教学。体验型音乐教学体现了音乐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让幼儿主动学习实现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幼儿音乐教学;体验型教学

    “可持续发展”借用到人的发展上,其含义是指教育要促进人的有利于今后发展的素质的发展。为此,教育需要建构适合教育对象素质发展需要的课程并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学习。[1]有研究指出,幼儿园课程只有真正变为幼儿自己的课程时才能满足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2][3]
    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需从音乐课堂教学的结构入手,构建“体验型”音乐教学模式。

 
幼儿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
 
 
佘 雯
周丽丽
 
50
 
    [摘 要] 幼儿文学作品阅读是早期阅读的重要内容。通过多形式利用幼儿文学作品,创设生动活泼且便于互动的阅读环境,开展多元的阅读活动,可以挖掘文学作品的教育内涵和资源价值,有效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 幼儿文学作品;早期阅读;早期阅读教学

    幼儿文学作品阅读是早期阅读的重要内容。[1]笔者所在幼儿园对幼儿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现开展幼儿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以有丰富多样的形式,有效促进幼儿提高阅读兴趣和能力。
    一、多形式利用幼儿文学作品
    一是深挖作品的阅读因素。即充分发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画面美和思想美的教育功能。[2]如对《桃树下的小白兔》,我们就其内容和特色,开展了“美丽的桃树、桃花瓣传递爱、桃树下的联欢会”等相关阅读活动,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阅读作品,理解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

 
儿童语言习得认知观与早期双语教育
A Cognitive Study of Children’s Language Acquisition
 
 
宋雪松
张忠梅
Song Xuesong
Zhang Zhongmei
 
52
 
    [摘 要] 认知科学研究表明,语言能力是人类大脑特有的机能,它是在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认知发展基础上,通过选择性模仿、内隐学习等手段获得的。文章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以及儿童双语教育这一热点问题。 
    [关键词] 认知科学;语言能力;儿童语言习得;儿童双语教育

    一、引言
    在儿童的最初发展过程中,语言习得是包括认知发展在内所有发展成就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儿童未经成人教授,便能系统习得母语的语法规则,能说出他自己从未听到过的话,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是什么使儿童具有习得母语的能力?儿童是怎样习得语言的呢?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天生的吗?对于这一系列问题,不同的理论支持者各抒己见。本文拟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剖析儿童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并对儿童双语教育领域进行一些探讨。

 
游戏与玩具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实现条件
Conditions for Children’s Autonomy in Kindergarten Plays
 
 
邱学青
Qiu Xueqing 
 
55
 
    [摘 要] 社会学关于性格特征的类型研究认为自主性是个体性格中的天然组成部分,独立性和果断性是其主要特征。他人过多的主导容易导致个体行动的被动,而个体过分的自我控制容易导致行为的退缩。这都是影响自主性形成的主要因素。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只是形式上的自主,而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幼儿自主性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自主性,而当下幼儿园缺乏适合自主性形成的土壤和条件。发挥教师的自主性是实现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条件。
    [关键词]  幼儿园游戏;幼儿的自主性;教师的自主性

    自主性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用“自主性”这个词来界定幼儿园游戏的性质,认为幼儿园的游戏应该是自主的。结果,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把自主选择游戏的权利交给幼儿,让幼儿随心所欲地去干他们想干的一切事情。这样是否就能让幼儿通过游戏养成自主的性格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这种自主性游戏仅仅停留在“自”的层面上,追求的只是外在形式上的自由,对于自主性的真正含义却没有被深究过,即对游戏的主人——幼儿来说,自主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不清楚自主性的本质,就有可能把个人的自我中心或对他人缺少关心当作是自主性,从而对幼儿的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也就无从真正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了。因此,有必要对自主性与幼儿的性格培养进行深入研究。

 
家庭与社区教育
 
 
0~3岁早教社区服务现状与示范性幼儿园作用的发挥
On the Situation of Service for Early Education in Communities and the Function of Exemplary Kindergartens
 
 
郑健成
Zheng Jiancheng
 
59
 
    [摘 要]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0~3岁早期教育服务网络,是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和总体目标。但在我国社区构建与发展刚起步阶段,社区这一“基础”还很不完善,建立和运行这一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需要理顺关系、规范各种行为。在建设和运行以社区为基础的0~3岁儿童早期教育服务中,可以将示范性幼儿园培育成为核心的实体单位、重要的推动力量,以发挥其作为研究基地与社区早教服务枢纽的示范、辐射作用。
    [关键词] 0~3岁;早期教育;社区服务;示范性幼儿园

    0~3岁儿童的早期教育,在我国已被纳入学前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开端。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中央十个部门签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以社区为基础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建设和发展,指向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已被纳入社区建设,而如何有效地推进这一改革,急需开展相关研究。

 
幼儿绘画册:幼儿绘画家教指导的有效形式
 
 
虞贤峰
 
63
 
    [摘 要] 所谓“幼儿绘画册”,是指教师把孩子的绘画作品装订成册,其间加入教师的指导语,使之既成为孩子的珍藏品,又成为家长指导孩子绘画的手册。幼儿绘画册可两季度装订一册。教师的指导语主要由对孩子在园绘画情况的介绍和对家长的指导构成。基于绘画册的幼儿绘画家教指导是一种深入具体的家园合作形式。
    [关键词] 幼儿绘画;幼儿绘画册;家教指导

    绘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使幼儿自由自在地表达所思所想,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技巧与能力。[1]幼儿绘画也较多地发生在家中,因而离不开家长的指导。然而,不少家长在指导孩子绘画时存在许多误区,[2][3]折射出家长指导孩子绘画的观念与方法的不正确,因此,有必要对家长进行绘画家教指导。通过在小班的实践探索,笔者发现利用绘画册能有效指导家长进行幼儿绘画辅导。所谓“绘画册”,是指老师把孩子的绘画作品装订成册,其间加入教师的指导语,使绘画册既成为孩子的珍藏品,又成为家长指导孩子绘画的手册。下面以小班为例说明利用绘画册指导家长辅导孩子绘画的具体注意事项。
 
 
近10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状况与评价专栏
 
 
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游戏”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
——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Condition Concerning Pla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1996 to 2006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sters and doctors’ these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three normal universities
 
 
李娟
刘晶波
Li Juan
Liu Jingbo
 
65
 
    [摘 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在对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996~2006年共计27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中以游戏为研究选题的学位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维度涉及游戏选题学位论文在总体研究中的分布、研究方法的运用、游戏选题学位论文中各个主题的具体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这273篇学位论文样本中,以游戏为选题的论文有23篇,占论文总数的8.4%;这些学位论文中,运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量的方法和混合方法(质的方法和量的方法相结合);有关游戏选题的学位论文主要涉及6个主题:教师游戏观、儿童游戏行为、游戏指导、游戏材料、游戏理论、游戏性教学。其中儿童游戏行为和游戏指导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游戏选题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1]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在幼儿情感和认知方面有巨大的发展价值。[2]那么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中,关于游戏的研究现状如何?研究本身有什么样的特点?呈现出哪些显著的发展趋势?进而,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有哪些问题值得研究者特别关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对当前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一种探底性工作,其结果将在相当程度上有益于游戏领域研究工作的深入与优化。

 
幼儿园教科研
 
 
学龄前城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On Urban Mobile Preschooler’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欧阳岚
Ou Yanglan 
 
69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涌入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城市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虽然总体来说,他们基本适应城市生活,但也存在注意力与自控力较弱,自信心相对不足,交往能力弱等突出问题。在对流动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国家、社会、幼儿园与家庭应共同努力,为这些儿童创设接受学前教育的良好环境与平等机会。
    [关键词] 学龄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问题提出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大量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7~15岁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1]但很少有学者对学龄前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加以深入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幼小儿童的心灵无疑负载了更多的压力。研究城市学龄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有着直接的积极作用,也将间接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参照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及国内部分学者所提出的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与指标,研究者从自我认知、情绪、注意力与自控力、交往能力、自信心等方面编制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96份,回收88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