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载中,请稍后…
位置: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 > 研究会工作 > 研究会会刊

2007年第10期,总第154期

发布日期:2008年02月10日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编辑部
 
近10年来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状况与评价专栏
 
 
作者
 
 
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五大领域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
——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An Analysis of Research Condition Concerning‘Five Domain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Recent Ten Years in China——based on three universities’theses by masters and doctors
 
 
刘晶波
李 娟
丰新娜
Liu Jingbo
Li Juan
Feng Xinna
 
3
 
    [摘 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对南京师大、华东师大、北京师大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996~2006年共计27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中以五大领域为研究选题的学位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维度涉及五大领域总体研究状况、各分支领域的具体研究状况和突出的研究特点。分析结果表明,五大领域问题是学前教育研究领域倍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273项研究中,130项研究的选题涉及到五大领域,占47.6%;这些研究主要运用了混合研究方法;各个分支领域的研究力度不平衡,研究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社会领域、艺术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健康领域;在社会领域,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是“儿童社会行为”的研究,运用的研究方法多是干预性的实验与准实验法;在艺术领域,主要集中在对“艺术教育”的探讨上;在语言领域,更关注对早期阅读的研究;在科学领域,比较突出的探讨了 “教师”和“数学”方面;在健康领域,数量最多的是“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但是近两年来也开始了关于“儿童健康概念认知”的研究。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学前教育五大领域

    一、问题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1]按学习领域划分幼儿园教育内容,是比较成熟的、科学的划分方法,有利于教师按知识的性质来选择相应的教法和理解幼儿的学习,这种划分方法已经被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所熟知和认可。[2]实践的需要正是理论发展的动力,五大领域相关问题也就成了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研究者所关注的研究范围。那么在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研究领域,关于这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如何?研究本身有什么样的特点?呈现出哪些显著的发展趋势?进而,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有哪些问题值得研究者给予特别关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原发性动力。

 
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教师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
——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A Survey of Research Condition Concerning ‘Teacher’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1996~2006
——based on three universities’ masters and doctors’ dissertation research
 
 
刘晶波
王 磊
孙永霞
Liu Jingbo
Wang Lei
Sun Yolngxia
 
13
 
    [摘 要]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在对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996~2006年共27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中以幼儿教师为选题的学位论文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教师”是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一直很受关注的研究选题,在这273篇学位论文样本中,专门探讨教师的论文有63篇,占论文总数的23.1%。有关教师方面的选题主要涉及7个主题:教师观念与行为、教师心理、教师专业成长、教师职业知识与能力、师幼互动、教师与家长互动及其他,其中教师观念与行为以及教师专业成长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教师选题

    一、问题提出
    教育活动是通过人来进行的,教育活动的主要承受者是教师与学生。因此,要研究教育这种现象就必须研究教师与学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占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问题一直是教育史上存有重大争论的问题。不管这个争论的结果是什么,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无论是“站在学生面前的讲台上”还是“站在学生的背后”,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2001年7月,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纲要》的目的是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但《纲要》所追求的理想是需要通过教师的工作去实现的,广大幼儿教师是《纲要》与幼儿发展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是惟一的、无法替代的桥梁和纽带。[1]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实施新型教育的关键环节也在于教师。基于这一认识,与幼儿教师有关的问题也就构成了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那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到底进行的如何?涉及了哪些基本问题?有什么突出特点?围绕这个问题还有哪些研究空间?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决定对三所高校(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1996~2006年近十年来关于教师方面的硕士与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

 
观点与对话
 
 
儿童与知识——一个值得反思的幼儿园教学哲学问题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 and Knowledge
 
 
郑三元
Zheng Sanyuan
 
20
 
    [摘 要] 儿童与知识的关系是幼儿园教学需要思考的一个哲学问题。儿童与知识之间本是一种原生态的和谐关系,幼儿园教学的知识应当是有意义的知识、行动性的知识和经验化的知识。知识与儿童的分离只会割断儿童对知识意义的追问,剥夺儿童对知识的情感体验,使儿童丧失思考的能力与探究、质疑的求知精神。
    [关键词] 幼儿园教学;儿童的学习;知识的性质

    相信绝大多数孩子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不久前,笔者曾亲临过一次语言教学活动,碰巧教师选择的内容就是《龟兔赛跑》。教师通过动画演示讲了该故事后,孩子们大概明白了故事的大意,比较贴切地回答出了教师的“乌龟为什么赢了”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安排故事表演,当问到谁愿意当乌龟时,大家都纷纷举起了小手,而问到谁愿意当兔子时,没有一个小朋友愿意举手。很明显,孩子天真地以为,在乌龟和兔子的较量中,兔子是“命中注定”的失败者,而谁也不愿意去充当一个失败者,哪怕这只是在游戏中。

 
一场关于“幼儿园教学应关注儿童”的对话
 
 
周勤慧
郑卫东
 
26
 
    时间:2007年7月24日  
    地点:湖南大学科教新村幼儿园
    参与者:刘莲(中南大学本部幼儿园教师,从教七年,擅长语言、美术领域的教学)
    段蓉 (湖南省水利厅幼儿园教师,从教六年,擅长蒙氏教学)
    罗晓红(长沙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业务园长,从教20年)
    肖晓敏(湖南大学幼儿园园长,从教25年)
    郑三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学博士,副教授)
    皮军功(《学前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

    皮军功(开场白):为拉近刊物与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本刊新推出栏目《观点与对话》。每次将由编辑部牵头组织幼教专家、教材编写专家、理论研究人员和幼儿园园长、小学校长、老师、家长以及一些关心幼教的社会人士进行座谈,创造一种自由沟通与探讨的环境,为各方观点上的融合作些努力。座谈主要针对一些现存的问题或是各方头脑中存在的困惑、模糊的概念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沟通,使理论研究及时得到来自第一线的反馈信息,为下一步研究修订方向;座谈还意在为实践工作者夯实理论基础,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及时修正双方的一些错误观念,摸清一些利害关系,不至于使双方因交流上的脱节而相互背离。希望在这样不断的互动中为幼教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种新的线索。此次研讨会将先请专家代表郑三元博士就个人在教学理论研究中所做的一些思考进行观点呈现,再请园长和老师们站在实践的层面上阐述自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以及在实施当中遇到的问题,园长和老师们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又是怎样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了解理论与实施者对理论的理解,以及宏观与微观、理论与现实可能性之间的差异。
    一、幼儿园教学应该关注些什么
    郑三元:过去我们关注教学,重点是在经验技术层面,比如如何创设环境、用什么样的教学法、如何组织课堂等,在这些方面我是怎么做的,就是经验。经验的总结当然是重要的,是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但经验作为一种前人的东西,只告诉我们在过去的时空下的状态,如果换一个时空条件,“曾经是怎么做的”和“我现在应该怎么做”就不是一回事了,因为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但在这样探索的过程中,有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所以,我关注教学的基本层面,实际上就涉及到教育生态的问题。一个生态系统往往由各要素组成,教学生态系统是由哪些要素组成呢,它们的相互关系如何?怎么使它们和谐共存,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呢?教学无非就是由人组成的,是老师和儿童,除此以外就是人的活动的内容,即“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了教学的基本要素,即教学目的、教师和儿童、活动内容。在教学的要素中,最根本的就是“儿童”的问题,它是最突出的。我们不是经常讲“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吗?怎么样才是为了孩子的一切?儿童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是什么样的?他们在教学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儿童在教学中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希望我们共同思考,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儿童发展与教育
 
 
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基本条件
On the Basic Condition of Children’s Social Education 
 
 
侯莉敏
Hou Limin
 
30
 
    [摘 要] 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更多的是成人对儿童的一种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建立在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上的,因此,儿童的社会性教育就应该遵循“由里向外”的教育原则。
    [关键词] 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社会性教育;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基本条件

    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之中,每时每刻都要与社会接触。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不仅构成了儿童成长发展的社会条件、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也是个体发展的强烈的本能需要。人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性教育。
    一、什么是儿童的社会性教育
    《心理学大词典》对“社会性”的含义的解释是:“广义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其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并同其他社会关系有密切的关联。就个人的社会性而言,一般可分为两类:(1)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等)所获得的先赋社会性;(2)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称为后成社会性。”有的学者认为:“狭义的社会性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与人交往、在他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性,它们使个体能够适应周围的社会环境,正常地与别人交往,接受别人的影响,也反过来影响别人,在努力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中积极地影响和改造周围环境。”[1]

 
生命哲学视野下对儿童社会性教育的审思
Reflection on Children’s Social Education from the View of Life Philosophy
 
 
王春燕
Wang Chunyan
 
34
 
    [摘 要] 生命哲学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哲学思潮,它比较关注体验与理解,强调直觉的方法。当我们在生命哲学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时,我们倡导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规范的权威者转向与儿童平等参与的体验者;教学过程应从知识、规范的灌输、训练转向对个体精神的“教化”;教学目标应从教育价值的外在诉求转向对儿童内在心灵的陶冶。
    [关键词] 生命哲学;儿童社会性教育;儿童的生命

    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儿童的情感——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增进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目的是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提升儿童生命的品质。[1]它需要教师关注儿童生命的本性,依据儿童生命的存在,采取符合其生命和身心发展需要与特点的方式进行,否则,难以在儿童心灵深处引起共鸣,社会性教育也将流于形式且苍白无力。
    一、两则案例分析
    案例1:为了引导大班幼儿学会和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一教师开展了“玩具要轮流玩”的活动。老师说:“有时候好朋友之间也会遇到不开心的事,就像这两位小朋友一样。”接着,老师请两位幼儿(一男一女)进行争抢玩具的情境表演。表演结束后,老师问小朋友:“这两位小朋友争抢玩具,对不对?我们来帮他们想想办法”。有的孩子说:“男孩应该让女孩”,有的说:“只给女孩子玩,不给男孩子玩也不公平,应该再找一个玩具”……

 
珍惜幼儿的生命力,还幼儿自主发展的权利——对幼儿社会性教育的思考
Cherish Children’s Potential, Return them the Right for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reflectin on children’s social education
 
 
吴邵萍
Wu Shaoping
 
38
 
    [摘 要] 儿童不是社会化的被动接受者,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发展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幼儿社会性教育必须从儿童作为适应环境的主体的需要出发,注重儿童对真实生活世界的体验与感悟,不剥夺他们亲历社会实践的机会;坚持与幼儿对话,强调在幼儿理解和需要的基础上建构集体规则;接纳不同幼儿的想法,尊重每位幼儿的心理感受;发展传统道德教育内容,坚守传统道德的精髓。
    [关键词] 幼儿社会性教育;自主建构;师生对话

    儿童不是社会化的被动接受者,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发展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即使幼小的儿童也能主动地建构和解释自己的经验,儿童这种自主发展的能力会对其行为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1]父母、教师过分的保护会剥夺儿童的成功机会,损害儿童的自我效能感。生命其实具有比我们所能想像的更大的能动性,会努力战胜所有的障碍,以在环境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反思我们的教育现实,成人更多的是剥夺了孩子自己的生命力,将他们视为无能的、弱小的、需要成人保护的群体,使他们在我们的“爱”中而“枯萎”。下面的案例反映了教师在面对儿童之间的冲突时惯常的做法。

 
学前教育的价值诉求与教学应对
Value Inclination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李 纯
郑红苹
Li Chun
Zheng Hongping
 
41
 
    [摘 要] 对于当前的中国学前教育,侧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天性自由舒展的价值诉求不仅是急现实之需,而且也是满足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必经之途。实践中的教学应对策略包括整合化策略、扎根幼儿生活世界的策略以及体验式策略等。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价值;教学策略

    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和学前教育中的儿童的主体性日益消解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领域的一大悖论。这一悖论引发了我们对学前教育的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基于学前教育的价值诉求来思考学前教学的有效应对策略。
    一、早期儿童研究:彰显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
    19世纪中叶,福禄贝尔就倡导在家庭之外为幼儿提供社区教育。[1]而国际学前教育界在1961年才通过有关学前教育的第53号建议书,肯定“有必要从幼儿起,就给儿童提供一种有利于他精神、道德、智力和体力健全发展的教育”,并提出“当孩子长到4岁时,父母自身再也不能独自满足幼儿的全部教育需求”。[2]这意味着学前教育应在儿童尤其是4岁后的儿童的养护与教育中发挥主要作用,当然同时并不否认家庭依然是有利儿童发展的适宜环境。

 
开展感觉统合训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王爱芝
刘贺威
魏云霞
 
45
 
    [摘 要] 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运动训练矫正法,它通过特定的运动器械对幼儿的感觉和运动能力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是一种孩子们乐于参与的运动性游戏活动。实验证明,感觉统合训练能促进幼儿动作、体质、机体协调、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创造性、表现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发展,培养幼儿自信心。
    [关键词] 感觉统合训练;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感觉统合训练游戏

    2002年,笔者所在幼儿园申报的包头市科委软科学课题“感觉统合训练与幼儿学习能力发展的研究”获得立项。经过四年多的研究,该课题取得一定成果。本文拟对此予以粗略报告。
    一、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具体举措
    (一)重点投入,为开展感觉统合训练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开展感觉统合训练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材料。为此,幼儿园扩建了216平方米的感觉统合训练室,投入了近五万元经费购买了全套的感觉统合训练器材,同时积极鼓励广大师生自制玩教具,开发利用部分代用器材,如皮球、跳绳、高跷、铁环、轮胎等。
    (二)注重差异,分年龄段指导

 
游戏与玩具
 
 
幼儿语言游戏的本质特点、指导原则及策略
On Infants’ Language Games
 
 
陈 亮
朱德全
Chen Liang
Zhu Dequan
 
47
 
    [摘 要] 从语言游戏的本质特点出发,教师需适时采用自上而下的“师者角色式”显性指导,平行关系的“伙伴角色式”隐性指导和自下而上的“生者角色式”隐性指导。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指导方式有助于改变幼儿园语言游戏“训练化”与“反语言”的不良倾向,使语言游戏返回到游戏活动的本真状态。
    [关键词] 语言游戏;显性指导;隐性指导

    正如艾利康宁等人所证实的,了解物体的实在性需要用实物进行活动,掌握语言也需要把语言作为游戏材料进行活动。[1]然而,幼儿园中的语言游戏却有“训练化”与“反语言”的不良倾向——将语言游戏当成智力训练,不按幼儿语言发展特点来组织和指导语言游戏。本文试图从语言游戏的本质特点出发,结合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提出指导语言游戏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以改变这种不良倾向,使幼儿园语言游戏返回到游戏活动的本真状态。
    一、语言游戏的本质特点
    (一)语言游戏是智力游戏而不是智力训练
    语言游戏强调智力发展的“游戏性”而非“训练性”,即在语言游戏中,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得益于游戏活动的开展,而不是训练活动。在语言游戏中,游戏性体验是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前提。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的游戏性体验,实质上是一种主体性体验。这种主体性体验包括行动的自主自由感体验,对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兴趣感体验,对事物、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支配感、胜任感体验。”[2]幼儿进行主体性活动、获取游戏性体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积极、潜在的适应与学习,就是语言与思维

 
教师发展与教师教育
 
 
论教师权威的客观存在和必要性
On the Objectivity and Necessity of Teachers’ Authority
 
 
薛剑刚
Xue Jiangang
 
50
 
    [摘 要] 权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由于法律制度、社会角色以及相对于学生较强势的身体、智能、知识、地位等因素,教师权威具有客观存在性。当前,由于教育新理念的冲击、信息化的发展、拜金主义的影响、学生主体意识的苏醒、家长维权意识的增强,教师传统的权威渐趋削弱。承认教师权威的客观存在及必要性、引导教师树立理性权威并理性运用权威,对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权威;教师权威;理性的教师权威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尤其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权威日渐消解,有人甚至提出“教师权威消亡论”来否定教师权威存在的必要性。面对越来越难教和难管的学生,在教育新理念的冲击下,教师常感到困惑和尴尬。其实,无论教育改革向何处去,教师权威都客观存在而且应该存在,关键是教师要建立理性的权威。
    一、教师权威的客观存在
    权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现象。在每个社会体系中都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权威。[1]现实生活中,学术权威、行政权威、领导权威、宗教权威、家长权威可谓司空见惯。从某种程度讲,权威是社会生活有序进行的必要条件。在原始社会,族长权威对于维持一个部落的团结和生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今高度社会化的今天,社会生活的组织化、集团化要求一定的权威发挥控制、管理和协调等作用。社会中的主体人需要社会生活以一种秩序的、和平的和公正的方式运行,权威是满足这一需要的重要手段。[2]显然,一定程度的权威是维系社会稳定,引导政治、经济、文化主流朝预期方向发展的牵引力。一个没有权威的社会,最终可能走向无序。

 
活化《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学,提升未来幼师的创新素质
Enlivening the Teaching Course of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ctivities 
Design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Creative Quality
 
 
郭中然
Guo Zhongran
 
54
 
    [摘 要]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能力,对于培养未来幼师的创新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大学生创新素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设计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才能为幼儿营造善思、妙想、质疑、乐创的学习氛围, 为培养新一代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作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对培养未来幼师的创新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我们着力“活化”这门课程的教学,在提升未来幼师的创新素质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 创新意识的激发
    创新意识是由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构成的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1]我们按照五大领域的幼儿园课程模式来安排《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课的教学内容,每一领域的理论教学结束以后,都要求学生每人做一项书面的“活动设计”,并安排两个课时请一些同学上讲台来试讲。我们重点抓住“活动材料的准备”与“活动过程的设计”两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与比较教育
 
 
邓颖超儿童教育思想浅析
On Deng Yingchao’s Children Educational Thoughts
 
 
伍春辉
Wu Chunhui 
 
57
 
    [摘 要] 邓颖超是我国儿童少年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她认为做好儿童工作是百年树人的起点,主张大力举办多种形式的保育机构,强调儿童教育要明确目标和讲究方法,要实施创造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要各尽其责,密切合作。她的儿童教育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至今仍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邓颖超;儿童教育;儿童教育思想

    邓颖超(1904.2.4—1992.7.11)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妇女运动的先驱,同时也是我国儿童少年工作的卓越领导人。1938年3月,为抢救战地儿童,她同各界妇女组织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并被选为该会常务理事。建国后,她担任了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纵观她的一生,她在维护儿童的权益和推动儿童教育事业发展上倾洒了大量心血,提出了一系列闪烁着真知灼见的儿童教育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本文拟对其儿童教育思想予以粗略阐述。
    一、做好儿童工作是百年树人的起点
    邓颖超说:“做好儿童少年工作是百年树人的起点,也是建设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一代新人的起点。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伟大里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要把它提高到战略的地位充分给予重视。” [1]她精辟地分析道:“儿童少年是一生的基础。儿童少年时期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培养得好还是坏,直接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在儿童少年时期,他们是纯真的,模仿性强,有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很有兴趣。因此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使儿童少年养成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劳动、爱公共财物、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使他们勤奋好学、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从小培养他们“五讲四美”,那么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前途,否则,从小不注意,听任不良思想、作风侵蚀儿童少年,那么等他们长大后再来纠正就很困难了,这样势必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